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让蚊子不再携带病毒
清华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让蚊子不再携带病毒
随着夏季的到来,蚊子的活跃不仅带来瘙痒之苦,更可能传播多种疾病。清华大学程功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发现,一种名为Rosenbergiella_YN46的细菌能够帮助蚊子抵抗病毒传播,为控制蚊媒疾病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
夏天到了,蚊子又开始活跃起来,它们不仅让人痒痒的,还可能传播一些让人头疼的疾病,人们对蚊子的痛恨,主要源于蚊子传播的许多疾病。蚊子是特别受病毒青睐的“中介”,通过蚊虫叮咬而向人类传播疾病的蚊媒病毒有数百种之多。
以最具代表性的登革热和寨卡热为例,登革热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感染流行,每年引发多达3.9亿人感染、50-100万人入院治疗;寨卡热于2015年至2017年在太平洋岛屿和南美洲突然暴发大规模疫情,不到一年时间内出现了超过22.3万例寨卡确诊病例,数千例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除此以外,基孔肯亚热、裂谷热和西尼罗脑炎等蚊媒病毒传染病也对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科学家们一直在想办法对付这些小虫子,最近,清华大学的程功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个超酷的发现。
他们注意到,在中国云南省的一些地方,蚊子似乎不太喜欢传播病毒。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好奇心,于是他们开始研究这些蚊子的肠道,看看里面是不是有些特别的“小伙伴”在帮忙。果不其然,他们发现了一种叫做Rosenbergiella_YN46的细菌,这种细菌在不传播病毒的蚊子肚子里特别多。
那么,这种细菌是怎么帮助蚊子抵抗病毒的呢?原来,Rosenbergiella_YN46能分泌一种特殊的酶,这种酶可以让蚊子的肠道变得更酸,从而让病毒在进入蚊子体内后很快就失去活性,变得不再有威胁。
研究人员想,如果我们能让更多蚊子拥有这种好细菌,岂不是就能培养出一群不传播病毒的“好蚊子”?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在蚊子孵化的水中加入了这种细菌,结果孵化出来的蚊子真的不容易感染病毒了!
更棒的是,这种方法不仅在实验室里有效,在实际的环境中也同样管用。研究人员在一个叫西双版纳的地方做了一个实地测试,他们在当地的水体中加入了Rosenbergiella_YN46,发现这样做真的能减少蚊子传播病毒的能力。
程功教授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点子:也许我们可以利用植物来帮助传播这种好细菌。因为这种细菌在植物的汁液和花蜜中也有,所以如果我们能找到富含这种细菌的植物,然后把它们种在蚊子多的地方,也许就能用一种更自然、更环保的方式来控制蚊子传播病毒了。
这项研究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如何控制蚊子传播的疾病,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和这些烦人的小虫子和平共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