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28年隐姓埋名,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国家
邓稼先:28年隐姓埋名,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国家
100年前的今天(1924年6月25日),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邓稼先诞生。他隐姓埋名28年,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
26岁“娃娃博士”:9天兑现对祖国的诺言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45年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他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深造。临行前,一位好友鼓励他说:“中国天快要亮了,请你将来留在祖国。”邓稼先笑着回应:“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
在美国求学期间,邓稼先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勤奋精神。他仅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三年的博士课程,于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年仅26岁,因此获得了“娃娃博士”的美誉。
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拿到博士学位证书仅9天后,就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踏上了归国之路。
邓稼先等百名留美学生学成归国,在甲板上集体合影
“我愿意”:隐姓埋名的坚定选择
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在1951年到1958年的八年时间里,他相继发表了诸多原子核相关理论论文,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58年秋,组织找到邓稼先,告诉他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问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需要严格保密的工作。面对可能的隐姓埋名和与家人分离,邓稼先没有犹豫,他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一重任。
他对妻子许鹿希说:“我要调动工作了。”妻子问:“到哪儿去?”他回答:“不能说!”妻子问:“去干什么?”他回答:“不能说!”妻子又说:“你把信箱的号码告诉我,我给你写信。”他回答:“不能通信!”
他最后对妻子的几句叮嘱,几十年后,年逾古稀的许鹿希仍然记忆深刻:“这个家以后就靠你了,我的生命就献给将来要做的这个工作了。如果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值得,就是为它死也值得。”
邓稼先被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从此,他就像是消失了一样,再也没有出过国,再也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再也没有公开做过一次学术报告。
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核力量的崛起
在原子弹研究初期,邓稼先的研究是有苏联专家帮助的。但仅仅几个月之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在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的新中国,要自主研制一颗原子弹谈何容易?当年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里,至少有14人是诺贝尔奖得主,而邓稼先所带领的团队则是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
邓稼先确立了“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念和目标。他选定了3个主攻方向,与其他年轻科研人员一起,运用手摇和电动计算机、算盘和钢笔等最原始的工具进行夜以继日的繁重数学计算。
1962年底,邓稼先领导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他经常深入实验现场,与实验人员研讨实验方案和测试结果,指导理论部工作人员做好实验预估和结果分析。
1964年10月16日15点整,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惊天动地的巨响伴随强烈的闪光,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来不及庆功和休整,邓稼先又全身心投入到氢弹的研究中。仅仅三年之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去世前一个月:名字才解密
1979年,我国进行了一次氢弹的空投试验,但是发生了意外,降落伞没有打开,氢弹直接从空中摔了下来,没有爆炸。找到残骸时,弹体已经破裂了。
邓稼先坐不住了:“你们谁也不要去,这是我做的,你们去了也是白受污染。”他搜寻到踪迹后,直接进入了弹坑,最终确认是因为降落伞包设计发生了问题。走出来之后,他说了一句话:“平安无事。”
但他因此遭受了致命的核辐射,在离开事故现场前,一向不拍工作照的他却拉着同事合影留了念……
1979年,寻回未爆的核武器弹头后,邓稼先(左)与赵敬璞合影于新疆核试验基地的戈壁滩
1985年,邓稼先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
1986年7月4日,当时的核工业部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建议授予邓稼先同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请示,这时的他已隐姓埋名28年。
28年,他隐姓埋名。28年,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享年62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下得太远。”
“邓稼先”
历史的天空
会永远镌刻下这个名字
我们会永远铭记
向邓稼先致敬
参考资料:
- “新华网”公众号.记住,他是邓稼先!
- “共青团中央”公众号.邓稼先两弹奖金各10元!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问道:“30年后,人们会记住我们吗?”
- “中国科协之声”公众号.“假如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纪念邓稼先诞辰九十九周年
- 《光明日报》.爱国科学家的典范——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同志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