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了无数信息的本能寺之变:决定织田信长胜负的一战
埋藏了无数信息的本能寺之变:决定织田信长胜负的一战
1582年6月2日,日本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大事件“本能寺之变”发生了。织田信长在本能寺被明智光秀背叛并自尽,这场改变日本历史进程的事件,不仅终结了织田信长统一日本的梦想,也开启了丰臣秀吉统治的新篇章。
图 1 锦绘《本能寺焼討之図》楊斎延一
一、本能寺之变的背景:终结织田信长统一日本的一战
1582年(天正10年)3月,织田信长成功消灭了武田氏,取得了统一天下的重大胜利。此时的织田信长几乎平定了东国,只剩下北陆的上杉氏还在抵抗。然而,西国的情况却大相径庭。虽然织田信长与九州的大友氏保持着友好关系,但与西国最大的氏族——毛利氏仍处于交战状态。四国的长宗我部元亲也拒绝服从织田信长的命令,要求归还土佐一国和南阿波二郡以外的土地。
图 3 明智光秀画像
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夙愿,织田信长决定平定中国和四国地区。他命令羽柴秀吉征伐中国,命令三子信孝作为总将军兵征伐四国。然而,此时的京都却处于战斗力一片空白的状态。织田信长的得力君臣中,只有明智光秀能在近距离内移动支援他。明智光秀在近江、丹波、山城等近畿一带拥有军兵事据点,这为他发动叛乱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二、本能寺之变的经过与结局:下克上的残忍变局
1582年5月17日,织田信长收到了备中高松城攻围中的羽柴秀吉的请求支援的信函,于是命令明智光秀担任援军兵的先锋。明智光秀从安土返回作为居城的坂本城,开始了出征准备。同年6月1日,光秀率领13000名将士从丹波龟山城出征。
在距离丹波国龟山东侧的柴野约1町半(约164m)的军兵事会议场上,据明智泷朗的《光秀行状记》记载,会议的地点在筱村八幡宫。明智光秀、满、光忠、利三、藤田行政、沟尾茂朝共坐商讨战役,明智光秀在此宣布了谋反,商讨如何打败织田信长,成为天下之主。明智光秀让这5个人写了“起誓文”(向神发誓不违背约定的文书),为了防止背叛各自交换了人质。
图 4 本能寺之变时间点中织田家臣诸将所行路线版图
明智光秀带领自己的将士们前往京都城,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当时征讨的原本路线是从龟山到西国的道路越过南边的三草山,但明智光秀命令军兵:“翻过老之坂,绕山崎向摄津之地进军兵,半夜让士兵们用饭,让马匹休息。”(《川角太阁记》)为了不让投奔信长的人泄露秘密,光秀召回家臣天野源右卫门(安田国继),命令将可疑的人先行斩杀。
明智光秀的军兵在清晨6点左右包围了本能寺,所以是典型的“朝奔”(日本战国时代的著名兵法为夜跑朝奔,旨在清晨或者深夜进行作战,击败敌方。)本能寺是拥有石墙和护城河的城郭寺院,拥有一定的防御力。明智光秀命令将领指使士兵们将火绳剪至一尺五寸,点火,每5根朝下举起,包围本能寺。讨伐的时刻就在眼前,即使在这个时刻,还有人不知道要杀的人是织田信长。
图 6 本能寺所处的地理位置
本能寺里的士兵因被包围而一片混乱,面对从本能寺四面进攻的光秀军兵,织田信长开始手持弓箭与之对抗。但是过一段时间,弓弦已经用尽了。织田信长接着用长木杆长箭来对抗,中途因为手肘受了伤向御殿中撤退,此时御殿已经被明智光秀用火箭引燃,火势直逼到信长四周,情况危急。织田信长将自己锁在御殿深处,从里面关上门后剖腹自杀,结束了49年的生命。这场持续了大约4小时的战争,战国时代最后的下克上,最终因织田信长的自杀而闭幕。
只是小小寺庙中的战斗,为何持续了4个小时呢?这源于本能寺的构造。当时的本能寺东有西洞院大路,西有油小路,南有市场坊门小路,北有六角通,独立于东西长140米,南北长270米的广阔土地上与周围隔开而建的。并且整座寺庙宽约2 ~ 4米,深约1米的护城河周围有0.8米的石墙和窑洞等,兼顾了防御方面的城塞的功能,与一般的“寺庙”的大相径庭,即使是拥有信长手下100倍、13,000人的光秀军兵,进攻也需要4个小时。如果信长能坚持一天的话,就有可能得到为了征伐四国而进军兵大阪的三男信孝的援军兵,从而保住性命。
三、戏剧般的尾声:本能寺之变后将领们的道路
织田信长的嫡子信忠和五男胜长停留在离本能寺不远的妙觉寺。(原计划与家康一起前往堺,但在前一天改变了计划),从京都所司代村井贞胜那里得知明智光秀军兵袭击本能寺的消息后,便赶到本能寺。由于事态过于严重,出于自我保护的角度,两人于是决定从缺乏防备的妙觉寺转移到二条城。
得知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丧命的羽柴秀吉,当时正在水攻高松城,因为织田信长的突然离世,马上决定和毛利辉元进行议和。向京都带领了全军兵20,000人向京都出发,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大返还”。羽柴秀吉带领行军兵全速前进,速度惊人,从高松城到山城山大约200公里的路程,在10天内就到达了目的地。
丰臣秀吉得知织田信长的死讯是在6月3日夜到4日凌晨,丰臣秀吉为免得知讣告后信息走漏风声,对自己的属下也发布号令,在毛利氏一方隐瞒织田信长的死缔结了和约。
图 8 丰臣秀吉 狩野光信绘
6月12日,秀吉军兵在摄津国富田安置军兵,“为了讨伐因谋反而死于非命的主君信长的敌人,中断中国远征也应该回归战斗的吊唁之战”。通过四处的宣传与吊唁,丰臣秀吉成功获得了军兵其他家臣的支持和领头的名分,带领军兵讨伐明智光秀。同日,在位于摄津国与山城国交界处的山崎,秀吉军兵与光秀军兵在13日互相交锋,僵持多日。
战局改变的契机在沿着淀川北上的秀吉军兵池田队秘密渡过圆明寺川,想要偷袭光秀军兵。明智光秀军兵由此全面崩溃。丰臣秀吉所带领的军兵虽然在前线中消耗很大,但是在丰臣秀吉的不断鼓舞之下,士气并未松散,而明智光秀所带领的军兵,士兵的逃跑和离散相继发生,数量减少到了700人。明智光秀被迫撤退,逃到了战线后方的胜龙寺城,以据点坂本城为目标而撤退,但却在此失去了性命。
从本能寺之变发生的6月2日到13日,光秀的“天下”只有短短的12天,以本能寺之变为契机,战国乱世走向终结。此后,丰臣秀吉统一天下的道路开始了。
四、本能寺之变中的假说与契机、历史的未解之谜
与以统一天下为目标的织田信长所对立的室町幕府将军兵足利义昭,在足利义昭的指令下,全国的幕府线组织都开始了对信长的围攻。明智光秀和羽柴秀吉活跃在战场前线,两人得到织田家宿老的地位,以各自建立的派系为基础,为信长目标的天下统一而奔走,在其中明智光秀作为与各大氏族具有密切交流关系的将领,始终无法清晰的摆脱各路关系的困扰。
从担任赤胆忠心的家臣明智光秀,再到为了心中利益背叛织田信长的‘叛徒’,人们却始终不能清楚的找到明智光秀真正背叛的原因。关于明智光秀独树反旗的原因不明确,有很多说法认为明智光秀个人的怨恨和野心是这场闹剧的开端,也有光秀以外的主谋者(幕后黑手)存在的假说。
图 9 ”四国说“中的人物关系图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是,以2014年冈山县林原美术馆和共同研究的冈山县立博物馆公布的文书为开端的‘四国说’。这封书信是长宗我部元亲所写,告知明智光秀要其准备要遵从信长命令的信。
当时的元亲打算在四国统一的方向中努力,但是由于与大坂本愿寺的达成饿了和解,织田信长改变了当初的友好关系,要求长宗我部方面从土佐以外的占领地撤退。5月7日,织田信长任命三男神户信孝为总大将,准备讨伐四国。
在本能寺之变约5个月前的1月11日书信中,利三建议元亲“遵从要求对长宗我部家有益,光秀也在努力。”长宗我部元亲于5月21日回信:“希望能告诉织田信长他们从阿波国中心各城撤退的消息”。
图 10 絹本著色 長宗我部元親像 作者不明
本能寺之变是在6月2日发生的,据说这一天丹羽长秀等人打算从大阪出征四国地区进行征伐。与元亲关系密切的光秀,或许是想回避织田信长的四国征伐。
本能寺之变是当时最大的掌权者织田信长自尽,成为时代转折点的事件,讨伐信长的明智光秀没有公开其动机,而且明智光秀的重臣也在短时间内几乎被讨伐殆尽。此外,光秀所写的信等也因诸侯后怕而几乎被隐瞒下来,所以能够证明本能寺之变动机的资料极为有限。
由于没有发现织田信长的遗体,这场战役存在着许多真真假假的学说,有人认为是丰臣秀吉的阴谋,因为在当时看来十分具有野心的明智光秀在本能寺之变一时的辉煌后就迅速的衰落了,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历史资料,使人难以辨别当时他的真实想法。
只是在这次精彩的下克上事件后,战国时代最终迅速的敲响了结局的晚钟,丰臣秀吉以他卓越的参政、军兵事能力完成了织田信长的夙愿,但是他有更大的野心——进军兵朝鲜与中国,当然并没有完成他就撒手人寰了。日本的战国时代在纷乱中结束,和平的时代短暂的停留,这场本能寺之变最终刻入了历史的碑章,倘若信长活下来了,诸侯的纷争是否又会不一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