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冷知识”不再“烧脑” 历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盘点
让“冷知识”不再“烧脑” 历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盘点
从20世纪60年代的《十万个为什么》到近年来的《时间简史》,从央视的《走进科学》到《加油!向未来》,科普作品不断涌现,拉近了科技与公众的距离。作为中国科学传播界的重要年度盛事,“典赞·科普中国”活动自2016年起设立“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奖项,两年来涌现出众多优秀科普作品,引发多次传播热潮。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精彩纷呈的科普佳作。
“2017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揭晓(翁奇羽/人民网)
“科普+热点解读”:解读前沿科技新突破
前沿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及时的热点解读类作品让大众能够了解、读懂这些科技大事件。以下是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科普解读作品:
《引力波,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的声音》
作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片解释了什么是引力波,引力波是怎么被探测到的,以及引力波是如何产生的。《国之重器航空发动机,是时候给军迷普及了》
作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片为军迷普及了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发动机的种类,以及不同种类发动机的原理和应用。《“墨子”发射:量子通信最强音》
作品通过采访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针对民众关心的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其独特之处在哪里、“墨子号”都承担了哪些科学任务等问题进行了权威解读。
“2016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在“典赞·2016科普中国”活动现场公布
“科普+电视”:创新科普节目形式
电视节目的广泛传播和媒体关注,使得科学实验类电视综艺节目成为科普传播的重要渠道。以下是两档具有代表性的科普电视节目:
《奇幻科学城》电视节目
由《奇幻科学城》节目组创作,以“大教授对话小少年”为核心模式,全年进行了超过400个新奇有趣的实验,邀请了50余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与近1000位好奇少年交流、互动。节目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讲解方式妙趣横生。《加油!向未来》电视节目
由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创作,是一档大型科普节目,通过甄选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实验项目,以两队竞猜的方式,与专业科研、教育机构合作,讲述大国重器、展现大国科技,最大程度吸引大众关注科学。
在2016年,《口香糖开椰子》作为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中的一个实验,也获得了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奖项。该实验利用口香糖开椰子的现象解释了非牛顿流体,让科学原理简单易懂,并获得了广泛传播。此外,该实验在网络上也获得了超高的点击率。
“科普+动画”:创新科普体验方式
“互联网+科普”的创新精神催生了许多贴近大众需求、通俗易懂的作品,其中动画作品尤为突出。以下是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科普动画作品:
《二十四节气》系列手绘动画
由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创作,在解读传统二十四节气文化中融入现代气象科学知识,将自然和人文相结合。呈现形式新颖,画风幽默风趣,网络播放总量达1.28亿。《FAST三维动画来了,告诉你世界之最到底有多牛》
作品由FAST首席专家参与策划、专业团队制作,堪称2016年最能直观体现观天巨眼FAST望远镜科学问题和工作原理的3D动画精品。《长征七号:太空运输大力士》
作品以手绘和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解释了长征七号的技术新特点,在科普性和趣味性之间得到了平衡。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揭晓“典赞·2017科普中国”2017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翁奇羽/人民网)
“科普+视频”:直观展示科学魅力
有趣的科普视频不仅“干货”十足、画面精美,还能让观众感受到不一样的科学魅力。以下是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科普视频作品:
《重现化学》系列视频
由美丽科学团队和中国化学会共同创作,作品采用艺术化的手法,将化学反应作为创作的基本要素,结合音乐与剪辑,让大众感受到化学独特的美感。项目亮点为通过先进的摄影技术,包括显微摄影和红外摄影等,向大众展示了肉眼无法看到的、神奇的化学反应。《徐颖:来自星星的灯塔》
智慧与颜值并存的80后中科院女研究员以舞台式演讲的形式,用18分钟讲述了北斗导航风云史,并因此圈粉2000万。《天舟一号:太空补给排头兵》微视频
由中国科普博览团队与胡桃夹子工作室共同创作,展示了我国全新设计并成功发射的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强大运载能力,内容详实、权威,社会反响热烈,首周浏览量达4748万次。
这些科普作品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手段,让复杂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拉近了科技与公众的距离,提高了公众的科学素养。随着“典赞·科普中国”活动的持续举办,相信会有更多优秀的科普作品涌现,为公众带来更多科学的乐趣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