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汉景帝居然也吃老鼠?浅谈中国人食鼠的前世今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汉景帝居然也吃老鼠?浅谈中国人食鼠的前世今生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374257456_120564712

在汉景帝的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物品——鼠骨。这些鼠骨是陪葬品吗?还是说,汉景帝真的将老鼠作为食物?本文将通过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您揭示中国人食鼠的悠久历史。


(汉景帝 美人心计剧照)

景帝墓中的鼠骨从哪来?

1998年到200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今陕西西安渭水北岸,进行了考古发掘,这里是汉景帝刘启和王皇后的合葬陵园。在陵园东侧封土11—21号陪葬坑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衣式陶俑 、陶塑动物、生活器具、木车马及粮食遗迹、动物骨骼等。其中的动物骨骼,包括褐家鼠、狐狸、狗、猫、豹、鹿、黄牛,还有许多其他蚌类、螺类、蛙类水生的动物。据专家的考证,这些动物都是人们日常吃的动物。

(汉景帝墓葬发掘图)

但一些专家认为其中的老鼠是打洞进入陪葬坑的。他们认为老鼠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食物,我们今天的人都拒绝食用,何况是大汉的皇帝。明显这种观点是一种经验论,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发掘汉景帝中山靖王刘胜的墓葬时,在陪葬的陶瓮中,发现了共三百多只岩松鼠、社鼠、黄鼬的全身骨骼。如果说景帝墓葬坑中的老鼠是老鼠打洞进入墓中,那这里的几百只老鼠被放在陶瓮里,可以证实这里的老鼠是被人为陪葬的。


(烤老鼠)

同时,如果我们细究汉景帝墓的结构,就会发现老鼠打洞进入帝陵基本是不可能的。生物学家指出,褐家鼠打洞的平均深度为一米到一米五,最大深度两米。而发现鼠骨的陪葬坑内垫土层厚2.88米——3.88米,完全超过老鼠打洞的最大深度。同时皇陵的土堆都是经过工人拍实的土方,十分坚硬,老鼠在上面打洞十分困难。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推定景帝墓中的老鼠是人为陪葬的。既然和其他食材放在一起,那么这里的老鼠定然也是皇帝日常膳食食材的一种。

古人的食鼠传统

其实,根据考古资料,史前人类就开始吃老鼠了。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的洞穴遗址中,就发现了成堆被焚烧后的鼠骨。我们可以想象,远古人类在缺乏食物时,便向在洞穴里同居的老鼠下手,赖以果腹。在河南殷墟的商代遗址中,也发现了黑鼠、竹鼠、田鼠的骨骼,也是用来食用的。


(竹鼠)

到了周代,不仅普通人吃老鼠,连周天子也吃鼠。《战国策》卷五“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条说到“周人谓鼠未腊者朴”。意思是在周朝人眼中,没有腌制成腊肉的老鼠,滋味十分美味。《周礼》还记载:“腊人掌干肉,凡田兽之脯腊朊胖之事。”同时文献记载,在周代,只有周天子、诸侯王、卿大夫才有资格吃腊,士人和平民是没有资格的。可见,老鼠腊肉的滋味一般人还尝不到。先秦成书的《尹文子》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周人去了郑国后,问一个郑国商人说:“想要买璞吗?”郑人说:“好啊!”等到周人拿出他的“璞”,郑人发现是老鼠。“璞”在先秦是玉的意思。可见,在周人看来,老鼠肉可以比得上玉了。

虽然汉景帝和他儿子都吃老鼠,但到了两汉时期,文献中吃老鼠的记载逐渐减少。大量记载都是人们在食物极度缺乏时,才选择吃老鼠。如苏武在牧羊时,因为极度缺乏食物,只好“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还有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大战爆发时,人们极度饥饿时,才选择吃老鼠。人们此时不再将老鼠作为日常食物,可能是因为汉代开始,老鼠的污名化导致的。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人谴责老鼠,并用之形容小人。老鼠在大众的鄙夷下,渐渐退出人们的餐桌。

遗留的食鼠习俗

虽然老鼠退出了中国人的日常餐桌,但是仍有一些地区存在吃鼠的习俗。尤其是岭南地区,也就是今天的两广地区。唐朝人张鷟的《朝野佥载》记载:“岭南獠民好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钉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筯夹取啖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这道菜就是将刚生下的混体通红的小老鼠用蜂蜜来饲养,直接生食。将小老鼠放在菜盘里,他们还会爬行,用筷子夹起后,它们还吱吱乱叫。这道菜在今广东地区仍然存在,因为小老鼠被筷子夹起时,“吱”叫一声;蘸到料碗里,“吱”叫一声;咬到嘴里,“吱”叫一声。故这道菜民间又称“三吱儿”。

(三吱儿)

除了吃幼鼠,成年老鼠也一直是部分地区餐桌上的佳肴。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有一些吃老鼠的记录。除了我们刚提到的幼鼠,他还记载吃竹鼠:“竹鼠,食竹根之鼠也。出南方,居土穴中。大如兔,人多食之,味如鸭肉。”以及吃土拨鼠:“土拨鼠,生西番山泽间,穴土为窠。形如獭。夷人掘取食之”。南方至今许多地方仍保留着吃竹鼠的传统。土拨鼠是西北游牧民族一种饮食风俗,成书于元代的《饮膳正要》记载:“塔剌不花,一名土拨鼠。味甘,无毒。主野鸡痿疮。煮食之宜人。生山后草泽中。北人掘取以食,虽肥,煮则无油,汤无味。多食难克化,微动气。” 现如今,在两广地区及南方其它地区,仍存留着吃老鼠的习俗。


(土拨鼠)

读史浅说

中国的远古人群就有吃老鼠的传统,到了周代,老鼠是周人风靡的食物。根据考古材料显示,到了汉代,老鼠仍可以登上皇宫餐桌的大雅之堂。但当汉民族完全进入农耕文明之后,粮食的供应使食谱固定,以及老鼠的污名化,老鼠渐渐被赶下餐桌。当汉民族将餐桌上的老鼠移除之后,却仍然记载岭南山区以及西北游牧地区的人们吃老鼠,在记载时往往还带有鄙夷之情。如苏轼被贬到岭南时,就以“朝盘见蜜唧”的诗句来自嘲。吃老鼠成为周边蛮夷的身份特征,借此小小的饮食,也可以体现中原人心中“华夏”和“蛮夷”的区别。

参考文献:

胡松梅、杨武站:《汉阳陵帝陵陵园外藏坑出土的动物骨骼及其意义》,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5期。

张琦、侯旭东:《汉景帝不吃老鼠吗?———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史学月刊,2019年第10期。

陶喻之:《我国远古的食鼠风俗》,化石,1896年4月刊。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