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祈谷坛祈年殿
天坛祈谷坛祈年殿
天坛祈年殿是北京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圆形古代建筑,也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是一座祭祀建筑,更是一座蕴含着中国古代时空观念的建筑杰作。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以后经过不断地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天坛占地达27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坛、斋宫、神乐署、牺牲所等。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永乐皇帝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于是兴工营建北京天地坛。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天地坛建成。明北京天地坛是按照南京天地坛规制营建的,史书记载明北京天地坛“规制悉如南京,唯高敞壮丽过之”。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正月“甲戌”日,明成祖“大祀天地于南郊”。
明朝天地合祀大典从明洪武十年(1377年)开始,历代沿袭举行了160余年,至明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进行“大礼议”,决定恢复洪武元年(1368年)天地分祀的旧制,于是,在大祀殿南建圜丘,以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当年建成。嘉靖九年(1530年)冬至日,明世宗朱厚熜于新建圜丘举行了隆重的祭天典礼。嘉靖十三年(1534年)十一月,明世宗朱厚熜谕礼部:“南郊之东坛名天坛;北郊之坛名地坛;东郊之坛名朝日坛;西郊之坛名夕月坛。”天坛由此而得名。
朱厚熜经宫女杨金英谋弑之变后已移御西苑,“郊庙不亲,朝讲日废”,再不肯到天坛祭祀,凡天坛大祀均遣官恭代。故大享礼仍在内廷举行,大享殿建成后也就一直闲置,但嘉靖皇帝对祭祀制度的一系列更改却最终奠定了天坛的基本格局。
1644年,清王朝定鼎中原,以北京为国都。清王朝沿袭明朝旧制,仍以天坛为祀天之所,所有坛制度仍遵其旧。至清乾隆朝(1736—1795年),乾隆皇帝倡导先后修缮、改建及扩建了斋宫、圜丘、祈年殿、神乐署、坛墙;新建了寝宫、圜丘钟楼、圜丘门、花甲门、古稀门,改大享殿为祈年殿;天坛著名的声学建筑“回音壁”也是在这一时期改造建成的。乾隆朝还于天坛广泛植树,种植了大量的松、柏、槐等树木。由于乾隆皇帝对天坛进行改建、扩建的一系列举措,使清乾隆朝成为天坛历史上继明嘉靖改制后的又一重要时期。
祈年殿是北京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圆形古代建筑,也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祈年殿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手法,构架极为精巧,祈年殿柱子巧妙的数理变化,恰与我国古代农历年、月、日及季节、时辰的时间概念相吻合,从而使祈年殿成为祭祀建筑与时空建筑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巧妙的建筑思维。
顺治十四年(1657年)正月辛亥(初八),顺治皇帝在大享殿举行清朝的首届祈谷大典,以后大享殿成为清朝举行祈谷大典的场所,遂改大享殿为祈年殿。
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乘玉辇入天坛祈谷坛门(今天坛西门)。经西天门至丹陛桥西侧降辇,然后步行至祈谷坛南砖门,经过祈年门至皇乾殿行拈香礼,然后视牲看牲,阅视坛位、笾豆。所有礼仪行过之后,皇帝出西砖门,宿天坛斋宫,等待祭祀时刻。祭祀当日,皇帝从斋宫出发,乘礼舆至丹陛桥,步行至祈年殿行礼。
祈年门为祈谷坛仪门,坐落于祈年殿南,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少量的明代建筑遗存之一,初称大祀门,后改为大享门。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经乾隆皇帝钦定为祈年门。
祈年殿是明清两朝举行祭天及祈谷仪式的神殿。在古汉语里“年”是表示粮食收成的意思,许慎《说文》即曰:“年,谷熟也。”皇帝将举行祭天大典的神殿命名祈年殿,是表示皇帝在这里祈祷是希望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使天下万民每年都能取得好的收成。
祈年殿是一座圆形木结构三重檐攒尖建筑,三重檐覆以蓝色琉璃,上镇镏金宝顶,上檐下南向悬透雕九龙华带金匾,青地金书“祈年殿”。祈年殿殿高31.8米,三层殿基合计高6.3米,通高38.1米,是北京市区最为高大的古建筑之一。
祈年殿三层坛通高6.3米,上层直径68.2米,中层直径79.6米,下层直径90.8米。各层皆绕以汉白玉石栏,每层石栏雕饰不同,上层石栏望柱饰以盘龙,出水饰螭首,中层望柱饰以凤,出水饰凤首,下层望柱饰以朵云,出水饰云纹。旧时三层坛面俱墁金砖,今上层坛南半区仍为金砖铺墁,余地皆为水泥方砖。
三层台面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皆设有出陛,每层出陛皆为九级。南北向各三出陛,东西向各一出陛,南北向出陛中枕以御路,为汉白玉石雕,由上至下每层御路分别雕以升降龙、升降凤、朵云及海水江崖,因风化及人为践踏,现在石雕有多处残损,存有白水泥砂浆修补之痕。
祈年殿最大台明直径为32.6米,周长102.4米,外檐环以十二根圆柱,称为檐柱,檐柱间有蓝色琉璃槛墙,槛墙上为三抹菱花隔扇窗,皆红漆并饰有龙纹,正南三间设隔扇门。大殿中还有十二根金柱,四根龙井柱,也叫通天柱,龙井柱高达19米,柱身饰以沥粉贴金海水江崖西番莲纹;祈年殿共有二十八根柱子,四根龙井柱象征着春夏秋冬四季,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十二根金柱加十二根檐柱共二十四根柱子,象征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加上中间四根龙井柱共二十八根柱子,象征着周天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是古人把观测到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组,通过这些恒星出没和位置变换来判断季节的变化以利于农业生产;二十八大柱加上梁上的八根童柱,合计三十六根柱子,象征着三十六天罡。祈年殿柱子的这种数理设计,反映了中国古人“重农”的思想,恰当地表达了祈年殿用于祈祷农业丰收的含义。
祈年殿内外檐均饰以龙凤和玺彩画,金龙飞舞,彩凤翩翩,典雅庄重,富丽堂皇。祈年殿的三层檐皆为圆形,层层收缩,叠落起来形成穹隆,斗栱凭榫卯支于圆穹内壁,圆穹顶为龙凤藻井,藻井正中有金色龙凤雕饰,高高昂起的龙头和凤首,栩栩如生的龙身和凤羽,衬托出天宇的崇高,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祈年殿的地面用艾叶青石成环状铺墁,状如扇形,共九重,中心为一块圆形大理石,石面上天然的墨色纹理勾画出了龙凤的形状,龙的纹色深,角、须、爪、尾俱全;凤的纹色浅,羽毛、凤头、凤尾隐约可见,惟妙惟肖,故被称为“龙凤石”,“龙凤石”上的龙凤与大殿藻井上的龙凤遥相呼应,天然成趣。
明清两朝举行祈谷大典时,一切神位的供奉、祭器的陈设都要严格遵守中国古代礼制的规定,尊卑有序,反映了中国古代“尊天敬祖”的礼法思想。
1913年7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决定以祈年殿为会址,起草中华民国宪法,祈年殿遂成为中国第一部共和制宪法——“天坛宪法”草案的诞生地。
多年来,祈年殿一直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的结合,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建筑,也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