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宋代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宋代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宋太祖确立消极防御外交,到宋太宗时期的进攻性尝试,再到与金结盟后的外交转变,最终在蒙古崛起后走向覆灭,这一系列外交策略的演变,深刻影响了宋朝的命运。本文将详细探讨宋代外交思想的五个发展阶段及其形成原因。
早在古代的时候,国与国之间就已经有了外交关系。而不同时期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外交思想与外交手段。
像汉唐这两个时代,因为国力强盛,他们所采取的外交手段一般都是非常强硬的。
与之相比,宋朝建立之后,则迎来了完全不同的外交局面。
首先,宋朝不像汉唐一样,占据东亚的主导地位。
再一个,宋朝也没有绝对的实力优势。10到11世纪的时候,宋有个强敌辽,两者互相制衡。
之后金突然崛起,成为了东亚格局发展的主要力量。金衰落之后,蒙古又崛起了,成为主宰这一区域的主要角色。
总的来说,宋一直处于左右逢源的境遇。在这种情况下,宋开辟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外交思想——消极防御外交。
消极防御思想外交的形成
宋朝是在五代十国的背景上建立的,建国之后,宋朝的统治者害怕五代藩镇割据的乱象再度发生,于是制定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对内、对外政策。
首先对内,宋朝削弱了宰相的权利,加强了皇权。例如:
“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枢密院”。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件发生,宋朝统治者还实施了“统兵权与调兵权一分为二”的政策。
即所谓的“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
也就是说,遇到战事的时候,由朝廷委派将帅,由枢密院发兵。而枢密院想要调兵,就得到御前请旨。此举旨在牵制各方势力,防止专制专权的情况发生。这是宋朝对内的政策。
对外,宋太祖一直保持着防御的政策。即敌袭便掩杀,敌去则勿追。宋太祖之所以保持这样的对外政策,也和北宋建立过程中一直爆发战争有关。
当时已经建国五十多年的辽正值强盛时期,为了避其锋芒,所以宋太祖就一直积极的采取被动防御。
宋太宗即位后,起初采取的是进攻性的外交策略。像灭掉北汉之后,他就调过头来,打算收复后晋时期被石敬瑭拱手相让给辽的幽云十六州,以此来完成统一大业。
不过,宋太宗的三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让以宋太宗为首的统治阶级心里产生了恐辽情绪,不敢再与北伐游牧民族交战。
另外,由于宋太宗是在“斧光烛影”的背景下继位的。这让他在心里特别害怕太祖的子嗣,以及其他兄弟争夺皇位。
因为这些因素,宋太宗赵光义便开始对内加强中央集权。首尾不能两顾这个道理,大家应该都明白。
因为过于集中在内部的清除异己,导致宋前期对外只能实施消极的政策。
像公元991年的时候,女真曾向宋提出共同伐辽的请求。女真表示,因为辽的存在,阻挡了女真来宋的朝贡之路。
而宋太宗的明言拒绝了女真的提议,并对大臣说道:
国家若无边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也就是说,宋太宗并不想再对外挑起战事,只想防范内部的势力。而这一定因素上导致宋在东亚的名誉扫地。
首先,拒绝了女真的提议,让附庸势力察觉出中原王朝的懦弱,慢慢的有了一些小心思。
再一个,由于对外政策比较软弱,长期无战事,导致将士们的训练松懈,从而导致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低下。面对强敌入侵时,自然无力抗衡。
在宋太祖和宋太宗影响之下,宋代外交思想也渐渐成型,且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宋代外交思想的五个时期
在宋太祖以及宋太宗确立了宋外交思想后,后代宋朝君主在其基础之上,又添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我们根据当时东亚格局的变化,将宋代的外交思想划分了五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我们称之为宋代外交思想初步形成时期。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内容,是由宋太祖以及宋太宗确立的。
第二个时期,是公元997年到公元1120年。当时宋金之前签订了
《海上之盟》
,标志着宋的外交思想逐渐具有攻击性。
宋之所以会和金结盟,也是出于无奈。当时辽实力强大,可以说当时东亚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在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表面上看上去是和平共处了一百多年。
但实际上,宋每年要向辽输送大量的岁币。久而久之,宋朝的统治者开始心生厌烦。
在对夏战争取得胜利后,宋朝统治者突然恢复了自信心,想要摆脱对辽称臣的想法。
不过。辽的强大,宋是见过的。他们也不敢贸然与辽正面爆发冲突,直到金崛起之后,宋才看到了希望。
当时因为辽夹在宋金之间的缘故,致使双方很长时间没有机会进行交流。直到金灭掉渤海之后,双方才获得了可以从海上碰面交流的机会。
之后,双方签订了海上之盟,标志着宋在逐渐突破保守主义的思想。
第三个时期,是海上之盟签订后到与金签订绍兴和议的时候。在宋金结盟灭掉辽后,金成为了宋最大的敌人。
与辽相比,金更加残暴,数次南下入侵宋的疆土、掠夺人口、抢夺财物。
而面对金的大举入侵之时,宋一下子又回到了当初恐辽的那种情绪。
慢慢的,宋朝上下又回到了最初的保守外交策略。但金可不想辽一样,他们没有管那么多,直接攻破京都,掳走了徽宗、钦宗,致使宋国力大削。
第四个时期,是绍兴和议签订到金灭亡这一时间段。前面提到的第三阶段中,宋之所以会迎来靖康之耻这样的悲剧,就是因为朝廷上下的投降思想非常浓厚。
这一思想,最终也传给了高宗赵构。在对金战争前期,南宋其实一度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岳飞与韩世忠领导的宋军,数次在关键战役大败金军,收复旧山河也是近在眼前的事情。
但到了决策时刻,高宗突然怂了,不仅撤回了北伐的岳飞,还派出使臣去和金议和。这让许多人都没有想到。
第五个时期,蒙古崛起,宋蒙联合灭金,之后宋又被蒙古所灭。
俗话说,屠龙者终究成龙。在金与宋联手灭掉辽后,后面崛起的蒙古,与宋朝联手又灭掉了金,可谓是天道有轮回。
不过,在灭掉金后,宋的局面并没有变多好。因为此时宋与蒙古的地盘接壤了,一旦接壤,就必定会有冲突与战争。
果不其然,蒙古和辽、金一样,对宋发动了多次战争。
由于实力上的差距,宋军经常惨败。这种情况,让朝中的投降思想又再次萌生出来。
在外交上,宋当时采取的是欺诈、求和、拖延。不过,这都无济于事,宋最终还是被蒙古所灭。
宋朝外交思想形成的原因
前面提到过宋朝五个时期不同的外交思想,而这五个时期的外交思想,其实都是受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
首先,北宋是在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而五代时期,经常出现武人干政的局面。像后晋、后汉以及后周的建立都是如此。
所以宋朝建立之后,就一直极力采取措施,防止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像宋初的时候,就通过了“兴文教,抑武事”,打算“以文化成天下”。
另外,宋朝统治者还解除了武臣的权力,使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这也终结了自唐后期以来武人专横、藩镇割据的局面。
不过,宋统治者最初没有意识到重文轻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建国时的功臣名宿都健在。
再加上南方诸国势力比较弱,所以宋实施重文轻武前期,依旧能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一些胜利。
但在对战北伐辽时,宋朝重文轻武的端倪就显现了出来。
但宋朝统治者又根本不去重视,反而更进一步的削弱武将权力。像宋朝时,将帅总是很频繁的被调动,为的就是防止将帅与士兵之间走得太近。
虽然此举的出发点是好的,害怕武人专权的局面发生。但却也造成了另一种现象,那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
这样的军队,注定是没有默契的。在遇到战事的时候,想要紧密无间的配合,几乎也是很难的。所以,在面对辽、金的南下入侵时,宋总是会被很快击溃。
在毫无还手之力的时候,宋慢慢的就产生了求和、投降的思想。总得来说,就是因为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导致宋军事实力薄弱,所以只能采取保守的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