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大顺”是指哪六大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或者历史依据吗?
“六六大顺”是指哪六大顺?其中有什么历史典故或者历史依据吗?
“六六大顺”这个成语在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代表着顺利和吉祥。但你知道它具体指的是哪六大顺吗?这些“顺”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
“六六大顺”是人们从生活中体悟出来的一个词汇,有着自然与人文知识。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感悟到“六”这个数字是顺利吉祥的。办事特别顺利,人们就在“六”这个数字后,再加上一个“六”,变成“六六”,表示大顺。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办事特别顺利,称其为“六六大顺”,从此有了“六六大顺”这个新的词汇。
从自然这个角度讲,“六六”,是特指中国农村的农历六月初六。中国农村每年的六月初六前后,小麦已经收割完毕,并全部晾晒入仓,农村处于一个休闲的时段。因而,农村人利用这个休闲时光,走亲探亲。这一天,女儿要回娘家,因而,有的地方称六月初六是“回娘家节”。
还有一个说法。六月初六这天天气好,阳光充足,人们会把衣服之类的“大红大绿”拿出来洗晒。天气不好的话,或下大雨,人们又有“六六绿,倒瓜园”之说。在北方某些地区,还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
以上这些说法,都与自然天气和农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风俗有关。为此,人们对“六”这个数字看法越来越好,慢慢地,就把六月初六,简化叫“六六”。
后来,人们把“六六”引申为“六六大顺”,意为特别顺利吉祥,并且,用于祝福中年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六六大顺”、事业有成,寓意善良而美好。每年六月初六,是年中开始的时间段,用在人身上,就是人到中年时。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六月初六是何等地看重,“六六大顺”中包含着多么美好的憧憬与愿望。
在文献中,我们没查到“六六大顺”这个词汇,却查到了“六顺”这个词。“六顺”出自春秋末期史学家左丘明《春秋左氏传》这部编年体史书中。
在这部优秀的历史散文巨著中记述“六顺”是:“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此数者累谓六顺也。”
应该说,这个“六顺”就是“六六大顺”。只不过省略了一个“六”字和“大”字,简化为“六顺”而已。这是有据可查的人文文化。那么,“六顺”具体讲的是什么呢?
“君义”。“君”是君主。“义”是正义。君主办事做事公平公正,能得到百姓拥戴,得人心民心,事事顺利,吉祥如意。
“臣行”。“臣”是官吏。“行”是品行,德行。作为君臣,要做到上情下达,忠君为民,方能万事大吉事事顺。
“父慈”。“父”是父亲。“慈”是慈祥。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对儿女要和蔼可亲,心慈面善,方能事事顺心,家庭和睦。
“子孝”。“子”是儿女。“孝”是孝顺。作为父母的儿女,要尽心尽力地孝敬、赡养父母,方得人心,在社会上才能事事顺意。
“兄爱”。“兄”是兄长,大哥。“爱”是关爱,爱护。作为兄长要关心、体贴、心爱自己身下的弟弟或妹妹,方能得到亲朋好友的赞誉,事事顺达。
“弟敬”。“弟”是弟弟。“敬”是敬重。作为家中弟弟,要尊重、敬重自己的兄长,方能得到亲人的宠爱,事事顺遂。
综上所述,“六六大顺”所指的“六大顺”,是《春秋左氏传》中的“六顺”,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这“六大顺”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重温“六六大顺”这个词汇,就是为了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