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不灭!揭秘南宋末年黄氏家族的保王存赵壮举
忠魂不灭!揭秘南宋末年黄氏家族的保王存赵壮举
745年前,南宋末年,黄天从父子肩负着杨太后的神圣旨意,护送着南宋末代皇族赵若和郡王,在波涛汹涌的鸿江上漂泊。历经艰险,他们在银坑浦东的岸边登陆,为这段传奇般的历史篇章画上了句点。
福建省原省委常委,秘书长,省人大副主任黄文麟先生题词
八百多年“浦东宫”的遗址
“浦东宫”尚存五根石柱
坐落于漳州开发区店地社区的“浦东宫”,背靠象鼻山,东临龙山路,南接金山校区,西濒金山自然村,是一座建于宋庆元年间的二进式古建筑。这座宫宇以其225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和3600多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见证了南宋的辉煌历史。1279年,在崖山海战中宋军败退后,黄天从父子、张世杰、许达甫等人奉杨太后之命保护宋王赵若和突围。他们在飓风中失去12艘船后,仅剩4艘继续前行,并在浦东宫登陆,从此开基立业,形成了浦西黄氏大族。为躲避元兵追捕,赵若和改名换姓为黄氏,直至明洪武十八年才恢复赵姓。“浦东宫遗址”不仅是南宋历史文化的沉淀之地,也是研究宋元崖山海战历史的重要史迹点之一。它不仅承载着宋朝灭亡后皇族流亡的历史事实和源由,更是研究宋史的重要依据。黄天从父子“保王存赵”的故事和精忠报国的精神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启迪后人。作为赵王隐居遗址,“浦东宫”不仅是漳州开发区一道古典风景的亮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我们期待上级政府能重视并保护这一珍贵的南宋历史古迹遗址。
二世祖黄国栋公《始祖登岸浦东谱序》(泣血书)
福建省原省委常委,秘书长,省人大副主任
黄文麟先生赠联
福建省老干局副局长林子利先生赠联
福州宗亲黄金龙教授赠联
正月井简介
正月井,这座四眼方井始建于1316年,坐落于天鹅山麓的怀抱之中。井水源自山石间自然渗出,泉水源源不断,清澈而甘甜。作为一处珍贵的古井,它见证了五世祖黄宽夫从浦东迁至浦西的历史变迁,并滋养了浦西黄氏族人世代繁衍。正月井不仅是家族的水源,更是黄氏大宗祠的方位标志,承载着七百多年的历史沉淀。
浦西黄氏家庙,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正月井”之南。它背靠雄伟的狮山,后倚神秘的龟山,仿佛汲取了两座名山的灵气与精华。在这里,灵龟献瑞,钟灵毓秀,赋予了家庙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漫步其间,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让人心旷神怡。
黄天从,南宋末年的杭州才子,生于1205年,卒于1297年。绍定二年,他高中进士,荣升驸马,官至殿前司都指挥使,娶得赵温淑公主为妻,贵为一品夫人。1279年崖山海战中,宋军不敌元兵而败北。丞相陆秀夫不忍幼帝赵昺受辱,携帝投海殉国。黄天从与长子黄材,在杨太后的旨意下,率领16艘船护送闽冲郡王赵若和突围。不幸遭遇飓风,12艘船沉没,仅4艘幸存。他们在浯屿岛附近失去控制,随波逐流至南太武山下的鸿江银坑浦东登岸(今店地社区境内),从此开基立业,形成浦西黄氏一族。为了躲避元兵追捕,赵王隐姓埋名。黄天从父子以全家族生命保护赵若和安全。直到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他们才恢复赵姓。黄天从父子保王存赵、韬光养晦、忍辱负重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尽忠报国、护国爱国的忠心耿耿之精神以及忠义人生的高贵品质永垂不朽。1297年黄天从去世后葬于龙海区东泗乡南崎卓港畚箕湖山坳的南宋古墓葬中。至今已经727年历史了。
黄材,字国栋,讳文忠,一位生于1229年杭州的杰出人物。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在宋淳祐年间荣登进士榜。黄材的仕途一帆风顺,历任大理寺丞、内阁侍臣等要职。他的婚姻同样显赫,娶了赵贞静——宋帝昺的胞姐、郡玉公主为妻。赵贞静被诰赠为一品夫人,彰显了她尊贵的地位。黄材的一生,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家庭方面,都堪称辉煌。
在1279年的广东崖山海战中,宋军不敌元兵,遭遇了惨痛的失败。在这场战乱中,丞相陆秀夫为了保护幼帝赵昺免受俘辱之苦,毅然决然地背负着皇帝投身大海,以身殉国。与此同时,黄天从、太傅张世杰奉杨太后之命,率领16艘船护送闽冲郡王赵若和突围,希望能够重振宋室江山。然而,在逃亡途中不幸遭遇飓风,12艘船沉没,仅剩4艘载着黄材父子和赵若和幸存下来。他们在浯屿岛附近失去了控制,随波逐流至南太武山下的鸿江银坑浦东岸(今店地社区境内),在此开基立业,形成了浦西黄氏一族。为了躲避元兵的追捕,赵若和隐姓埋名改姓黄。黄材父子冒着生命危险保护赵若和,并一直隐藏身份直到明朝洪武十八年才恢复赵姓。他们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的精神创造了“覆巢之下存完卵”的奇迹。黄材父子忠心耿耿、尽忠报国的精神以及忠义人生的高贵品质令人感动天地,并为后人所敬仰。1301年黄材去世后与妻子赵贞静合葬于龙海区城外村奋龙山坳的古墓葬已有七百二十三年的历史。这座南宋时期的古墓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和忠义精神的传承。
在1385年,即明洪武十八年,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联姻盛事:黄氏与赵氏两大家族结为秦晋之好。这一联姻案引起了御史朱监的注意,他根据赵氏所献的《族谱》向明皇朱元璋奏报。朱元璋对黄天从这位始祖的品德和功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特赐“忠孝双芳”匾额以示嘉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黄天从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两大家族联姻的美好祝愿。
杭州师大原校长翁迈东教授赠联
2016年被龙海市评为历史文物建筑
2012年在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被定为不可移动的文物
崖山宋元大战,中国四大海战之一,是一段饱含爱国激情、令人动容的历史篇章。在这场史诗般的较量中,南宋的将士们面对外族的侵略与压迫,毫不畏惧地奋起抗争。他们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尊严,不惜英勇献身,展现了无比坚定的决心和勇气。崖山抗元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天空。
南宋崖山行宫
崖山海战
浦东宫历史古迹介绍
"浦东宫",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坐落于漳州开发区店地社区,北靠象鼻山,东临龙山路,南接金山校区,西依金山自然村。始建于宋庆元年间的它,以其独特的二进结构和中央天井布局,建筑面积约225平方米,占地面积达3600平方米。"浦东宫遗址"不仅是南宋辉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1279年宋元崖山海战后的重要历史遗迹。当时,宋军在广东新会崖山海战中败北,黄天从父子、张世杰、许达甫等人奉杨太后之命保护宋王赵若和突围。在飓风中损失惨重后,他们漂流至浦东并在此定居,形成了浦西黄氏大族。为了躲避元兵追捕,赵若和隐姓埋名改姓黄,并在明洪武十八年恢复赵姓。"浦东宫遗址"不仅承载着南宋的辉煌历史文化,更是研究宋元崖山海战历史的关键史迹点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宋朝灭亡后皇族流亡浦东、隐姓埋名的历史事实和原因的重要依据。同时,“浦东宫”也是黄天从父子“保王存赵”、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作为赵王隐居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浦东宫”对于传承历史、启迪后人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浦西黄氏二世祖黄国栋《浦东登岸谱序》
浦西黄氏家庙,一座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明代建筑瑰宝,始建于1454年。这座古色古香的家庙,以其独特的“僾见堂”堂号和“忠孝双芳”灯号闻名遐迩。其建筑布局严谨,二进廊院两护厝,展现了明代古建筑风格的精髓。朱瓦丹甍、瓦砖木构、木雕屏风等细节无不透露出古朴典雅之美。门前一对明代涡纹抱鼓石,石槛下“三条一塞”的特殊认祖记号,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家庙大厅内,明皇朱元璋钦赐的“忠孝双芳”匾额与“父子进士”匾额高悬,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辉煌。这里供奉着一暨六世祖考、祖妣诸神位,见证了家族世代的传承与发展。2016年,浦西黄氏家庙被龙海市评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在国务院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评为不可移动的文物。这座历史悠久的家庙不仅是家族的记忆载体,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黄材,字国栋,讳文忠,1229年至1301年间的璀璨星辰,诞生于风景如画的杭州。他不仅荣登宋淳祐年间的进士榜,更历任大理寺丞、内阁侍臣等要职,并与赵贞静——宋帝昺之胞姐、郡玉公主结为伉俪,被诰赠一品夫人。1279年,在广东崖山海战中宋军遭遇挫败,丞相陆秀夫为保幼帝赵昺免受俘辱之辱,毅然负帝投海殉国。黄材与其父黄天从、太傅张世杰奉杨太后之命,以16艘船护卫闽冲郡王赵若和突围,企图复兴宋朝江山。然而命运多舛,在途中遭遇飓风,12艘船沉没,仅剩4艘载着黄材父子及赵若和幸存者漂流至浯屿岛海面。最终,在南太武山下的鸿江银坑浦东登岸(今店地社区境内),开基立业,形成了浦西黄氏一族。为了躲避元兵追捕,赵王隐姓埋名改姓黄。黄材父子不惜以全家族生命为代价保护赵若和,直至明朝洪武十八年才得以恢复赵姓。他们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的精神创造了“覆巢之下存完卵”的奇迹。这份忠心耿耿、护国爱国的精神和忠义人生之高贵品质感动天地,并泽被后世。宋王赵若和及其家族隐姓埋名期间,浦西黄氏族人为了“护主护国”,以全家族的生命保护赵氏家族,并在元朝近百年的黑暗统治中韬光养晦。到了明洪武十八年,御史朱监将这段光辉事迹奏明皇帝,并准奏恢复赵氏姓氏,并钦赐黄氏家族“忠孝双芳”之匾额。
黄氏家庙的楹联,上联“保王存赵祀敛迹韬光当时幹济更难张陆”揭示了浦西黄氏先祖的英勇事迹。他们以家族之力,坚守保王存赵的信念,历经磨难,终于穿越元朝百年的阴霾。他们的功绩,与南宋忠臣张世杰、陆秀夫相比,更显非凡。下联“奉父启黄基立规置谱此日箕裘克绍汴杭”则展现了对先辈的崇敬与传承。遵循先父遗愿,建立基业,制定家规,编纂谱序,今日宗祠的建立正是为了继承先祖的遗志,弘扬其辉煌历史,惠及子孙后代。
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省人大副主任黄文麒先生赠联
福建省老干局副局长王子利先生赠联
杭州市师大校长翁迈东先生赠联
浦西城堡,这座历史悠久的堡垒,是由黄天第十一世裔孙领导族人精心建造的杰作。它从坚固的城基到石门,每一寸都由石材精心堆砌而成,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和严密的安全设计。城堡周长450米,高2.3米,垣面宽0.8米,四个半弯弓形石门分别朝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其中北门为封闭式。每个石门上都装饰有谯楼、跑马道、女墙、垛口和炮眼等防御设施。墙内还巧妙地设有6个七级登城石梯。南门与西门交界处更配套有一个水门,为城堡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城墙上的跑马道宽达2米,而城外地势陡峻险要,背靠山峦,前临溪流。这座雄伟坚固的城堡不仅在防匪抗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保护家园和族人安全的坚强屏障。
浦西黄氏家族的荣耀始于始祖黄天从,一位才华横溢的进士,他曾担任殿前司都指挥使,地位显赫。黄天从与赵温淑结为连理,她是祁国公主,享有一品夫人的尊荣。这对夫妇的合葬墓位于东泗乡卓港南岐畚箕湖山,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和家族的辉煌。这座古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黄氏家族荣耀的象征。
黄国栋,浦西黄氏家族的杰出二世祖,以其非凡才华荣登进士之位,官至大理寺臣,并随后晋升为内阁侍丞。他的墓地位于风景秀丽的港尾镇城外村奋龙山,这座七百多年的古墓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至今仍吸引着众多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前来探访。
在浦西,有一座历经七百多年风雨的古墓,它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座古墓的主人是黄氏家族的二世祖婆赵贞静,她曾是郡玉公主,享有一品夫人的尊荣。赵贞静被安葬在港尾镇城外村的奋龙山上,她的墓地成为了后人缅怀和敬仰的地方。岁月流转,这座古墓依旧屹立不倒,见证了黄氏家族世代的荣光与变迁。
赵若和,南宋末年的皇族后裔,闽冲郡王,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十代孙。在1279年,随着南宋的覆灭,他为了躲避元军的追捕,改名换姓为黄,并在漳浦选址建楼,隐居终老。时光流转至1385年,明朝洪武年间,御史朱鉴在处理一宗同姓通婚案时,意外发现了赵若和孙子黄明官的真实身份,并上报朝廷,使得赵家得以恢复本姓。到了1571年,赵若和的第十代孙赵范担任浙东按察司兵备道副使。衣锦还乡后,在1600年对赵家堡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二十年后,即1620年,赵范之子赵公瑞,在考察了开封、杭州宋代两京的建筑布局后,对赵家堡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和装饰,增添了许多仿宋建筑和怀宋题刻。
点
和
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