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越骅:古希腊哲学第十五讲《道不远人——新柏拉图主义的古代智慧解读》
陈越骅:古希腊哲学第十五讲《道不远人——新柏拉图主义的古代智慧解读》
新柏拉图主义是古希腊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不仅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遗产,还融合了基督教、灵知主义等思想流派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新柏拉图主义的核心理念,如太一、理智、灵魂等概念,对后世哲学、神学、美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讲人:陈越骅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青年学者。清华大学哲学博士,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多伦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浙江大学宗教学博士后。出版专著《跨文化视野中的奥古斯丁——拉丁教父的新柏拉图主义源流》,古代经典译著《哲学的安慰》、《论责任》,《如何治理国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和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社科青年项目等课题。
胡继华老师 精彩点评
携“灵”且和“神”亲,抱“一”而与“天”游
——听陈越骅博士述论新柏拉图主义和解读古代智慧
陈越骅老师越洋又穿越,带领我们开启回归步伐,通过新柏拉图主义及其代表人物——普洛提诺,重审凝聚于哲学之中的晚古时代人类精神结构。
陈老师述而历史宏阔、整体显形,上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及其地中海文化圈,下达文艺复兴意大利和英格兰剑桥学派,及至德国观念论(甚至还有浪漫主义)。同时,陈老师论而学理通透、切中命脉,聚焦普洛提诺的体系,透彻分析新柏拉图主义之宇宙、人、灵魂、理智、太一,展示太一流溢、宇宙生成、理智观照、灵魂远游与复归、生命持存和拯救等诸多哲学大命题。最让人兴味盎然的,乃是陈老师用中国心灵来触摸新柏拉图主义的义理,用跨文化的眼光来审视西方晚古时代的智慧,以“道不远人”来提点普洛提诺学说,启发我们返身而诚,寂照忘求,以中国文化的精粹来主动融汇与化合西方哲学的智慧。普罗提诺的体系驳杂,陈老师的讲论让人感到杂而不越。普洛提诺的学理孤峭,陈老师的讲论让人感到亲切。
今天是学生毕业加冕的日子,又是一年远行季。为了赶三场,给新晋才子才女正冠拨苏,我五点钟起床,一路聆听陈博士底气丰足元气流溢的讲座,一路感受淑冉、佳玲亲切睿智、大爱无垠、才情涌流的主持,脑海中冒出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之中的词句:
普洛提诺者,西土神秘主义之大宗师也;其言也,汪深茫忽;弃智而神遇,抱一而与天游,彼土之庄子也。
究问其大义微言,深觉陈博士娓娓道来的学理,于我启发多多。择其大端,斗胆胪列于次:
一者,“柏拉图学说”、“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意涵有别却彼此勾连。以对话戏剧传世、假托苏子之言传训,于哲学与诗之漫长争执当中为玄思夺得合法地位,创设王制、布局法礼以框范人心,此乃柏拉图学说,或许还有未成文者若沧海遗珠。将柏拉图视为至圣先师,学园后裔将柏祖之言恒定化,将柏祖之思教义化,将柏祖之学神圣化,是为“柏拉图主义”;“主义”者,主导之教义,论理之圭臬,学思之统计也。于地中海文化圈涵濡、震荡之中,于晚古人类心灵结构之破裂、忧伤之中,晚古学者如亚历山大里亚学者、叙利亚学者、雅典学者之辈,统合灵知主义和基督教,重述古希腊神话-逻各斯,创构以柏拉图学说为命意的哲理体系,以及尝试建构动态的多元论神话审美主义神学,是为“新柏拉图主义”。作为新柏拉图主义的奠基者以及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代表,普洛提诺以其玄奥幽深、境界博大的体系,承上而启下,将柏拉图以及地中海文化的遗产带向了晚古和中世纪,一脉柏拉图传统香火绵延,不绝弦歌。所以,在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之间,普洛提诺堪称枢纽人物。
二者,“新柏拉图主义”,究竟“新”在哪端?第一,在时间上说,相对于柏祖之学思,普洛提诺诸人自然是晚学,晚学自然是新学。更何况,普洛提诺等学者将盛期古典时代(the ages of high antiquity)的古典希腊文化遗产带到了晚期古典时代(the
ages of late antiquity),并且在新语境下造就了柏拉图学说的新气象、新情境,新规模。第二,柏拉图的核心观念——最高范型——理念(或者相),以及亚里士多德的“不动之动者”,在普洛提诺体系中获得了动力意义,而“源始实在”或“至善”都是终极动力;太一、理智、灵魂、生命、物质,这个由高到低、由中心到边缘的流溢,就是创生、动态、远游、持存、进化,其中每一个层次上的造物因分享了“源始实在”的荣耀而具备了美和价值。将源始实在动力化,将至善多元化,堪称普洛提诺的独特新异之处。第三,与基督教涵濡互动,“灵魂复归”观念的凸显,柏拉图的学说获得了明确的神学意味和拯救之维,或者说新柏拉图主义者在基督教语境中重铸了柏拉图的灵魂迁移学说,而将柏拉图的宇宙论、回忆学说和真理观带入了基督教语境中。第四,与灵知主义遭遇、抗争,新柏拉图主义尝试建构一个具有宇宙精神统一性的宏大一元论系统,克服灵知论者那种撕毁心灵结构、破裂宇宙秩序的二元论,从而拯救古典世界的和谐与美的秩序;而且,与贬低肉体和物质的灵知主义者针锋相对,新柏拉图主义肯定感性世界的和谐、属灵与完美,肉体与感性物质也分享“太一”的光辉,不过相比暗淡一些而已;所以,新柏拉图主义者珍爱生命,反对自杀,主张抱一而与天游,分享神性的生活。在普洛提诺看来,举凡实在皆有善性与神性,而所有邪恶、世俗,只不过是“实在的匮乏”而已。于是,正如陈老师所说,“道不远人”,担水打柴皆合道,日用伦常总是神。晚古再生的柏拉图智慧,无非就是教导我们不要忘却自己身上喻含的神性,并启示我们极力激发这种固有的神性,而在太一的光照下将平凡的生命升华到神圣的天光之中。在这一点上,尽管普洛提诺反对灵知主义,但也确实受到了灵知主义的影响。
三者,新柏拉图主义最醒目的维度,乃是救赎之维。哲学史家文德尔班指出,亚历山大里亚学派的哲学难题,对于古希腊人和基督教徒而言是相似的。在古典思想的发展中,个体性与精神性都根植于冥思默祷。个体生命之爱欲,精神生活之爱智,宇宙整体之至善,都是皈依于源始实在,抵达终极境界,也就是通过灵魂最深邃的挥动,直接地把握神圣本体,彻底而且完整地与神圣本体合为一体。而这个神圣本体,乃是超越一切有形之物的形式范型。所谓拯救,所谓灵魂归家,所有皈依上帝,无非是超越有形之牢狱,肉体之泥沼,拒绝效法物质世界,而腾飞于自己由之而来的“NOUS”境界,出神入化地与“太一”合一。所以,新柏拉图主义是哲学、教义、神话的复杂织体,思诗交融,伦义与神意汇通。所以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者,新柏拉图主义直接影响教父学、奥古斯丁,激发他们超克二元论毁灭性思维而拯救宇宙整体意识的灵感。奥古斯丁提议引入“自由意志”来解决“世间邪恶”难题,但没有超克灵知主义。现代对灵知主义的第二次克服,导致了启蒙到浪漫主义的整体文化转型。布鲁诺、哥白尼、浪漫主义,特别是德意志观论,都留下了新柏拉图主义影响的踪迹,尤其是现代人在规定宇宙、人、神的关系上受到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谢林、施莱格尔、施莱尔马赫、诺瓦利斯,或许都是通过普洛提诺而返回到了古希腊神话多元主义——上溯空性,下达万有,也就是携灵且和神亲,抱一而与天游。甚至,普洛提诺“踪迹是无形式之形式”还启发了德里达解构论的灵感。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与绵延不息的中国古典之“道”也不乏相通之意,都是一种升华的源始生命力,表示人的精神与自然的创造力之间有一种深刻的连续性。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潮中,我导师高尔泰先生断言,“美是自由的象征”,也就是说“美是太一的光辉”,太一即自由——亲近太一,也就是“努力逃避茹毛饮血的生活的痛苦波涛”,歌唱并旋转出美妙之舞蹈。
然而,普洛提诺来得太迟,基督教已经迅猛成长,而这种宗教不容许神话的审美多元主义,诸神已经死了。普洛提诺来得太早,生活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他没法看到1300年之后神话审美多元主义的靓丽回归。然而,幸亏有普洛提诺,柏拉图的时代才跨越1500年(公元前5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甚至更长——古典希腊的流风余韵因他而泽被千古:
多情最是花瓣雨,潇潇洒,似流星。
学习美学的我,习惯于从美学来理解哲学,多有谬谈,敬请赐正。
感谢陈越骅老师,感谢群主,感谢主持人和媒体制作师,感谢各位亲爱的学友。
点评人
胡继华
政治教育学士,美学硕士,文艺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院长。
讲座摘要
第一部分
“柏拉图主义”传统的古代与现代
1.柏拉图主义传统:学园、中期、新学、复兴、再起
2.新·柏拉图主义是柏拉图思想的系统化尝试
3.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主义创始人
第二部分
第一层:人与灵魂
1.灵魂是生命和运动的本原
2.肉体是灵魂的泥潭和异乡
3.灵魂的故乡在于智慧之源
第三部分
第二层:心与理智
1.真知识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2.理智是万物的心灵
3.心之灵明在于恢复理智之光
第四部分
第三层:道与太一
1.人之至善在于幸福
2.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最高本原
3.道不远人:反身而诚
文稿校对 | 金达
后记:此次讲座由希腊万人迷和望江柏拉图学园联合策划。
望江柏拉图学园是2010年在成都成立的公益读书班,以研读和翻译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作品为主,引领同好进入哲学思考。
江安柏拉图学社是望江柏拉图学园的青年团,定期推送讲座信息、学术报告、原著选段等文章。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江安柏拉图学社订阅号。
「希腊万人迷」
爱好希腊人士学习希腊历史文化的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