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 小暑:莲藕荔枝解暑热,“夏日三白”送香来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 小暑:莲藕荔枝解暑热,“夏日三白”送香来

引用
1
来源
1.
http://m.cnhubei.com/content/2024-07/05/content_18133312.html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它标志着天气开始变得炎热,但还未达到最热的程度。这个节气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跟随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甘露博士的脚步,一起走进小暑的诗词世界,感受古人如何在炎炎夏日中寻找清凉与诗意。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中生动地描绘了小暑的特征: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甘露博士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小暑的物候特点是什么?甘露介绍,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中生动地描绘了小暑的特征,其中“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等诗句,展示了小暑三候的特点。民间常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在这热浪纵横的时节,雨水增多,雷暴频发。在古代与小暑有关的诗词中,不少都写到了夏雨。

南馆对雨

明代诗人杨慎的《南馆对雨》描绘了小暑时节急骤的降雨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场景:

太史升庵遗集 杨慎《南馆对雨》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刻本(图片来源:武汉图书馆藏)

小暑徂炎节,飞雨洒重关。
铜池溢瀑溜,文石流潺湲。
回望岧嶤关,杳在空濛间。
广成云卧静,冲虚风御还。
寂寥杨子阁,校雠应未闲。

甘露解读,《南馆对雨》这首诗描绘了小暑时节急骤的降雨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场景。“飞雨”既缓解了天气的炎热,又消解了诗人心中的重障。而铜池与文石的静态之美与飞瀑与流水的动态之美相结合,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灵动。这天降雨水与大地景观互动,人身处其中不禁感慨自然之美以及自然而然之美。

面对酷暑,古人多“逃”,或隐逸山林,或泊舟水畔,或遁入禅寺。诗人回望远处的高山关隘,因雨幕而显得迷蒙不清,就连仙人广成子也顺应天时静卧云端,从而使心灵达到了一种虚空无碍、随风而行的高远境界。此时,诗人虽身陷繁琐的校对工作,心却能持宁静淡泊。这首诗既展现了杨慎深受六朝诗学影响,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和情感的含蓄表达,也凸显了古人“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尊重自然规律和生命节律的哲学智慧。

诗人关注雨季带来的民生困苦

清代诗人沈德潜的《夏日苦雨用东坡黄州寒食韵其二》则展现了小暑时节雨水过多带来的民生困苦:

沈归愚全集 沈德潜《夏日苦雨用东坡黄州寒食韵》 清乾隆教忠堂刻本(图片来源:武汉图书馆藏)

已届小暑节,阴沉犹未已。江国雨为天,村村云雾里。柴荒不易得,带湿烧青苇。吴中礼让俗,年来薄于纸。水患更迫之,纷争遍闾里。忧端如野云,随触时峕起。

甘露解读,上面这首诗中,清代诗人沈德潜以夏日苦雨为背景,细腻描绘了江南雨季的自然景观和民生困苦。“已届小暑节,阴沉犹未已”,暗示了气候的超乎寻常。而江南水乡雨势之大,仿佛整个世界都笼罩在雨水之下,村庄被云雾环绕,一片朦胧。持续的雨水导致柴火难以干燥,人们被迫使用潮湿的青苇来勉强维持生火做饭。由于自然灾害与生活压力对社会伦理道德的侵蚀,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诗人心中的忧虑也如“野云”一般随时而起,无处不在。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以及对社会生态影响的深切关怀,形象地描绘了人们面对自然灾难时内心的不安与无助。

甘露介绍,沈德潜的诗学理论着重于“温柔敦厚”的伦理基础,主张诗歌应当展现儒家的教化功能,传达“美善合一”的理想理念。因此,他的诗学观点并不局限于对艺术本身的探讨,而是紧密地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其是沈德潜的灾害诗,记录自然灾害,关注民生疾苦,反映了社会的问题。

人们爱吃荔枝、莲藕等清新食物

小暑之后,炎热的体验感明显,尤其在长江中下游,湿热的极端天气限制了人们的日常活动,没有空调的古人只有“熬暑”。所以辛弃疾也曾感慨在小暑时节“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中医也认为,夏季阳气生发在外,体内易受寒凉侵袭,要注重劳逸结合,护住身体阳气,宜静心,保持情绪稳定,心静自然凉。古人在诗词中写了哪些夏季小暑生活呢?

清代诗人查慎行的《题酉君画荔支图其一》展现了小暑时节荔枝的最佳成熟期:

敬业堂诗集 查慎行《题酉君画荔支图》 清康熙五十八年刻雍正续刻本

四月则太早,七月则太迟。上品贵适中,熟当小暑时。
其株皆合抱,赪实高累累。色香与味三,妙取带叶枝。
金盘荐华屋,不以远见遗。向非玉堂仙,谁写冰雪肌。
冰雪故难剖,略烦点胭脂。如披蔡家谱,而读苏公诗。

甘露解读说,在诗人查慎行生动的描绘中,我们得以领略小暑季节的独特魅力及其对古人生活情趣的影响。诗中提到的“金盘荐华屋”,暗示了在炎热夏日,家庭或朋友相聚,共享美食的场景。“盛夏食饮,最喜清新”。恰巧小暑时节荔枝达到了最佳的成熟状态。此时的荔枝色泽鲜红、果实累累,色香味俱全,尤其是带着叶子枝条的最为美妙。小暑也是吃藕的好时节,清代乔远炳就在《夏日》诗中称赞:“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天气越热,荷花开得越是艳丽。隋代杜公瞻有诗云“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除了荷花,在我国江南地区,栀子花、白兰花与茉莉花通常会在小暑前后进入盛花期,因此也被称为“夏日三白”。甘露介绍,这三种花也是古代夏日的市井爆款,是由人提篮走街串巷贩卖的时令花卉,成为古时市井夏日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明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称与众多自然的声音相比,“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

附录:引用古诗全文

  1. 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2. 杨慎《南馆对雨》

    小暑徂炎节,飞雨洒重关。
    铜池溢瀑溜,文石流潺湲。
    回望岧嶤关,杳在空濛间。
    广成云卧静,冲虚风御还。
    寂寥杨子阁,校雠应未闲。

  3. 沈德潜《夏日苦雨用东坡黄州寒食韵其二》

    已届小暑节,阴沉犹未已。江国雨为天,村村云雾里。柴荒不易得,带湿烧青苇。吴中礼让俗,年来薄于纸。水患更迫之,纷争遍闾里。忧端如野云,随触时峕起。

  4. 查慎行《题酉君画荔支图其一》

    四月则太早,七月则太迟。上品贵适中,熟当小暑时。
    其株皆合抱,赪实高累累。色香与味三,妙取带叶枝。
    金盘荐华屋,不以远见遗。向非玉堂仙,谁写冰雪肌。
    冰雪故难剖,略烦点胭脂。如披蔡家谱,而读苏公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