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眼外肌解剖及作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眼外肌解剖及作用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renrendoc.com/paper/332511004.html

眼外肌的解剖及作用

名称与数量

眼外肌共有6条,分别是:

  • 内直肌(MR)
  • 外直肌(LR)
  • 上直肌(SR)
  • 下直肌(IR)
  • 上斜肌(SO)
  • 下斜肌(IO)

解剖特点

起点

六条眼外肌除下斜肌外,均起源于眶尖部的Zinn总腱环。下斜肌起源于眶内下缘稍后浅凹处。

走行方向
  • 内、外直肌自Zinn总腱环起始后沿左右两侧向前走行,其走行方向与原眼位眼球的水平面相一致,所以在原眼位,其收缩时单纯使眼球作水平方向转动。
  • 上、下直肌自Zinn总腱环起始后,沿上、下两侧向前走行,其走行方向与原眼位眼球的矢状面呈23°夹角,即向前颞侧走行,所以在原眼位,其收缩时不是单一作用方向。
  • 上斜肌自Zinn总腱环开始向正前方走向,至滑车处折转向后颞方,其滑车以后的部分的走行方向与原眼位眼球的矢状面呈51°夹角。
  • 下斜肌自鼻下眶缘开始后即向后颞方走行,与原眼位眼球的矢状面呈551°夹角
止点
  • 4条直肌的附着位置都在旋转中心的前方(眼球旋转中心位于赤道稍后,在角膜缘平面后垂距11.5mm,偏鼻侧1.6mm之处),均附着于眼球的赤道以前的巩膜上,距角膜缘的距离约为5mm(内)、6mm(下)、7mm(外)、8mm(上)。

  • 内外直肌的附着线基本上平行角膜缘。

  • 上、下直肌的附着线的鼻侧端距角膜缘较近,颞侧端则较远。

  • 上、下斜肌均附着于赤道以后(眼球旋转中心之后)的矢状面颞侧的巩膜表面上

  • 下斜肌附着线的后角距黄斑的距离为偏外2mm偏下1mm,前角在外直肌附着线的下端后约9.5mm,并高于外直肌下缘约2mm。

  • 上斜肌的附着位置多有较大变异,一般说来,其后角在视神经前上方约6.5mm处,其前角在上直肌附着线的颞侧端后约4.5mm。

神经支配

  • 外直肌由展神经支配
  • 上斜肌由滑车神经支配
  • 其余4条肌肉均为动眼神经支配。

作用

  • 内直肌:内转
  • 外直肌:外转
  • 上直肌:上转、内转、内旋
  • 下直肌:下转、内转、外旋
  • 上斜肌:内旋、下转、外转
  • 下斜肌:外旋、上转、外转

原眼位眼外肌的作用方向

主要作用
次要作用
内直肌
内转
外直肌
外转
上直肌
上转
下直肌
下转
上斜肌
内旋
下斜肌
外旋

单眼运动时眼外肌的作用

  • 水平运动:以外转为例,当眼球自原眼位开始外转时,外直肌收缩,内直肌松弛。上、下直肌同时收缩并维持平衡。上、斜肌同时收缩。
  • 垂直运动:以上转为例,眼球由原眼位向正上方转动时,起主要作用的为上直肌,而另一上转肌即下斜肌的上转作用则是次要的,由于此两条上转肌的内、外转和内外旋的作用相互抵消,而使眼球垂直方向上运动同时内、外直肌亦收缩,以保证眼球作垂直运动时不至于左右摆动,而当眼球进入上转位后,内、外直肌收缩所产生的上转作用则补充逐渐减弱的上转肌力量,使眼球的上转运动得以继续。两条下转肌即下直肌和上斜肌松弛。
  • 斜向运动:以外上转为例,此时外直肌和上直肌以及下斜肌收缩,而另外3条肌肉松弛。
  • 旋转运动:当眼球内旋时,上斜肌和上直肌收缩,即为2条带有“上”字的肌肉收缩,其余4条肌肉松弛;而当眼球外旋时,下斜肌和下直肌收缩,即为2条带有“下”字的肌肉收缩,其余4条肌肉松弛。

双眼运动时眼外肌的作用

  • 配偶肌:参与两眼同一共同运动的两条主动肌,称为配偶肌。同向配偶肌共有6组,即:

  • 左眼内直肌和右眼外直肌

  • 左眼外直肌和右眼内直肌

  • 左眼上直肌和右眼下斜肌

  • 左眼下直肌和右眼上斜肌

  • 左眼上斜肌和右眼下直肌

  • 左眼下斜肌和右眼上直肌。

  • 异向配偶肌

  • 两眼内直肌(集合)

  • 两眼外直肌(分开)

  • 两眼上、下直肌(垂直分开与垂直集合)

  • 两眼上斜肌(共同内旋)

  • 两眼下斜肌(共同外旋)

  • 直接拮抗肌:单眼上起相反作用的眼外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