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剧本设计虽然不错,但却被剧组玩到剧情失控了
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剧本设计虽然不错,但却被剧组玩到剧情失控了
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他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更是一位深谙人心的"导演"。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剧情",他成功说服了群臣,实现了迁都的目标。然而,这场精心策划的"剧本"背后,也埋下了不少隐患。
493年九月二十二日,孝文帝率领大军抵达洛阳。然而,天公不作美,一路上他们没少淋雨。九月二十八日,孝文帝下令大军继续南下。这不是要迁都洛阳吗?怎么到了目的地还要继续南下呢?原来,孝文帝这次南下表面上是要南下作战,演戏不演全套肯定不行。
这个时候,懂套路的人就知道孝文帝最需要什么了:最需要有人出来唱反调阻止他继续南下,从而名正言顺、勉为其难地留在洛阳。
所以,九月二十九日孝文帝穿战衣、执鞭乘马而出时,百官抱住马头开始乞求。领导,你别往南走了,你再往南走一步,我们就死给你看。
孝文帝明知故问:南下作战这不是组织会议上决定了的事情吗?你们这是要干什么呀?
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
入戏极深的孝文帝大发雷霆:我这么合理的决策,你们不想死就赶紧给我闭嘴。
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南安王拓跋桢赶紧带头表态:只要您不南征,迁都就是我们的众望所归!
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很多大臣才恍然大悟,自己被套路了。孝文帝这哪里是要南下作战呀,就是绕个圈子把迁都这事生米煮成熟饭嘛。可事已至此,胳膊拧不过大腿,还是同意迁都吧。要不继续南征,自己会不会死在战场或者路上都不一定。于是,纷纷表态支持定都洛阳。
可是,迁都要有迁都的仪式感,虽然孝文帝下套让群臣都到洛阳来参加他的乔迁之喜了,但事实上此时的洛阳还是一套"毛坯房"呀,很不体面。这个时候,李冲又出面打圆场了,说定都洛阳这事就这么定了,但洛阳的基础建设还没搞好,且不是短时间就能完工的。咱们都是有身份的人,长时间搁洛阳打地铺也不是个事,要不咱们还是先回平城,等洛阳装修好了,再重办一次乔迁仪式?
领导,我预判了那些"佞臣"的预判,您赶紧接招呀!孝文帝随即心领神会地表态,说自己刚好想巡视全国,既然出来了就不着急回去,咱们集体去邺城开房吧。
十月初一,孝文帝前往金墉城召穆亮与李冲和将作大匠董尔营建洛阳。随后又命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向留守官员们宣布迁都决议,并特别交代:此时的"革卦"真的"革"了,你要帮我办好平城的事!与此同时,担心拓跋澄镇不住平城的局面,又安排心腹镇南将军于烈回平城并全权掌握留守大权。
使还镇平城,曰:留台庶政,一以相委
孝文帝这一招"先上车后买票"的骚操作一下把平城的同志们都给整懵了,被寄予厚望的拓跋澄不负重托,硬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把大家的思想工作给做通了。大家闺女都给领导糟蹋了,能嫁就嫁了吧,做大做小不重要。
任城王澄至平城,众始闻迁都,莫不惊骇。澄援引古今,徐以晓之,众乃开伏
但是,这事就到此打止了吗?你孝文帝终究还是要到那些便宜岳父面前去当面拜访的啦!拓跋澄不过是帮你打个前站而已,去试一下水看看对方的抗拒心理有多强而已。
494年三月,孝文帝回到平城让留守大臣们表态。
使群臣更论迁都利害,各言其志
燕州刺史穆罴说:四方未安定,不适合迁都,军中没有马,将来仗咋打?
燕州刺史穆罴曰:今四方未定,未宜迁都。且征伐无马,将何以克?
孝文帝耐心解释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们代地的优质产马带在,马匹供应没点问题。而平城地处恒山之北,不在过去的九州之内,不是理想帝王之都。
帝曰:厩牧在代,何患无马!今代在恒山之北,九州之外,非帝王之都也
尚书于果立马补充反对意见,说大家并不是认为平城比洛阳好,而是平城是咱们的老根据地,迁都拉仇恨呀!咱们不能因为城里买了房子,就不要老家了呀!
老资历的拓跋丕也跟着说,这事太大了,你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这事要问老天同意不同意。类似于要抓阄。
但已经落袋为安了的孝文帝会跟你们抓阄吗?人家立马前后不一地表示,占卜这事技术要求太高,现在没有周公和召公那种专业人才,所以不好使了。孝文帝可能忘了他当初是怎么提出要南下的了!但没办法,一门心思要耍流氓的人,总能找到说辞的。
帝曰:昔周、召圣贤,乃能卜宅。今无其人,卜之何益!
然后,孝文帝又继续回答尚书于果的问题,说王者四海为家,没有杵着不动的。我们拓跋家已经在平城立旗号近百年了,已经不错了。百年老店了嘛。大家去回顾我们家的搬迁史,现在也该轮到我搬家了。我这是响应时代趋势哈。
王者以四海为家,或南或北,何常之有!朕之远祖,世居北荒。平文皇帝始都东木根山。昭成皇帝更营盛乐,道武皇帝迁于平城。朕幸属胜残之运,而独不得迁乎!
凭借"流氓无敌"的不要脸精神,孝文帝成为了平城辩论赛冠军,于三月二十八日临朝亲自主持部署了迁都洛阳和留守平城各项安排。
这一年刚好是北魏每三年一次的官员考评周期,孝文帝冻结了所有的人事工作,说要等自己秋后来亲自抓这项工作。啥意思呢?你们的政治前途取决于你们的政治态度呗!胆敢阻扰、不配合迁都重点项目,指定是要被事后绩效考核下去的。
魏录尚书事广陵王羽奏:令文:每岁终,州镇列属官治状,及再考,则行黜陟。去十五年京官尽经考为三等,今已三载。臣辄准外考,以定京官治行。魏主曰:考绩事重,应关朕听,不可轻发;且俟至秋
四月初六,孝文帝再次粗暴放大招,罢去了持续了近一个世纪的西郊祭天仪式!
夏,四月,庚辰,魏罢西郊祭天
这玩意相当于啥呢?相当于要摧毁北魏的原有的信仰体系。因为在"君权神授"的年代,祭天仪式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定期向组织汇报工作,要拿到组织的考评书,你的任职才算名正言顺。现在孝文帝单方面就把这样规矩和流程给摧毁了,啥跟组织和领导汇报,我就是组织唯一的、最大的领导。
更为可怕的是,像祭天仪式这种固定仪式,其实背后都是一个稳定的产业链、利益链。很多人是需要通过这一途径、这一窗口去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去套现的。比如北魏旧制中的祭天仪式,皇帝、皇后和帝族十姓中选出的七个执酒代表都是要在聚光灯下亮相的。亮相的目的是让观众们明白他们的身份和咖位,人家都是副总、是常委,是皇帝的亲密战友……你孝文帝冷不丁地取消了这一仪式,其实就是在宣布你要独裁嘛!后族、代人集团,你们以后都给我在幕后好好带着,重大仪式你们就别掺和了、别露面了。
太和以前,国之丧葬祠礼,非十族不得与也;选帝之十族子弟七人执酒
说实话,孝文帝耍起流氓来,除了刘邦等少数帝王来,真的没其他帝王什么事了。就拿他这次废除祭天仪式来说,不就跟我们今天端午节不让吃粽子、中秋节不让吃月饼、国庆节不让升国旗是一个意思吗?忒恶心人了。不是祭天仪式不好,而是因为祭天仪式有你们皇后、代人集团的代表参与亮相,才不好的。
但这些对于孝文帝来说,都不叫个事。老子是投资人、制片人、编剧、导演加主演,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想怎么演就怎么演,我不要你们觉得好看,我只要我自己觉得开心。
十月初三,以太尉东阳王拓跋丕为太傅、录尚书事,留守平城。十月初七,孝文帝亲告太庙后命高阳王拓跋雍和于烈奉命迁神主于洛阳。
至此,孝文帝自导自演的迁都大戏算是顺利杀青了。
但是大家发现了什么巨大的隐患没有?你们北魏是一个稳定的戏班子,不是只有你孝文帝一个演员呀。结果你孝文帝靠着一路耍流氓的手段变成戏霸,按规矩定好的人人都有角色、都有的小品或者话剧,最后变成你一个人单口相声了。你孝文帝真的不担心自己干了犯众怒的事情会遭到反噬吗?
其实从操作手法上来讲,孝文帝那个小圈子的剧本设计还是比较高明的。但是,你孝文帝那个内部小剧组真的能掌控这么宏大的剧情吗?比如上万人的战争场面,就你一个人拿着刀枪在那比划一下就能唬弄过去了吗?对不起,大导演孝文帝,你的大戏马上就要舞美、道具、剧情、逻辑、风评全面崩盘了。
也许在崩盘之后,你会突然想起,当初搁群演之中有一个使劲地服装、道具的人名叫李冲,他会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老艺术家的。年轻人,多学着点,别急着当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