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明祖师解道德经:老子论修行的四个阶段,金丹大道上中下三乘
刘一明祖师解道德经:老子论修行的四个阶段,金丹大道上中下三乘
这个专栏选择的道德经注解,是笔者认为几千年来最好的几家,他们的身份不是学者,而是证道者。与一般学者不同,学者注解道德经,是纸上谈兵,谈来谈去最后只是文字游戏,或是引向哲理,给人一点启迪。证道祖师解读的道德经,是基于真实的修行实践而言,虽然不同的祖师角度不尽相同,但最终都是真货和干货,而非哲理、鸡汤或牵强附会的治国哲学。因为《道德经》本身就不是一部哲学著作,也不是兵法,也不是治国之书,它的目的非常明确,是性命之学,是超越生死的实践。当然,它也完全涵盖和囊括了以上这些定位。
之前,我们已经分别解读了吕洞宾、黄元吉、刘一明、陆西星、李西月、李道纯几位证道祖师对道德经的解说,今天进行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章的解读,本文选自刘一明祖师《道德经会义》一书。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上章言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可知自然之道,用柔而不用刚也。
《道德经》上一章说“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可以看出来,自然之道是“用柔不用刚”。
刚者,雄也,白也,荣也。柔者,雌也,黑也,辱也。
刚就是下文所说的“雄、白、荣”,柔就是下文所说的“雌、黑、辱”。
能知其雄而守其雌,则百虑一致,可以为天下溪矣。两山夹中有水曰溪。溪为天下溪,乃众水朝宗之大溪。
能知雄而守雌,就能唤醒真意,百念千念化作一念,可以成为天下之溪。两个山中间的谷里有水流,叫做溪。天下溪是形容境界的广大,像万川归源、众水朝宗一样的源头大溪。
能为天下溪,则常于德而不离。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复归于婴儿之本面矣。
一个人能做天下溪,则时时刻刻德不离神,德不离心。不识不知,没有分别之心,随顺大道。这就会让身心回归到如婴儿般天真纯阳的本来面目。
能知其白,而守其黑,则用志不分,可以为天下式矣。式为应事接物之则。式为天下式,乃天理流行之大式。
能知白守黑,则一心一意,用志不分,可以为天下式。式就是做事的方法和道理。式为天下式,就是每件事都顺应天理大道的规律去办,看似随心所欲却总是恰到好处。
能为天下式,则常于德而不忒,虚实相应,色空如一。复归于先天之无极矣。
能为天下式,则言行不仅有德而且有功,能够顺应规律把事情办的开花结果。到这个阶段,就虚实相应、色空如一,回归先天无极的境界。
能知其荣,而守其辱,则万缘俱寂。可以为天下谷矣。两山夹中无水曰谷。谷为天下谷,乃虚无寂寥之大谷。
能知荣守辱,则整个身心内外境界都极致的清静,可以为天下谷。两个山中间没有水的凹处叫做谷。谷为天下之大谷,这是形容境界的广大,是虚无寂寥之大谷。
能为天下谷,则常于德而乃足。至真无假,内外合道。复归于混沌之一朴矣。
能为天下谷,则德行圆满,从里到外纯真无假,合于大道,回归于大道的混沌之朴。
复归于婴儿,无人心也。复归于无极,有道心也。复归于朴,人心道心俱化。有无皆不立,天地悉归空。
回归于婴儿,是没有人心,也就是毫无私欲;回归于无极,是有道心,也就是利益万事万物;回归于朴,是人心道心的分别全都融化,有无善恶都不立,天地都归于空。
到此地位,徼中有妙,妙不离徼,徼妙混一。我命由我不由天,处于造化之中,而不为造化所拘矣。
到这个境界,徼里面有妙,妙不离徼,徼与妙混而为一。我的命运我主宰,在宇宙的造化中,却不被宇宙的造化所束缚。
后之群真,以此三复,分为三乘。又分为三丹,复归于婴儿。即还丹初乘也。复归于无极,即金丹中乘也。复归于朴,即神丹上乘也。三乘之功完,而道成矣。
老子之后的历代真人们,以这三种“复”的境界,分为修行的三乘境界,对应金丹大道修为的三层功夫。
复归于婴儿——即初乘,也就是还丹。
复归于无极——即中乘,也就是金丹。
复归于朴——即上乘,也就是神丹。
三个阶段的功夫完成,大道也就修成了。
因其道成,故为天下谷,与虚空同一无为矣。然虽无为,犹有虚无在,算不得大成。更有最上一乘之道,必至虚无所虚,无无所无,乃至虚虚并无,无无亦无,虚虚尽,无无尽,方是道至于大成。
因为大道修成了,所以是天下谷,与虚空一样无为。到这个地步了,虽然无为,却仍有个虚无,还不能算得上是最大的成就。还有再往上一个阶段,到了虚无到再也无可虚无,连虚无本身的概念也都消融之后,才是终极的大成之道。
身外有身,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矣。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即最上一乘之道。既复于朴,命基坚固,更何有朴散之患。
凡身之外有法身,圣神难测才叫神。“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说的就是最上一乘修为。那么,既然已经复归与朴了,命的根基已经坚固,为什么还说“朴散”呢?
但此散,非散涣之散,乃打破虚无,不执虚无之散。不执虚无,则朴散而有用,谓之器。
这里的“散”,和普通人的生命消散不同,不是涣散的意思,而是打破了虚无,不执着虚无的散。不执着虚无,则朴散开就可以有用,称之为器。
朴,无为也。器,有为也。朴散为器,无为而无所不为矣。因其无为无不为,圣人视天下为一家。混俗和光,成已成物。用朴以为官长,而其朴之主君,仍在深密之处。
朴是无为,器是有为。朴散为器,是无为而无所不为。因为证道圣贤无为而无不为,视天下众生万物为一家。与众生和光同尘,打成一片,能够利益和成就彼此乃至一切生命。用朴散为器,化身百千亿,成为圣人广行功德、利益众生的代理人,而朴的真正本尊君主,仍在看不见的虚空深密之处。
无思无为,如大制者不割也。况制物必先割裂分散,而后量材成就以取用。
无思无为,就像最高明的造物是不分割物的。而生活中,凡是要做东西,都要先把材料切割分散,再根据需要重组拼接在一起用。
今朴散而成器,用而不失其朴,是不待割而即能成物,超乎一切制作之外。非打破虚无,入于最上一乘妙觉之境者,而能若是乎?此章統修道始终工程而言。后世诸家丹经子书,大旨皆不出此。
证道的圣人,把朴散为器,能够造物和运用却不失去原本的朴。这就是不分割就能创造,超越了世俗中一切创造。而这种境界,除了打破虚空,证悟最上一乘妙觉境界的圣人,有谁能够做到?
《道德经》这一章是讲修行大道的整个流程和阶段,老子之后诸多丹经子书,他们讲的东西都没有超出老子这些话。
小火锅点评:
读懂这一章老子说的“朴散为器、大制不割”,就明白孔子为什么说“君子不器”,孔子和老子说的是同一回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朴即道,器即器。朴是体,器是用。有体才有用,有本才有末,所以老子和孔子都强调要“不器、不割”,这样才能回归道,回归朴。
这是真正的“能屈能伸”,所以儒家程子引用易经讲中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即老子讲的“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放之则为官长,卷之则复归于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七真传》,看看里面弟子们抬着王重阳的棺材从山东往陕西走,路上发生的情节。为什么王重阳都“归天”了,路上却总有村民来给弟子们送饭送水?好奇的丘处机去寻根问底,发现了黄袍道人,一拍肩膀,转过头来竟然是王重阳……不过这一拍,也付出了代价,王重阳一吹胡子,说,你这自作聪明,从今往后你丘处机得多受三年苦了……大家不要把《七真传》当作简单的小说来看,其中有真味。就像《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这些书统统都没那么简单。
王重阳看起来是归天,实际就是老子这里所讲的“归朴”,回归大道了。而路上的无数个王重阳即是老子所说的“官长”,想想《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拔根毫毛吹口气,就变成一堆小猴子,是不是觉得有些似曾相识呢?
《西游记》本身是一部修行的经书,并且是对《道德经》《阴符经》的解读和演绎,而我之前也写过文章讲《西游记》,这部书和我们今天提到的丘处机、王重阳也关系重大,密不可分。
朴与器,形而上与形而下,乃至《楞严经》中讲到登地菩萨的“百千亿化身”,这些不同的话语,不同的词汇,其实说的都是同一回事情,而最终的归宿和重点是什么?
就是要复,要归,要返,要还,这就是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真正意思,也是老子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是邵雍说的“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也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如何做?老子给出的方法很明确,就是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一句话,就是要无私无欲,守拙守愚,最笨的路,往往是最聪明的路。
刘一明祖师简介
刘一明,号悟元子,山西平阳人(今山西运城)。是清代最著名的道士之一,为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他年少饱读诗书、聪颖过人,却身患重疾。他因病而求道,在去往甘肃探亲治病途中遇到名叫龛谷老人的异人,后又遇到仙留丈人,经此二位师父指点而悟道。后半生在甘肃境内行医治病、开辟宫观,开坛讲法,影响极大。他一生著述二十多部,内容涵盖儒释道三家,对《易经》、《道德经》、《心经》等三教经典皆有独到深刻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