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说“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说“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6912544_121144205

在解放战争时期,面对国共军力的巨大悬殊,我军创造性地运用了“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的战术思想。这一战术不仅成为我军致胜的法宝,更在实战中得到了充分验证。本文将通过对比击溃战和歼灭战的效果,深入分析这一战术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意义。

一、击溃战越打越“穷”,生存维艰

“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这一战术思想,最早由毛主席在1936年12月提出的战术宗旨。在解放战争时期,这一思想得到了炉火纯青的运用,最终赢得了战争的伟大胜利。

“击溃”与“歼灭”的本质区别

击溃,意味着敌人可以在短时间内集结兵力,重振旗鼓。逃跑的士兵可能回去,还可以招募新兵,失去的武器可以重新购买,低落的士气可以重新提振。总之,部队建制还在,骨架还在,元气还在。

1947年秋冬,我军在胶东保卫战中就遭遇了典型的击溃战困境。虽然我军令敌人伤亡俘达15000多人,重创多个整编师,但未能拿下敌人一个整编师。9月9日午夜至11日凌晨,我军在诸城县城包围整64师157旅,但由于2纵6师阻援不及时,敌人救援很快就兵临城下,未能成功实施歼灭战。

这场战役中,敌人十个整编师猛攻我军,烟台和威海失守,我军将领许世友和谭震林指挥的兵力分散,不能形成有效打击。直到10月底,幸得兄弟部队吸引敌军战力,老蒋撤走整25师、整9师、整54师,调范汉杰到东北,胶东战区方得解围。

击溃战在战争中只把敌人打散,而不能消灭其全部或部分。在战略上说,击溃战效果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战场上没武器是无法生存下来的,我军就面临这样严峻的现实。击溃战得不到武器,也没有俘虏,况且国军有优质医疗资源,一些非残伤员复员后,反而战斗力更强,让解放军很是头大。

战场上没武器无法生存,对于缺乏武器装备的我军,自然是不爱打击溃战的。几场击溃战打下来,弹药消耗光了,我军还能拿什么打?然而国军却财力雄厚,再去买就行,美国支持的先进武器装备让他们受用得很。

所以要想办法歼灭敌人的主力部队,才可以减少战争的时间成本。如果我军一直采用击溃敌人的方式,那么战争的时间和代价都会相应地增加。

二、歼灭战剜老蒋心头肉,我军心提振

对人,断一指胜伤十指;对敌,歼灭一师胜击溃十师。歼灭并不是把敌人全都打死了,而是瓦解敌方一个完整的部队建制,一个歼灭战结束,很多敌军被俘虏或投城,都是全歼。

中国军队编制,从上往下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一个师约1万人左右,从部队可以看出,师在建制上游,歼灭一个师是不容易的,它是一个很系统的建制,战斗力强。

当然歼灭战不局限于师,也可以是其它建制,意义相同。解放战争开始时,先是整团、整旅消灭敌人,后面就开始吃“师”,甚至整个兵团。比如淮海战役的陈官庄战役,就成功围歼30万人的重兵集团。

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13日至16日)是成功运用歼灭一师胜过击溃十师的伟大案例,我方华东野战军,陈毅和粟裕指挥,歼灭国军整编第74师。

战役初,毛主席指示敌军密不易打,宜先忍耐。5月10日,我军退,敌冒进,敌发整5军、整11师、整74师三路进,王牌整74师将领张灵甫可是老蒋的爱将。

5月13日,粟裕选整74师打歼灭战。整74师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之首”,华野一直想要歼灭之,视为死敌,此第三次。

我军以5:1优势兵力围歼整74师,其中有一个细节:王必成第六纵队,昼夜星驰130公里山路,往北占领垛庄,完成对整74军合围,可见我军必须要拿下战斗的决心。

整74师也不是吃素的,美军装备让他们的火力异常凶猛,我军粟裕命令下去,宁可放整25师全部,也不可放走整74师一个连,这号令完全得歼灭战精髓。

15起13时,我军压缩猛攻,这一仗是仰攻,打得惨烈,时间紧迫,外围国军10个整编师包围华野,迟则生变。幸好师长张灵甫平日傲慢,国军救援不得力,为我军全歼赢得时间。

16日18时,我军逼张灵甫弃路上山,双方鏖战三天结束,艰难攻克大崮顶,最终击毙张灵甫,大快人心,部队迅速撤退,保障胜利果实。

其中不可忽视的是沂蒙山人民力量,民工人数是我军力3.7倍投入战斗,口号是: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个亲人送去现场,全民皆战,同心克敌。

事实证明,选整74师祭旗是英明决断,此战意义非凡,整74师全歼,整83师一个团也被瓦解,总计歼灭3.2万人。

歼灭战极大挫败敌军士气,震慑力强,扭转华东战局,蒋介石改变原定战略,给我军以修养生息机会。

歼灭敌军一个师或兵团,意义重大。一个师的战斗力不容小觑,它有专门的领导指挥机关,还有非战斗单位。如养殖场、侦查连、雷达站等,不同的师有不同的功能,如步兵师、坦克师等,在战场上有非常强的战斗力。

歼灭一个师后,敌人需要重新建制,所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不是招几个新兵,买点武器装备就能解决的事情。同时对敌人其他部队形成很强的震慑力,让他们不敢轻易冒范我军。

一场战争下来,敌军死亡和受伤士兵比例是1:3,所以俘虏数量大,我军补充军力的可能性就越大。还有缴获的武器装备充实了我军,所以多打歼灭战,我军军力越壮大。

三、毛氏兵法渊源

“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理论本质来源还是出自《孙子兵法》,简言之,就是要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攻击敌人,即十则围之。

孙子兵法中关于歼灭战的论述,强调了集中兵力、灵活运用策略、欺骗敌人等方面的重要性。歼灭战用的就是在局部造成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务必全歼,达到消灭敌人一个整建制的目的。

毛主席就把兵法用浅显的语言让每一个士兵都能听懂,歼灭敌一个师胜过击溃敌十个师,就像让人十指受伤,不如断人一指更具威慑力。

战争是一盘大棋,战争双方有不同的兵力状况和政治主张以及利益立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是兵法追求的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更是化境。

歼灭战是毛氏军法体系中重要的一章,击溃敌人的主力部队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战果,但是不一定能够有效地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因为敌人的其他部队很快就可以从后方调集过来填补空缺,并且增援前线。

歼灭敌人的主力部队可以产生更大的心理震慑作用。敌人的部队在遭受歼灭之后,往往会感到士气低落、信心丧失,对未来的战斗失去信心。这对于敌人的后续作战计划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有利于我军在战争中取得更多的主动权。相反,通过歼灭敌人的主力部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取得胜利。

采用歼灭战法在战争中也可以增加我军的战斗力。在这种战法下,我军需要训练高素质的部队,实施精准的战术,提高指挥员的决策能力等等。这些训练和实践都可以增加我军的战斗力,为战争的胜利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毛主席曾经形容歼灭战是集中5个拳头,打断敌人一根手指。十个手指受伤、划伤、割伤疼?还是断一根手指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伤害大?毋庸置疑,断指之痛会对身体和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在战场上,击溃敌人十个师,就相当于只是让手指受伤,战斗力损伤不大。歼灭敌人一个师,那就是断指之痛,元气大伤哦。

所以此战术精髓是在国共战争中,歼灭敌人的主力比只是击溃敌军多个部队更加重要和有力。

总结一下,“击溃敌十个师不如歼灭敌一个师”这句话具有深刻含义,歼灭敌人的主力部队能够在战争中产生更大的战略效果,对于我军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解放战争终获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与国民党的军力相差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国军拥有美式武器装备,我军有的只是小米加步枪,手推车,绑腿。

解放战争时期,歼敌战案例:淮海战役后,两大野战军补充很多兵力就来自俘虏。1948年11月6日至12月10日,歼灭战胜后又很多俘虏经过教育整训后成为解放军。这样就补充了解放军兵力,所以解放战争结束时我军兵力上升到550万,国军战俘改造成解放军的比例可不是小数字。

由此可见,我军爱打歼灭战,越打我军变得越强。我军指挥员追求的目标就是打歼灭战,可以捡敌人的武器,有部分俘虏转化成新增军力,教育后的新增解放军战斗力很强,我军战斗力相应也变强了。

解放战争到底有多伟大?我军在国军面前就像一只蚂蚁,随时有被捏死的可能,我军没有空军海军编制,没有汽车、飞机。只有不打则罢,要打就打“歼灭战”,才能有获胜的可能。

在战争中采取歼灭战法时,必须根据敌情和地形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的战术方案,才能取得更好的战斗效果。在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战略决策尤为重要,以少胜多,该用什么方法好呢?熟读《孙子兵法》,不如跟着毛主席学兵法。他的兵法是让每一个士兵都能听懂的兵法,极为易懂。像歼灭战用断指之痛来解释,人人易懂。

我军解放战争的胜利与成功运用歼灭战息息相关,人们很爱津津乐道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孟良崮战役等解放战争。每一场战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有革命先烈的鲜血,才换来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真诚感恩那些年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

参考资料

王永华, 蒋效力, 辛奇.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歼灭战"思想[J]. 军事历史, 2015(3)

陈健. 虎口拔牙式的歼灭战——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J]. 知识就是力量, 2022(12):4.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