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霸气的十首诗作:言辞直率,气势恢宏,尽显一代帝王之气
朱元璋最霸气的十首诗作:言辞直率,气势恢宏,尽显一代帝王之气
朱元璋,这位从草莽中崛起的明朝开国皇帝,不仅在军事、政治上建立了不朽功勋,其诗词创作也展现了非凡的文学才华。他的诗作虽不以辞藻华丽见长,却以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著称,充分展现了这位布衣出身的帝王的豪迈气概。让我们一起欣赏朱元璋最具代表性的十首诗作,感受其中蕴含的帝王之气。
世人皆知,朱元璋幼时贫寒,曾为地主放牛,后入皇觉寺为僧,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他历经艰辛,终成大业,其诗词虽无繁复华丽之辞藻,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一股不可遏制的豪迈之气,文字如江河奔腾,一气呵成,读之令人赞叹不已。今日,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位明朝开国皇帝文字中的磅礴力量。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后入皇觉寺为僧,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他历经艰辛,终成大业,此诗即为其人生经历与坚韧精神的写照。
咏竹
朱元璋〔明代〕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该诗以竹为喻,描绘了大雪压竹、红日初照的场景。前两句写竹枝被雪压低却不沾泥,象征坚韧不屈;后两句写红日升起后竹子依旧挺拔,与天齐高,寓意挫折只是暂时的,胜利终将属于奋斗者。整首诗画面简洁,色彩鲜明,寓意深远,充分展现了朱元璋的帝王气魄与进取精神。
咏菊
朱元璋〔明代〕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他担任红巾军将领,与元军进行激烈战斗的年代。此诗以菊自喻,展现了菊花的坚韧与霸气。首句“百花发时我不发”,凸显菊花独特;次句“我若发时都吓杀”,彰显其盛开时的震撼。三句“要与西风战一场”,象征面对困难的无畏;末句“遍身穿就黄金甲”,则预示其坚不可摧。全诗以物喻人,物我交融,表达了朱元璋面对艰难环境的坚定信念与无畏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开国皇帝的文学才华与审美情趣。
不惹庵示僧
朱元璋〔明代〕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元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陈友谅的大军,这是他问鼎天下最关键的一场战役。战后,朱元璋微服私访,来到一座名为“不惹庵”的寺庙。寺中老僧因朱元璋等人佩戴刀剑,误以为他们是散兵游勇,便不断追问其来历和姓名。朱元璋心生不满,愤而写下此诗。
此诗首句“杀尽江南百万兵”,描绘出壮阔的战争画面,展现出英雄的气势磅礴和勇猛无比。次句“腰间宝剑血犹腥”,进一步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英雄的威武。后两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笔锋一转,将视线从战斗场面引向老僧,既流露出朱元璋对世人只知名姓、身份无知的嘲讽,也暗示了英雄在世俗眼中的平凡。整首诗以战斗为背景,以英雄和老僧的对比为主线,赞美了英雄事迹,也批判了世俗眼光。
无题
朱元璋〔明代〕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这首诗创作于他早年贫困潦倒、历经艰辛的时期。据传,朱元璋曾在皇觉寺为僧,某夜因归寺太晚,寺门已闭,不得已只能在山门外席地而睡。他仰望星空,触景生情,吟出了这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篇。
此诗以天地为幕,日月星辰为伴,描绘了一幅超脱尘世的壮阔画面。首句“天为帐幕地为毡”,以非凡的想象力,将天地比作自己的居所,展现出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次句“日月星辰伴我眠”,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高迈的氛围,使整首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后两句“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则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在如此广阔的天地间却感到的微妙拘束。这种拘束并非来自物质上的限制,而是源于他对河山的珍惜与看重,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责任感。整首诗气势恢宏,语言质朴,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强烈的情感,充分展现了朱元璋作为一代开国皇帝的非凡气质和豪情壮志。
庐山诗
朱元璋〔明代〕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这首诗描绘了他避难庐山时所见的美景,以及他对江山的豪情壮志。据传,此诗创作于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期间,他败逃至庐山,在一座古庙中避难时,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此诗以庐山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庐山的壮丽景色。首句“庐山竹影几千秋”奠定了深远的意境基调。接着,“云锁高峰水自流”描绘了山的峻峭与水的灵动。后四句进一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长江、明月以及庐山的雄伟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整首诗气势磅礴,语言优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江山的豪情壮志。
征陈至潇湘
朱元璋〔明代〕
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过潇湘。
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
这首诗创作于他征战陈友谅、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诗人率师征战边疆,渡过潇湘之地的场景。首句“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过潇湘”以马蹄踏沙、苜蓿飘香为起点,引出了对远方潇湘的无限遐想,营造了一种既辽阔又细腻的意境。后两句“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则表达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的强烈意愿,以及大梦初醒后的无奈与惆怅。整首诗情感深沉而含蓄,展现了朱元璋的英雄气概和远大抱负。
金鸡报晓
朱元璋〔明代〕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
这首诗以雄鸡报晓的自然景象为引子,寓意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和旧日的结束。诗中前两句“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略显口语化,但后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则突然转折,气势磅礴,展现出朱元璋作为帝王的豪迈与气魄。整首诗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黎明时分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新的一天的期待和希望,同时也展现了其非凡的文学才华和领导魅力。
思老试壮
朱元璋〔明代〕
因过雕鞍见马肥,迎风振鬛试霜蹄。
试将旧日弓弯看,箭入弦来月样齐。
这首诗以朱元璋在路上偶遇肥壮骏马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他试弓射箭的场景。前两句“因过雕鞍见马肥,迎风振鬛试霜蹄”刻画了马匹的肥壮与神采奕奕,后两句“试将旧日弓弯看,箭入弦来月样齐”则展示了朱元璋不减当年的射箭技艺,箭矢如月,挺拔有力。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作为军事家和统治者的自信和雄心,以及对力量和战争技巧的追求。
咏唐陶将军率舟师
朱元璋〔明代〕
昔人奉命驾兵船,为国精忠突晓烟。
令出三军凭战鼓,呼来万马仗龙泉。
相加若肯存生意,比并何须用著鞭。
必定清尘要服外,收功应达九重天。
此诗背景为赞颂唐代陶将军率舟师出征的英勇与忠诚。诗中描绘了将军奉命出征,于晨雾中驾兵船、持龙泉宝剑的威武形象,以及三军听令、万马齐喑的壮阔场面。诗人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陶将军的军事才能和为国尽忠的精神。同时,诗中也蕴含了深邃的哲理思考,强调真正的英雄应以智慧和仁慈维护生命。整首诗气势磅礴,表达了对英雄的崇高敬意和对国家忠诚的赞美。
新月
朱元璋〔明代〕
谁将玉爪指长空,万里山河一样同。
映水有钩鱼却钓,衔山无箭鹤疑弓。
清光未放云霄外,素影遥分宇宙中。
轮满待逢三五夜,九州四海照无穷。
此诗以新月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新月的独特魅力。背景上,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虽出身贫寒,却凭借智勇双全成就一番霸业,此诗或为其抒发豪情壮志、寄托理想之作。诗中“玉爪”喻新月,生动描绘其形态之美;“万里山河一样同”则表达了新月普照大地、一视同仁的公平与普遍。整首诗意境深远,既赞美新月之美,又寓意着光明、希望和普世价值,展现了朱元璋不凡的诗歌才华和一代帝王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