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减重,如何设定自己的体重目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减重,如何设定自己的体重目标?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020840

减重是一个需要科学规划和持续努力的过程。在开始减重之旅前,设定一个合理的体重目标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如何通过体质指数(BMI)、腰围、臀围及腰臀比等指标来评估当前身体状态,并提供科学的减重目标设定方法。

减重的目标是拥有一个健康标准或更为偏瘦的体型。然而,控制体重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1周减掉5kg肯定是无法持久的,凡是号称可以不控制饮食、不用运动,短期之内就瘦下来的方法一定是不靠谱的伪科学。在实施科学合理减重之前,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设定科学的减重目标,然后循序渐进,才能最终达到目标体重。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减重目标是和目前自己的身体基础相关的,因此首先我们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指标(如体质指数、腰臀围)测定了解自己目前的身体状态。

第一步:计算自己的体质指数(BMI)

体质指数(BMI)是测定肥胖的最常用指标和公认标准,根据BMI可以了解自己的体型。

BMI = 实测体重(kg)÷ [身高(m)]2

第二步:测量肥胖的主要指标:腰围、臀围及腰臀比

腰围测量:

腰围指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处体围周长。

  1. 测量工具:软尺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2. 测量部位:双侧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位置

  3.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站立位,两眼平视前方,自然均匀呼吸,腹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双足并拢(两腿均匀负重),充分裸露肋弓下缘和髂嵴之间的测量部位,在双侧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处做标记。将软尺轻轻贴住皮肤,经过双侧标记点,围绕身体一周,平静呼气末读数。

  4. 读数与记录:以cm为单位,精确到 0.1cm。重复测量一次,两次测量的差值不得超过1cm,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

臀围测量:

臀围指经臀峰点水平位置处体围周长。

  1. 测量工具:软尺

  2. 测量部位:臀部最高点平面体围

  3.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站立位,两眼平视前方,自然均匀呼吸,腹部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双足并拢(两腿均匀负重),穿贴身内衣裤。将软尺轻轻贴住皮肤,经过臀部最高点,围绕身体一周。

  4. 读数与记录:测量两次,两次差值不超过1cm,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

腰臀比:

腰臀比 = 腰围数值 ÷ 臀围数值

成年男性腰围≥90cm、成年女性腰围 ≥85cm,或男性、女性腰臀比>1.0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

当通过体质指数(BMI)、腰臀围及腰臀比的测定知道自己目前的身体状态后,接下来就可以设定我们的目标体重。

将理想体重设定为目标体重

推荐一个科学又简便的公式计算理想体重:

理想体重(kg)= 身高(cm)- 105

如果你的实测体重占理想体重百分数90%-110%则代表体型正常,那么就可以将测定的实际体重作为目标体重的参考标准。

将体质指数(BMI)在18.5-23.9kg/m2范围内(即正常体型)对应的体重设定为目标体重

正常体型的体质指数(BMI)为18.5-23.9kg/m2。根据BMI = 实测体重(kg)÷ [身高(m)]2,因此(18.5-23.9)× [身高(m)]2计算得出的体重便可设定为目标体重。

举例说明:身高165cm,实测体重75kg,目标体重是多少呢?

目标体重= (18.5-23.9)kg/m2× [身高(m)]2= (18.5-23.9)kg/m2× (1.65m)2= 50.3-65kg

减重目标制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我们在制定减重体重目标的时候需要注意,对于超重的人群(BMI 24.0-27.9kg/m2),控制体重的进一步增加(通过饮食建议和增强体力活动)而不是体重的减轻,可能是更适宜的目标。

通常来说,6个月内减少5%-10%的体重是一个可实现的、且被证实对改善整体代谢有效的目标,中重度肥胖患者BMI≥32.5kg/m2则应考虑更大程度的减重。

肥胖症管理的目标不仅在于控制体重和体质指数(BMI)本身,当前认为更应被关注的是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以及作为肥胖的重要指标——腰围、臀围或腰臀比(尤其女性)的下降和体成分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杨月欣,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 于健春,李增宁,吴国豪,王新颖,陈伟. 临床营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3. 史琳娜,李永华,谭荣韶,葛声,张片红. 临床营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9.

  4.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 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与肥胖外科专业委员会[J]. 基于临床的肥胖症多学科诊疗共识(2021年版). 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 2015,7(4):211-226.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