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文科还有发展前途吗
AI时代,文科还有发展前途吗
“文科消亡成为一股全球性浪潮”近日冲上微博热搜,起因是2024年9月,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大多是文科专业。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那么,家长会不会因此反对孩子选择偏文的科目?各中学还建不建议学生报考文科类专业?未来,文科真的没有发展前途了吗?
家长是否同意孩子选偏文的科目?
高一学生家长宋树红表示,完全赞同孩子从兴趣出发选科。他的儿子从小对文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文学、历史、政治等科目上得心应手,成绩名列前茅。然而,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孩子则显得吃力。因此,孩子选择了将更多精力放在偏文的科目上,而对于物理、化学等科目,则选择达到合格考水平即可。
作为家长,宋树红虽然了解大学里文科生招生计划少,文科的专业覆盖率只有50%多,而理科的专业覆盖率有90%多,且担心AI技术可能对文科领域产生冲击,但最终还是支持孩子根据兴趣和优势选择学习方向。他认为,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学习方向,才有利于真正培养专业化和多元化的人才。
中学还建议学生报考文科类专业吗?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高一年级组长甄兆敏表示,新高考之后,学生选择偏文学科的比例有所上升。以该校为例,2024年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的选科比例分别为42%、55%、48%。
甄兆敏认为,AI对文科专业的影响可能被夸大了。实际上,AI对理工科专业的影响可能更大,因为理工科中具有程式化的工作更多,替代起来可能更容易。AI对文理科的影响可能都很大,但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能力与时代发展的契合点。
甄兆敏强调,考虑社会需求对选科的影响实际上是在考虑“好不好”的问题,但是“好不好”的基础是“行不行”。如果兴趣和能力不在某个领域,却非要选那个领域的学科,就会发现学得很痛苦且没有成就感。因此,高中选科时最应该考虑的是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高校的文科已经没落了?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授李彦冰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教育格局的深刻变革,新一轮学科专业调整中似乎文科受到了重创,文科教育的存废之争也因之而起。
李彦冰认为,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的发展有新要求。一是要求跨学科合作,提倡文理工交叉集成融合解决复杂问题;二是要求人才培养过程符合“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三是要求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四是突出强调批判思维方式。
李彦冰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新文科会有新作为。文科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类对平等、公平、正义等社会价值的内涵;人类社会的情感、信念和精神风貌问题将永恒存在,在引导人们回归自我、认知人的精神世界、进行鲜活且动人的情感交流方面,文科依然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分析与思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对于“文科消亡”的说法,我们需要从更长远和宽广的视野理性地看待。就拿哈佛大学来说,2024年秋季取消的文科课程在该校开设的3000多门课程中仅占百分之一。在该校文科内部,选修历史、宗教、文学与英语专业的人减少,选修哲学的人却在增长。
储朝晖指出,当前,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传统文科发展都遇到了比以前更大的外部压力。中国高校的文科课程体系远没有哈佛大学的多样、复杂,成本远低于哈佛大学的文科。中国高校文科设置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体系,供求关系反映到存舍上不那么直接,因此中国高校的传统文科发展受到的压力相对较小也较平缓。
储朝晖认为,传统文科只要顺应时代、瞄准市场、拓宽视野,就会有新发展。复旦大学文博系通过发展“高科技文科”,与理工医艺科交融,实现了从文科中的“弱势”学科到拥有科研平台和实验室最多的“高科技文科”的转变。北京语言大学则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启动“石油工程+阿拉伯语”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走出跨校跨专业培养市场所需复合型人才的新路径。
打破壁垒发展新文科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维家表示,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即大学)的出现与普遍建立而逐步确立并规范起来的,它是大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学科专业的增设撤并必然会受到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岗位需求、技术变革等多种因素影响,总体上呈现出一个动态调整过程。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王维家认为,AI时代文科不仅不会消失,而且其作用必将更加彰显。文科犹如那根“缰绳”,为技术应用立规划轨,指引方向。社会的治理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的和谐、规范、有序不是单纯靠技术能够做到和决定的,必须要靠思想指引、制度规范和有效治理。而要做到这些,治国理政者必须具备深厚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王维家建议,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壁垒需要打破,灌输式、知识性文科教育需要改革,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的教学导向需要革新,在重视文科素养教育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开设交叉学科和其他通识课程,尤其是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帮助文科生成为专业精深、熟悉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
事实上,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行的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四新学科”建设,就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创新之举、务实之举。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对于增强文科生的综合素养和职场适应力大有裨益,必会以实际作为彰显文科的作用,破除“文科无用论”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