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建筑,你了解多少?
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建筑,你了解多少?
在中国古代,等级分明的封建制度,深深地影响着传统古建筑的形制。从商周到明清,不同等级的建筑在规模、样式、材料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范。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建筑形制,并探讨新时代中式建筑的发展。
封建等级与建筑等级
《左传》有云:“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这里的“封建”,就是“封土建国”的意思。自商周施行分封制以来,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发展日趋成熟。
体现在建筑上,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也让不同阶层的建筑形制有了明显的区分。皇家殿宇、贵族园林、官方宅邸、普通民居等等之间,更是有着不可逾越的规矩和界限。
商周时期,封建等级制度确立,建筑等级形成。《周礼·考工记》记载:“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伯城方五里,子男城方三里,不得僭越。”
汉代对宫阙等建筑有严格的建制规定,非王侯或官方,不可建阙;唐代发布《营缮令》,规定了不同等级建筑举架、开间等等的差别。例如“诸王公以下,皆不得起楼阁,临视人家”、“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等;
宋代《营造法式》中规定了以“材”作为建筑度量衡的标准、细分了大木作(构架)和小木作(装修)的工种等等。
明清时期的官式建筑特色更加鲜明,建筑的大式和小式之分也更为明显。《明史·舆服志四》中曾有记载:“庶民庐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
封建礼制与古建形制
自周公筑洛邑、迁九鼎、制礼乐,周成王迁都洛邑,并提出“宅兹中国”的定调,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与古建形制就多了主从尊卑、物化其外的封建色彩。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在封建礼制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逐渐形成了以木构架体系、院落式布局为主,讲究中轴对称、结构稳定、天人合一的风格。
之后漫长的数千年间,这样等级严明的传统礼序,在建筑体量、材质选择、屋顶样式、面阔间数、门窗制式、斗拱出跳、彩画形式、台基级数等各个方面也有了种种具象。
新时代的中式建筑
“窗浮爽气青山近,书染凉阴绿树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经褪去旧时代封建色彩,迎来新时代风华。
例如在门窗与铝代木仿古构件的营造下,新时代的中式建筑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更融入新材料新工艺,防火防蛀、节能降噪,也更符合现代人居环境的需求。
无论是江南里的雅致,还是桃花源的隐逸,亦或是桃李春风的舒适……在门窗的点睛下,都是如诗如画的理想栖居,让人赏心悦目。
结语
过往,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建筑,虽然有着等级分明的历史局限性,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
时至今日,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我们展卷历史、展望未来,更唯有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传承传统、守正前行,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