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东吴“第一谋士”鲁肃,表面老实本分,实则是三国中最有城府之人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东吴“第一谋士”鲁肃,表面老实本分,实则是三国中最有城府之人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8P60KB005566C0D.html

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鲁肃这位看似平凡的东吴谋士,实则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战略大师。他以超凡的智慧和深不可测的城府,不仅为东吴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整个三国格局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

鲁肃拒袁术诱惑,坚守原则显智勇

鲁肃因其卓越的才华与显赫的名声,引来了袁术的青睐,欲委以东城长之重任。然而,在深入洞察袁术的统治后,鲁肃发现淮南之地法纪松弛,难成大器,袁术让他深感遗憾与失望。当鲁肃决定离开时,袁术自然不愿放他走,于是派兵追击。

面对袁术的阻拦,鲁肃并未畏惧,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面对袁术抛出的高官显位与丰厚待遇,鲁肃并未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而是以他敏锐的洞察力与冷静的判断力,识破了袁术背后的虚伪与短视。他坚定地拒绝了袁术的诱惑,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坚守原则、不为利所动的高尚品质,更凸显了他审时度势、冷静应对复杂局面的卓越能力。

鲁肃豪赠三千斛,周瑜深交共筑梦

鲁肃,字子敬,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家庭,性格豪迈大方,乐于助人,常不惜变卖家产以救济贫困,广结善缘,深受乡亲们的敬爱与信赖。他与周瑜的深厚友谊,正是起源于一次关于粮食的慷慨相助。当时,周瑜身为居巢长,面临粮草短缺的困境,向鲁肃求助。

鲁肃二话不说,便慷慨地赠予他一仓多达三千斛的粮食,这份深情厚谊让两人心心相印,共同踏上了追求宏图伟业的道路。这种友情在周瑜加入东吴集团之前就已经建立,为日后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紧密合作奠定了基础。

鲁肃遇孙权,智献《榻上策》

鲁肃在周瑜的劝说下,认识到孙权是一位值得辅佐的明君。周瑜在信中提到“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并极力推荐鲁肃投奔孙权。鲁肃听从了周瑜的劝说,决定投奔孙权。鲁肃与孙权见面后,两人就天下大势进行了深入的交谈。

他向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主张先在江东地区站稳脚跟,稳固后方,再伺机而动,逐鹿中原。

这一战略规划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不谋而合,都体现出了先稳固根基、再谋求发展的智慧与远见。鲁肃的这一战略构想,为东吴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东吴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这一战略蓝图与孙权的政治目标高度契合,使得鲁肃更加坚定了投奔孙权的决心。

他不仅提出了《榻上策》等深邃的战略规划,为东吴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榻上策》,鲁肃为孙权指明了东吴的发展方向,为东吴的崛起与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预见到天下将三分,建议孙权先立足江东,再攻取荆州,进而与曹操划江而治。《榻上策》这一战略蓝图,彰显出鲁肃超凡脱俗的战略视野与深邃远见。

鲁肃力促孙刘联盟,铸赤壁辉煌战果

刘备于长坂坡一役中受挫,实力大损,形单影只;而孙权则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是否挺身抗曹的艰难选择。鲁肃,这位深谋远虑的智者,敏锐地洞察到了孙刘两家携手共抗大敌的紧迫性。建安十三年之际,曹操率领雄师南下,东吴朝野上下弥漫着对曹军强大势力的畏惧情绪。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鲁肃与周瑜挺身而出,以坚定的意志和深远的见识,力排众议,主张迎战曹军,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鲁肃私下里对孙权进行了一番恳切的劝谏,他深刻地指出:“身为臣子,我们即便投降曹操,或许尚能求得一席之地;但您身为江东之主,若选择投降,则必将失去立足之地,前途堪忧。”这番话深深触动了孙权的心弦,使他下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

随后,鲁肃与周瑜又进一步提出了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的战略构想。他们派遣使者远赴荆州,与刘备建立了牢固的联盟关系。而在维护孙刘联盟的过程中,鲁肃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他多次与诸葛亮、刘备等蜀汉重臣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协商,通过巧妙的策略与真诚的沟通,成功地化解了双方之间的误会与分歧,保持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

当曹操的北方大军席卷而来,意图将江东与荆州纳入囊中之际,整个南方局势骤然紧张。他挺身而出,成为了连接双方的桥梁,穿梭于江东与荆州之间,不辞辛劳地推动双方的合作。在鲁肃的不懈努力下,孙刘双方终于跨越了重重障碍,达成了共识。他们携手并肩,共同制定了对抗曹操的战略计划。

这一联盟不仅增强了东吴的实力,更为后来的赤壁之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军队充分利用了长江天险和火攻等战术手段,成功击败了曹操军队。

这一胜利不仅保住了江东基业,也为刘备在荆州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被誉为“东吴四英将”之一,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鲁肃辞世联盟变

鲁肃在晚年的岁月里,依然不遗余力地为东吴的昌盛与安宁倾注心血。然而,天不假年,建安二十二年,这位杰出的智者不幸离世,年仅四十六岁,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惋惜。孙权对鲁肃的逝世深感痛惜,亲自为他操办丧事,表达了对这位忠臣良将的深切怀念与敬意。

同时,诸葛亮也跨越长江前来吊唁。他以豪迈仗义的性格,赢得了世人的敬仰。以超凡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外交才能,为东吴的崛起与繁荣立下了汗马功劳。鲁肃在世时,一直主张联刘抗曹,坚持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他通过外交手段和战略智慧,多次化解了孙刘之间的矛盾,确保了联盟的稳定。

随着鲁肃的离世,东吴政坛上一位坚定主张联刘抗曹的支柱轰然倒塌,留下了一片空虚与不确定性。东吴内部激起了关于是否继续坚守孙刘联盟策略的激烈争论。在这场争论中,以吕蒙为代表的部分将领开始崭露头角,他们提出对刘备采取更为直接且可能包括武力的手段,以夺回荆州。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凭借与东吴的联合力量,成功占据了荆州的大片领土,这一事实无疑加剧了东吴的焦虑与不满。东吴方面认为,刘备的扩张行为侵犯了他们的利益,破坏了原有的平衡格局,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在此背景下,东吴内部关于是否继续维持孙刘联盟的争议日益激烈,各方势力纷纷登场,各抒己见。而鲁肃的离世,无疑为这场争论增添了几分悲壮与无奈的色彩。

荆州纷争引联盟崩,夷陵之战蜀汉殇

刘备的“借而不还”,曾经虽然承诺将荆州归还东吴,但实际上却长期占据不还,这进一步加剧了双方的矛盾。而关羽在荆州问题上对东吴的态度傲慢,看不起东吴的任何人,这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关羽的北伐,不幸陷入了曹魏与东吴的双重夹击之中,最终在麦城悲壮陨落,被东吴军队俘杀。

这一事件,激起了孙刘联盟破裂的滔天巨浪。孙权视此为千载难逢之机,派遣吕蒙等精兵强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偷袭荆州,成功地将荆州大部纳入东吴版图。此举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地理格局,更在孙刘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刘备闻讯,怒不可遏,誓要为关羽复仇,向东吴发起了猛烈的反击。然而,夷陵之战的硝烟并未能如他所愿带来胜利,反而让蜀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国家元气大伤,再难恢复往昔之强盛。

孙刘联盟的瓦解,无疑是对双方实力的巨大削弱。东吴虽得荆州,却也因此与蜀汉结下了不解之仇;而蜀汉,则在夷陵之战的失败中损失惨重,失去了与东吴抗衡的力量。此消彼长之下,曹魏得以在北方安然发展,其国力日益强盛,逐渐对东吴与蜀汉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三国鼎立的局面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历史的走向也在此刻悄然转折。

结语

在三国的历史长河中,鲁肃以其独特的智慧与深邃的城府,悄然书写了东吴乃至整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笔。他,常被世人以“老实本分”之相初识,实则内藏乾坤,胸有丘壑,是三国舞台上一位不折不扣的战略大师与外交高手。鲁肃的城府,不在于锋芒毕露的算计,而在于高瞻远瞩的布局与细致入微的洞察。他力主联刘抗曹,这一战略远见不仅为东吴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更为三国鼎立的格局奠定了基石。当我们回望三国,不应仅仅将鲁肃视为一位表面老实本分的谋士,而应深刻认识到,他实则是以超凡的智慧与深不可测的城府,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鲁肃的一生,是对“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最生动的诠释,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真正的智者,往往能够以最不起眼的姿态,成就最非凡的事业。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