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重塑百行千业?业界大咖和专家这样说
AI如何重塑百行千业?业界大咖和专家这样说
2024年,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变革的核心引擎。端侧大模型技术与智能体的结合将引发通信终端模式的深刻变革,包括终端形态多样化、功能智能化和人机交互方式多模化。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性发展为实现通用机器人打开了大门,增强机器人的认知与交互能力,赋予机器人在物理世界中执行任务的强大泛化能力。与此同时,6G技术从概念走向现实,运营商在推动6G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2024年,人工智能(AI)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这一年,AI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态势。从技术演进来看,大模型在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的支撑下实现了从单任务到多任务智能的重大跨越,在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多方面能力持续进化。在产业层面,AI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变革的核心引擎,AI在各行业的赋能进入新阶段。
在2025中国信通院深度观察报告会上,人工智能再次成为焦点议题,各领域专家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就人工智能及大模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深度探讨与解读。
智能体引领终端革命
在2024年,智能体正逐步成为引领终端革命的重要力量。随着端侧大模型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体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更在生活场景中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
vivo推出的PhoneGPT,它不仅能够识别手机界面内容,还能在复杂的场景中自动完成订餐、订票等任务。OPPO的ColorOS 15通过引入系统级的AI交互,拥有强大的屏幕内容识别与指令处理能力。例如,在小红书中,小布助手能识别屏幕内容,一键生成旅游路线。荣耀最新个人化全场景AI操作系统MagicOS 9.0,用户只需要简单一句话,语音助手YoYo就可以自动检查支付宝和微信的自动续费项目,一键关闭自动续费。
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端侧大模型与智能体的结合将引发通信终端模式的深刻变革。首先,终端形态将多样化,涵盖手机、PC、可穿戴设备、传感器、机器人和网联车等多种形式。其次,终端功能将智能化,从传统的智能终端发展为具备AI能力的智能体,支持离线使用。此外,人机交互方式将变得多模化,涵盖自然语言、触摸、手势等,APP的独立性将被削弱,转而作为系统的服务工具。
邬贺铨强调,这一变革将对网络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包括对上行能力的提升和云边端协同的需求。随着5G技术的普及,需采用大上行技术以适应更高的带宽需求。同时,云与端之间需要实现低时延、高可靠的传输,以支持模型参数的高效上传与更新。
中国信通院泰尔实验室副主任果敢表示,新一代智能终端呈现出新交互、新应用、新服务、新场景“四新”特征。新交互从“单一模态交互”走向“多模态交互”,新应用衍生出应用+AI、AI原生应用两类代表性应用,新服务由“以用户指令为驱动”转变为“以用户意图为导向”,新场景从“万物互联”进入“万物智联”。果敢强调,AI重构操作系统是未来趋势,生成式AI能力与操作系统融合将是下一阶段重点。
人工智能为实现通用机器人打开大门
近两年来,产业界对机器人的关注热度高涨,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这两个词汇出现的频率很高。谷歌、特斯拉、OpenAI等国外头部科技企业,以及国内企业银河通用、智元、小米、小鹏等都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需要具备高度的自主性和智能性,能够识别环境、理解指令、规划行动,并在执行任务时做出合理的决策。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中国信通院副总工程师许志远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性发展,为实现通用机器人打开了大门,其核心是增强了机器人的认知与交互能力,并赋予机器人在物理世界中执行任务的强大泛化能力。
“人形机器人仍然不够成熟。”许志远指出,硬件方面,头部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产品除手部以外,全身只有50多个自由度,如果在复杂的环境中行走需要更强大的运动控制能力。除硬件以外,软件其实是机器人落地的更大挑战。大模型的本质是数据驱动,只有基于庞大的数据量来训练,才能实现智能的涌现。而机器人大模型与这两年成熟的大语言模型不一样,语言模型的数据可以来自庞大的互联网,机器人还需要物理世界中高精度操作数据,这些数据是互联网没有的。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机器人才能大规模走入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