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悲剧的诞生:尼采对艺术与美学的全新诠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悲剧的诞生:尼采对艺术与美学的全新诠释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77900663_121124345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第一部著作,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美学和哲学著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尼采通过对古希腊悲剧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他对艺术、美学和生命本质的独特见解。本文将从尼采的生平简介出发,逐步深入探讨《悲剧的诞生》的核心思想及其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尼采生平简介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古典语言学家,西方现代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杰出代表。早年在德国波恩大学从事古典语文学专业学习,24岁就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文学教授,在该领域声名鹊起,被当时学界视为前途无量的青年才俊。但就职不久,尼采在几乎脱离古典文献的学术考订和诠释的情况下,逾越本专业领域,以古希腊悲剧研究为切入点,深入探索造型艺术与音乐、真理与意志的关联性,形成其早期独具一格的艺术形而上学思想。尼采早年受叔本华影响较大,伴随着瓦格纳音乐的引领,逐渐形成以音乐性为核心的唯意志论艺术形而上学思想。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之彼岸》《论道德的谱系》《权力意志》等。

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

西方哲学诞生于公元前600多年的古希腊民族。从词源上看,哲学的原初含义为“爱智慧”,字面意思即是:对智慧的热爱。这种热爱是朴素的、热忱的。在那个缺乏必要科学方法和实验手段作为根本保障的年代,古代先哲们探索万事万物的奥秘,主要依赖肉眼的观察、简单的比较分析,以及以神话为依托的想象。随着雅典城邦日渐成为古希腊地区最繁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越来越多的文化名流和知识才俊向这里汇集。知识与文化的交流碰撞,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以学术研究为志趣的哲学家。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代哲学家的理论总结和升华,西方哲学确立起以理性主义为核心,追求普遍性、必然性、确定性、永恒性知识的科学方向。从此,朴素思想之种,最终结出了科学果实。哲学的含义,渐渐从原初“爱智慧”的求知热情,固化为“智慧之学”的科学体系。

从“爱智慧”到“智慧之学”的过渡,不仅是字面意思的变更,更是一整套哲学视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论证方式的全面革新。这一过渡,是科学对迷误的超越,是理性对感性的胜利。理性,成为度量哲学与非哲学、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尺。此后,西方虽遭受了上千年黑暗的中世纪宗教压迫和文化禁锢,西方理性主义精神日渐式微;但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政治、科学、文化、制度的深刻变革之后,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科学、民主、自由精神得以重见天日。近代哲学吸收了当时欧洲科学和文化的最新成果,最终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理性主义的最强音,在黑格尔那里得到全面彻底的实现。

黑格尔之后,再无一人能以传统理性主义的方式前进一步。因此现代哲学家们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寻求新的思路和视角,试图诠释真、善、美的新内涵。一种拒斥理性、高扬个性和非理性的哲学思潮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这样的思潮基本特征是把每个人当成完全独立自由的个体,他们重视每一个体的生命体验、内在情感、个人意志,并将其作为人生最高的意义和真理去诠释和追求。于是,现代哲学呈现出两种基本思潮的对立,一方仍是坚持理性至上的科学主义,另一方是坚持非理性为主导的人本主义,二者各持己见、相持不下。其中,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有崇尚个人存在意义的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崇尚意志哲学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尼采,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存在主义代表萨特;以及生存论现象学的突出代表海德格尔等。

尼采哲学,就是在人本主义思潮推动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想。

《悲剧的诞生》的核心思想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第一部著作。这部著作并非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解读悲剧产生的历史,也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从古典文学角度看,它似乎缺乏学术考订和广博的文献支撑。它实质上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哲学著作,它的主旨是提出一种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审美视角,借助于对古希腊悲剧的解读,诠释出真正的艺术本质。他认为,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对美学、艺术的理解,只把艺术看成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因而降低了艺术的价值。而真正的艺术并非单纯模仿的技术操作,而是真正体现一个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的最高活动。艺术本身具有超越世俗生活、直面矛盾痛苦、摆脱命运束缚、高扬永恒生命的勇气和魅力。

在尼采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崇尚生命比认识世界更具价值。尼采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认为世界是永恒生成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没有什么绝对的意义,而这种无意义会令人产生恐慌的意识。而艺术的本质,不在于追求永恒真理,也不是模仿现实,而是维护和彰显我们的生命意志。真正的审美态度,能加强我们每个个体人生的力度,从对个体生命力度的审美体验,上升为对世界整体生命力的体验。因此世界本身即是普遍的意志,只有在普遍的世界意志洪流中感受到生命的脉搏,才能体会到艺术伟大风格所带来的生命力的丰盈;才能超越个体化的感受和短暂激情,才不会陷入生命的贫乏和衰退。

《悲剧的诞生》分为前言和主体两部分内容。前言揭示了本书旨在探讨最严肃的德国问题,它提出艺术问题绝非可供娱乐消遣的闲事,而是德国希望的中心,其研究的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形而上学活动。主体内容分二十五个小节。

第1至小节至第6小节:对审美和艺术的基本理解

尼采提出对审美和艺术的基本理解。他认为,艺术的持续发展是和古希腊神话中的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直接相关。日神和酒神在尼采这里实际上代表两种不同的艺术冲动:日神代表了造型艺术的冲动,酒神代表了音乐艺术的冲动,二者相互对立、相互激发,艺术只是二者斗争的不断调和。为更好解释两种艺术冲动,尼采将二者比喻为梦和醉两种审美状态。

首先,日神冲动支配着内心梦幻世界的美丽外观,包括柔和的轮廓、适度的克制、庄严的肃穆等。日神的艺术冲动是当人在置身苦难中,对生命个体壮丽形象的坚定信心。古希腊艺术中日神冲动的产生,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尼采看来,古希腊人在与自然、与其他民族的斗争中,不断经历生存的恐怖,为了能活下去并使得内心安宁,古希腊人借助奥林匹斯神话的梦幻艺术,发展出快乐的秩序体系。希腊人通过创造神话的艺术世界,用美的关照来抗拒痛苦。在日神文化中,有一种个体化的因素,即它只承认个人的法则,保持个体之间行为界限的适度。因为古希腊神话故事,主要以不同的神灵个体的形象来表现生存的意志和能力。以这些个体形象为参照的现实生活的个人,也更多地强调个体的快乐、优美和适度。然而,在这种个体的壮丽形象之内,还有更基础的冲动,即酒神冲动。

酒神冲动是一种忘我的激情和陶醉。个体的优美、适度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只有酒神冲动能揭示日神冲动的根基。日神冲动与酒神冲动并非对立的两极,而是层次由浅入深的阶段。尼采用诗歌创作来举例,他认为,诗歌创作活动的预备状态并非有了清晰的思维条理,而首先是有一种音乐情绪。具有酒神冲动的艺术家,在作品中呈现痛苦和冲突,这是诗歌的内核。而表现对立统一的痛苦,则需通过日神冲动使得外观更为显明。但诗人与悲剧的差距在于,诗人的自我把这种痛苦主观化了,因此日神的外显造成一种主观化、个体化的错觉。雕塑艺术家则进一步完全把诗人赋予的形象固定化、静止化了。因此,诗人和雕塑家只是愉快地活在形象中,诗人仿佛只根据自己来抒情,是自我世界的形象化,世界凝聚在个人,个人成为移动的中心点。而这种艺术的认知,并没有把个体与世界合为一体。此外,尼采认为,在民歌中,旋律是第一位的。旋律中自会产生诗歌。语词、形象、概念都折服于音乐的威力。一般认为,音乐与意志无关,审美也与意志无关。但音乐却表现意志,因为诗人也得调动全部情感,用形象来解释音乐。诗歌依赖音乐精神,而音乐则不需要形象和概念。因此,在尼采的观念中,艺术作品的音乐因素才是表达意志的关键。

第7小节至第10小节:古希腊悲剧中的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

尼采以古希腊悲剧为切入点,详述了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在其中的具体表现。尼采通过对悲剧的解读,宣告了自己对艺术和美的全新理解。他认为,古希腊悲剧的歌队,可视为一座四周活的城墙。悲剧将歌队视为与现实世界完全隔绝,保存理想的天地和自由。每一部悲剧都用脱离尘世喧嚣的形而上的慰藉使人解脱。这种陶醉,将日常现实和醉中的现实进行隔离。希腊剧场的观众大厅结构,是依同心弧升高的阶梯结构,它使人能忽视周围世界,自觉自己只是歌队中的一员。相比之下,现代艺术则把审美现象复杂化和抽象化了,糟糕的诗人都抽象地谈论诗歌。而尼采认为,审美现象应是单纯的,真正的诗人能持续观看生动的游戏;真正的戏剧家,能感觉到自我变化的冲动,并渴望凭借演员向外表达这一冲动。二者都有酒神冲动的作用。悲剧是酒神歌队向着日神形象世界迸发。悲剧原本只是合唱,后来为了使这一幻象更有目共睹,才发展成戏剧。

这就有了悲剧中两种侧重的风格,一种风格突出合唱中情感的原动力,另一种风格则突出进入个体形象的舞台梦境。其中单纯、透明、美丽的对白,真正要表现的却是超越个人命运的生命的最高积极性,反抗灾难、为苦海倒映出灿烂的幻景。后期的希腊悲剧之所以衰落,是因为执着于个体的形象和命运,因为希腊人放弃了对不朽的信仰,不再相信理想的过去和未来,而执迷于当下的命运制约。他们完全排除了艺术作品中的酒神因素。

第11小节至第22小节:希腊悲剧的衰落原因

尼采分析了希腊悲剧的衰落原因。在他看来,古希腊文化整体由盛而衰,是因为苏格拉底之后,日神精神的异军突起完全掩盖了酒神精神的原生动力。而希腊悲剧就毁于这种精神。这里已经没有了酒神精神,而只有戏剧化的史诗,这是完全日神的艺术境界。诗人只是静观形象,而演员只是吟诵者。演员的最高技艺只有对形象外观的喜悦,再也没有对这外观的深入陶醉。在古希腊末期,苏格拉底认为艺术只是幻觉。整个艺术只是应该被否定的神秘主义,而艺术的技巧也只是对现实的模仿而已。继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也谴责悲剧和一般艺术,认为艺术比事实层次低,只是对影像的模仿。这样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主义,使得悲剧最终融入过多市民乐观主义而毙命。而这种乐观主义也把音乐逐出了悲剧,直接破坏了酒神陶醉的梦境、酒神状态的形象化也消失了,悲剧伴随着音乐因素的消失而灭亡。自柏拉图以后,理性逐渐取代了神秘主义,科学取代了艺术的重要性。

在尼采看来,音乐和一切其他艺术性质和起源不同,音乐是生命意志的直接写照,而不是意志的客观化。它不体现世界物理性质,而是形而上性质。尼采认为这是美学最重要的见解。音乐使诗成为歌,使直观表演成为剧,使二者成为歌剧。而科学或哲学概念只包含从直观中抽象出的形式,相反音乐却提供先于一切形象的最深内核。作曲家知道用音乐的普遍语言表达事物之核心的意志冲动,这样歌剧的音乐就富于表现力。不能仅从外观,而应从音乐精神出发,才能理解超越于个体毁灭产生的普遍性快感。这种慰藉是真正的形而上的慰藉,它使我们感受到不可遏制的生存欲望和快乐。在酒神冲动的陶醉中,我们期待这样的喜悦常驻不衰,不单作为个体,而是众生一体才有这样的欢乐。而诗人甚至哲学家未透彻理解希腊悲剧艺术的音乐精神,只通过剧情结构和直观形象、台词和概念把握。哲学和科学理论家喜欢揭开神秘的面纱,认为思想能认识并修正现实存在。这就抹杀了悲剧,抹杀了音乐因素和生命意志的原动力。

第18小节至第25小节:近代以来理性主义文化的走向和德国民族精神的未来

尼采阐述了近代以来理性主义文化的走向和德国民族精神的未来。他认为,近代的启蒙运动并未深入希腊精神核心。人们谈论的还只是希腊的和谐、美和乐天主义。就德国本土而言,德国宗教改革从对文化生活和教会斗争中等待觉醒。甚至歌德和席勒这样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尚不能完全打开通向希腊的大门。要复活希腊精神,必须用音乐的圣火更新和净化德国精神。直到尼采的时代,德国音乐已经从德国精神中兴起,巴赫、贝多芬、瓦格纳音乐方兴未艾。音乐是唯一纯粹的精神净化之火。与音乐同行的,在哲学领域,近代从康德和叔本华开始,尝试对科学工具、认识的界限进行限制,否认科学的绝对普遍有效性。他们证明了苏格拉底主义的局限,引出了无限深刻的伦理观和艺术观,德国音乐和德国哲学在精神上得到统一。他期待德国精神对希腊精神做一种复归。

除了音乐的兴起和哲学上对人类理性的限制,尼采还强调神话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从前古希腊人把一切经历与神话联系,国家及艺术都能超凡脱俗。拆除了神话的屏障,希腊文化进入罗马时代导致了可怕的世俗倾向,进入精神上的无家可归状态。为了正确评估一个民族的酒神能力,不能单考虑该民族的音乐,还必须把它的神话当做酒神能力的重要参考。音乐和悲剧神话都是一个民族酒神能力的表现。只有赢得了酒神因素的原初动力,日神因素那生气勃勃的个体美化的外观才有了活力。

总结

综上所述,《悲剧的诞生》探讨的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表现方式,而是借由古希腊悲剧的分析,阐明悲剧中存在的精神动力,即代表美好个体形象外观的日神冲动和代表世界意志的酒神冲动的二元表现方式。通过对两种因素的阐释,尼采深入批判了以纯粹日神冲动为代表的抽象、概念化的理性主义对人类整体生命意志的摧残和抑制,而人本主义情怀终将以酒神因素为原生动力,才能使日神的个体化外观更显突出和绚丽。

阅读链接

《悲剧的诞生》,尼采著,周国平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偶像的黄昏》,尼采著,卫茂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著,杨恒达译,译林出版社,2016年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