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三年,想您了!再忆袁老的怀化往事
一别三年,想您了!再忆袁老的怀化往事
今天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重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动人故事,感受他为解决粮食问题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从饥馑岁月到农业报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选择农业报国。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工作,一心扑在农学研究上。袁隆平认为,杂种优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可是在传统理论中,水稻恰恰没有杂交优势,它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一株水稻只要一开花,雄花自然就会给同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
发现天然杂交稻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周边的田里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水稻播种后,高产的性状没有再现,反而出现严重的性状分离。他根据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推测,发现的这株水稻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有了这个分析以后,他就认为既然自然界能够长出天然杂交稻,在自然界应该也可以找到雄花是败育的、雌花是正常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那么人工也可以培育出杂交稻。
找寻天然雄性不育水稻
为了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水稻,1964年到1965年,在安江农校附近的稻田里,袁隆平一垄垄、一行行地检查了几十万株稻穗。他冒着高温,在田里晕倒了爬起来继续找,坚持不懈地找了两年,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稻株。他立刻利用它们反复试验、反复论证。
成立三人科研小组
此后,袁隆平与他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性的研究。1964年到1970年间,袁隆平师徒几人用栽培稻的雄性不育株,先后与近1000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试验,以期在后代中获得稳定的雄性不育水稻。但结果却不太令人满意,达不到始终保持不育。这也意味着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
发现"野败"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南红农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当地一处沼泽中发现了后来被称为"野败"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以它为母本,培育出了200多粒"野败"的第二代不育株稻种种子。从第一株天然杂交稻到"野败",经历了将近十年时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袁隆平的怀化往事
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乃至他奋斗的一生,都与怀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在安江工作和生活了37年,将安江视为"第二故乡",在这里完成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过程,杂交水稻从这里发源并走向世界。
袁隆平(中)与助手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中国第一个杂交水稻研究小组在安江农校成立。(资料照片)
袁隆平(左一)在安江农校试验田(资料照片)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学校水稻良种选育实验田中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坚定了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
1976年,杂交水稻突破制种关,第一个可供推广的优势品种"南优2号"正式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宣告研究成功。
20世纪80年代初,袁隆平(左二)在安江农校研究杂交水稻。(资料照片)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科研团队在安江农校攻克了一个个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里的难关,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丰硕成果。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为解决老百姓吃饱饭的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的传奇神话。国际同行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把安江农校称为杂交水稻发源地。
2014年10月10日,溆浦县第四期超级稻百亩亩产超过了1000公斤,创造了1026.7公斤的新纪录。
安江农校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试验田
袁隆平送给年轻人的9句话
他怀着"禾下乘凉梦",研究水稻半世纪,为解决粮食问题作出卓越贡献。耄耋之年仍躬耕田间,只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让我们再一次,一起重温袁爷爷的那些嘱托:
- 经常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的体会是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 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 年轻人是今后我们建设的后备力量,今天是桃李芬芳,今后就成长起来,就是国家社会的栋梁。
- 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 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
- 精神上要丰富一点,物质生活上则要看得淡一点。
- 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接受经验教训,怕失败的人就不要搞研究。
- 搞科研,应该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应该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
-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到自己手上去,我们要担当起来!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让我们传承弘扬袁隆平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在这片袁隆平院士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这片他曾经奋斗过的沃土上,奋力书写出"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的新时代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