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图说古埃及:希腊-罗马时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图说古埃及:希腊-罗马时期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022/09/33885274_1137314339.shtml

古埃及在希腊-罗马时期的演变,是一个充满戏剧性与复杂性的历史篇章。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到罗马帝国的统治,这一时期见证了埃及文化的独特发展与转变。本文将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和考古发现,为您展现这段跨越700余年的文明变迁。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与托勒密王朝的建立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在波斯总督马扎克斯未加反对的情况下进入埃及,可能最早在公元前332年在孟菲斯被宣布为国王。按照埃及的先例,类似的仪式可能在埃及的其他寺庙举行。


亚历山大的肖像。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2-305年)在波斯总督马扎克斯未加反对的情况下进入埃及,可能最早在公元前332年在孟菲斯被宣布为国王。按照埃及的先例,类似的仪式可能在埃及的其他寺庙举行。

亚历山大登基后,遵循传统,造访了赫利奥波利斯与孟菲斯,并于公元前332年在后者加冕。次年,他前往西瓦寻求阿蒙-拉神谕,被确认为神子,彰显其神圣地位。同时,为加强交通,他沿尼罗河而上,创建亚历山大城,并亲自规划布局。然而,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辞世,遗体疑被托勒密窃走。


西瓦绿洲的神谕庙。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1年著名地访问了西瓦的“宙斯-阿蒙”(阿蒙-拉)神谕,他的神性被高级祭司确认为“宙斯之子”。


亚历山大港的奎特贝堡垒,亚历山大湾。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还创立了亚历山大城,并据说亲自规划了主要街道和寺庙。他可能也被埋葬在地中海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这里展示的奎特贝堡垒标志着古城著名法罗斯(灯塔)的大致位置。

王位随后传至亚历山大的同父异母弟腓力·阿瑞达欧斯,但不久即遭杀害,其子亚历山大四世及其母罗克珊娜亦难逃厄运。尽管名义上亚历山大四世统治至公元前310年,实际掌权者却是托勒密,即后来的托勒密一世。托勒密一世在公元前305年成为埃及与昔兰尼加的新王,开启了马其顿王朝的长期统治,直至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与凯撒之子托勒密十五世时代结束。

这些统治者中,鲜有埃及血统,其王权观念与古埃及国王大相径庭。这批马其顿国王与女王,在东地中海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运筹帷幄,他们及其希腊精英阶层统治着埃及,而当地埃及人则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托勒密王朝初期,统治者们致力于提升自身地位,与马其顿本土及塞琉古帝国等竞争势力展开较量。这种自我提升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埃及的皇家与贵族希腊-马其顿家庭,导致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事件:女性统治者权力比肩男性,谋杀、兄妹通婚、暴民起义、国库逃逸、废黜与复辟,乃至最终深陷罗马政治漩涡。然而,托勒密王朝的统治在某种程度上对埃及亦有所裨益,尤其是在托勒密四世之前。他们沿袭了亚历山大对埃及宗教的尊重,意识到通过维护祭司阶层的利益来巩固对埃及人民的统治。


托勒密一世的头部。这个未刻铭文的头部可能来自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05-282年)的雕像,他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童年朋友和同伴将军。托勒密一世由一个由22位马其顿国王和女王组成的托勒密王朝继承(公元前305-30年),以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公元前51-30年)结束。

神圣角色

自托勒密二世起,马其顿统治者开始自称为神,这种神圣性逐渐被家族化,成为统治家族崇拜的一部分,这一做法对后来的罗马皇帝也产生了影响。托勒密王朝对埃及的宗教与文化贡献显著,他们慷慨地向寺庙捐赠土地与免税特权,许多现今广受欢迎的旅游景点,如埃德福、菲莱、丹德拉、康翁波和埃斯纳的寺庙,其部分建筑均出自托勒密(或罗马)之手。这些寺庙作为王国的经济支柱,虽不拥有绝对土地所有权,但受国王或女王临时授予的土地支持。埃及祭司因此获得了显著的政治影响力,托勒密王朝极为重视与他们的紧密联盟。然而,托勒密统治的衰败常伴以致命的内部冲突,特别是亚历山大暴民的极端行为,如杀害托勒密十世等,加剧了国内动荡。至托勒密王朝末期,不满情绪蔓延,城市间甚至发生攻伐。


埃德福寺庙,埃德福。今天参观的上埃及寺庙中,许多是建在旧寺庙之上的托勒密时期的建筑。宏伟的埃德福神庙始建于公元前237年,托勒密三世(公元前246-222年)时期,完成于公元前57年,托勒密十二世(公元前80-57年)时期。马其顿统治者经常以埃及国王的装束出现在浮雕中。


罗塞塔石碑,罗塞塔(拉希德),尼罗河三角洲。与托勒密统治者鼓励与埃及祭司阶层建立良好关系的一贯政策相符,罗塞塔石碑包含公元前196年的法令,确立了新国王托勒密五世(公元前205-180年)的神圣崇拜,并由孟菲斯的祭司发布。石碑上用象形文字、草书(象形文字的一种草书形式)和古希腊语书写,这些铭文在19世纪初帮助解读了象形文字。


菲莱神庙,阿吉利基亚岛。也许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埃及神庙,这个综合体超过三分之二——大部分奉献给伊西斯——是在托勒密二世(公元前285-246年)、托勒密五世(公元前205-180年)和托勒密六世(公元前180-145年)的托勒密时期建造的——在罗马时期还有进一步的增加。这个综合体后来成为了一个基督教中心。

罗马的崛起

与此同时,罗马在东地中海的势力日益增强,克利奥帕特拉二世与托勒密八世时,埃及已实质上成为罗马保护国。最终,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与其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及十四世间的激烈斗争,将埃及推向了罗马的严密审视之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作为才华横溢的学者和语言学家,虽竭力捍卫埃及免于罗马统治,但她与朱利叶斯·凯撒及马克·安东尼的复杂关系,尤其是与凯撒所生的托勒密十五世(“凯撒里昂”),以及她与安东尼的传奇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和凯撒里昂,丹德拉神庙。丹德拉的一些神庙建筑至少可以追溯到中王国时期,最早的现存建筑是在埃及最后一位本土国王纳赫特霍尔布时期建造的。主要的哈索尔神庙是在托勒密十二世(公元前55-51年)时期开始建造的。在建筑的后部(此图像的左侧)是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公元前51-30年)和她与朱利叶斯·凯撒的儿子托勒密十五世(“凯撒里昂”;公元前44-30年)的雕像。

朱利叶斯·凯撒的继承者屋大维,在马克·安东尼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后者于公元前30年8月10日至12日间自杀)相继离世后,成功掌权。随后,年轻的凯撒里昂亦于8月29日惨遭杀害。屋大维迅速撤离埃及,重返罗马,并于公元前27年更名为奥古斯都,开启了罗马帝国的皇帝时代,其统治延续至公元14年。埃及自此成为罗马帝国版图的关键部分,直至公元395年。初期,埃及的变革较为缓和,寺庙建设持续进行,如提比略皇帝时期(公元14-37年)在丹德拉兴建的壮观多柱大厅便是明证。象形文字仍被书写与解读,埃及语在大部分地区保持使用,但希腊语逐渐成为官方与行政语言。木乃伊制作作为重要的葬礼仪式得以保留,不过社会阶层差异明显,富裕阶层的葬礼更为奢华,而贫困者则可能仅得简单包裹。


奥古斯都雕像,罗马的Prima Porta。公元30年,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和凯撒里昂去世后,朱利叶斯·凯撒的继承人屋大维离开埃及回到罗马,再也没有回来。他在公元前27年成为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埃及成为了罗马帝国中非常宝贵的一个省份。


丹德拉神庙的多柱大厅天花板。罗马皇帝小心翼翼地遵循了托勒密国王安抚和支持埃及祭司阶层的政策。丹德拉的哈索尔神庙的多柱大厅是在提比略皇帝(公元14-37年)时期建造的,附近还可以看到多米提安(公元81-96年)和特拉扬(公元98-117年)的雕像。

丹德拉神庙的多柱大厅天花板。神庙的前厅屋顶由16根带有哈索尔头部的柱子支撑。哈索尔的雕像可能被基督徒严重破坏,他们后来接管了这座神庙。宏伟的天花板装饰着天文场景,包括天空女神努特的图像(也见前一张图下方)。

男孩Eutyches的画像。这种类型的棺材画——通常被称为“法尤姆画像”——见证了罗马埃及的多元文化面貌。这些画附着在按照古埃及传统埋葬的木乃伊的脸上,主题人物穿着罗马服装,铭文和名字用古希腊语书写,或者是埃及名字的希腊语翻译。

罗马对埃及虽实施管理,但态度中隐含敌意,限制罗马参议员入境及本土埃及人参与行政,并对埃及男性征收人头税,而罗马公民则免税。罗马军队在亚历山大与巴比伦(今开罗旧城)驻守,维护秩序并打击犯罪。埃及不仅以粮食供应罗马,其矿产资源及来自印度、甚至可能中国的珍稀货物也经亚历山大港流通至罗马。尽管如此,埃及宗教特别是伊西斯女神崇拜,在罗马帝国内广泛传播。埃及神庙内,延续托勒密时期的传统,皇帝被塑造为与民共处的神祇象征。此外,还专为皇帝设立了祭拜神庙,如戴克里先时期的卢克索神庙内皇帝崇拜神庙,彰显皇帝的神圣地位。

巴比伦要塞,开罗旧城。罗马军队主要驻扎在亚历山大和现代开罗附近的巴比伦要塞,他们在罗马埃及非常活跃,严格控制当地居民的行动。

崇拜室,卢克索神庙。经常被误认为基督教堂,一个供奉罗马皇帝的崇拜室是在戴克里先(公元284-305年)复杂的统治期间,在卢克索的古老圣所前建造的,这一时期将罗马政府分为四位元首。戴克里先本人据说在公元298年左右在埃及南部。

基督教的传播

自公元一世纪中叶,埃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宗教异端兴起。随后,基督教于公元50年左右由使徒马克传入亚历山大,并逐渐遍及全国,虽在公元三世纪起遭遇间歇性的镇压乃至戴克里先的大规模清洗,但君士坦丁大帝的皈依及狄奥多西一世将其立为国教,最终奠定了基督教在埃及的主导地位,同时保留部分宗教传统。此时期,一些埃及先驱如保罗和安东尼遁入东部沙漠,成为早期基督教隐士与修道士的典范,他们的礼拜方式至今仍在沙漠中延续。同时,古埃及神庙或被沙埋,或被改建为教堂,过程中旧神形象多遭破坏,但这一过程意外地保存了许多古代建筑。象形文字在埃及大部分地区逐渐失传,唯有科普特语作为古埃及语的延续,至今仍用于教堂礼仪。公元394年,菲莱的最后一块象形文字铭文标志着古埃及宗教时代的终结,次年埃及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对后来的阿拉伯与奥斯曼统治者而言,古埃及非其文化遗产,但在欧洲,古埃及虽被神秘化,却未被彻底遗忘。直至拿破仑占领埃及期间,随行的学者与艺术家才逐渐揭开这个古老文明的真相,使历史事实取代了虚构传说。

菲莱的最后象形文字铭文。这尊牧师内斯梅塔赫姆(或“埃斯梅特-阿克霍姆”)的涂鸦日期为公元394年8月24日,是已知的最后象形文字铭文。铭文和当地神曼杜利斯的形象是在这之后不久放置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公元379-95年)在公元391-92年正式关闭了埃及的异教寺庙。菲莱位于罗马帝国边境之外,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一直运作到公元535-37年,直到被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公元527-65年)最终关闭。埃及在公元395年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圣安东尼埃及修道院的使徒教堂,西部沙漠。传统上在公元50年与圣马克一起来到亚历山大,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基督教为古埃及宗教敲响了丧钟。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许多幸存下来的古埃及寺庙是因为它们变成了基督教教堂。这种类型的基督教修道院是埃及的创新。圣安东尼修道院(公元251-356年)是在他在东部沙漠度过一段孤独和反思的生活后的不久开始的。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