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结构化学习的几种手段——系统化学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结构化学习的几种手段——系统化学习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16/05/80695768_1128873245.shtml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系统的有机组成。在数学学习中,倡导并践行“结构化学习”,就能够让学生“见树木更见森林”。本文以分数意义的学习为例,详细阐述了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成整体的、有系统的有机组成。在数学学习中,倡导并践行“结构化学习”,就能够让学生“见树木更见森林”。下面以分数意义的学习为例,谈谈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分数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般安排在三年级进行学习,二是分数的再认识,一般安排在五年级进行学习。如苏教版教材就是在三年级上下册,安排了由一个物体和一些物体的平均分而形成的分数,到了五年级则要研究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利用分数解决问题等。按照教材的安排意图,分数源于平均分。如下图,这是初步认识分数时的内容安排:

三年级上册:

人们把物体的个数进行平均分时,得不到整数个怎么办?比如: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的个数,用自然数已无法表示,于是就用新的数——分数(1/2个)来表示所分结果。注意这里的分数仍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

但是,例2和例3利用圆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去找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时,却提到了“4份”、“一份或几份”等词语,这样得到的分数就不再表示具体的数量,而表示所取的份数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

三年级下册:

到了三年级下册,就不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而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这就要求把这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来表示所取份数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这与三年级上册所学分数意义是一致的。例3和例5,主要是借助除法来求平均分成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量,渗透着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而例4是把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后,用分数表示其中的几份,表面看起来也是表示所取份数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这里面也渗透着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问题,为以后五年级的分数再学习做下铺垫。

五年级:
从例1可以明显看出,五年级分数的学习是对三年级分数知识的总结、概括、提升,从一个整体(单位“1”)的角度去认识分数,这是对表示所取份数与总份数之间关系类分数的一次概括性认知。

而例4就是在此基础上,对关系类分数进行了拓展——表示比例关系的分数,要求黄彩带是红彩带长的几分之几,其实所体现的问题本质就是黄彩带长与红彩带长的比,只不过在这里并不向学生这样表述,仍采用份数的方法进行理解。不同的是,这时出现了除法,这就与三年级下册的例4建立了联系,是对例4的延伸与提高。

注意:这里的“1÷4”,是单位“1”除以4。具体来说,就是把红彩带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总份数的1/4,这一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即1÷4=1/4。而此时黄彩带的长,正好与红彩带4份中的一份同样长,所以黄彩带长是红彩带的四分之一。显然,这里的除法与例2和例3的除法是不同的。

例2和例3的除法是把具体数量平均分,求一份的数量,与“把6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是同样的问题。不同的是,这时的计算结果不能用自然数来表示,要用分数来表示具体数量。

至此,我们就系统完成了对分数的认识。显然,分数的意义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表示数量类意义的分数,一类是表示份数类意义的分数。当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时,求一份或几份与总份数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分数就是表示份数类意义的分数;当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进行平均分时,求一份或几份的数量,得到的分数就是表示数量类意义的分数。

比如要解决下面的问题:在3米长的线段中表示出3/4米长的一段。显然,是要把3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的长度就是3/4米,列式为3÷4=3/4米,这就是从3/4米所表示的数量意义出发而得到的结果。当然,3/4米也可以表示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4份,其中1份的长度也是1/4米,那么3份的长度也是3/4米,列式为1÷4×3=3/4米。

可见,系统化学习可以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使点状的知识线性化,使我们的认知体系完整化。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但可以真正了解编写教材的意图,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而且能够让我们超越教材、提升认知,在实现数学学习的同时,达到提升思维能力的目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