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替利嗪,儿童最长可以吃多久?
西替利嗪,儿童最长可以吃多久?
西替利嗪是一种常用的抗过敏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它具有使用场景广泛、安全性高等特点,但儿童使用时长一直是家长关注的重点。本文将从西替利嗪的历史、作用机制、安全性数据等方面,为您详细解答这一问题。
西替利嗪的历史
西替利嗪由比利时制药公司UCB Pharma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研发,1987年以商品名Zyrtec上市。经过近30多年的使用,其安全性和疗效得到了充分验证。
1995年,FDA批准其在美国上市。经过美国本土近10年的使用,西替利嗪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进一步验证。2007年,FDA将其列为非处方药,这意味着老百姓可以自行购买服用。
尽管西替利嗪在美国成了非处方药,2022年的数据显示它仍是医生处方量最大的抗组胺药(所有处方药中排第43位),超过氯雷他定(排第72位)。
西替利嗪为何受到医生的青睐?因为它既保留了抗过敏作用,又显著减少了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如嗜睡和镇静)。
作用机制
药研人员如何让西替利嗪扬长避短?看看它的分子结构,答案便一目了然。其结构不算复杂。如下图所示,三个板块各司其职。
这样的结构也体现在西替利嗪(cetirizine)的名字中。前缀“cet-”(西替),来自乙酸(Acetic acid)。后缀“-izine”(利嗪),来自二苯基甲基哌嗪衍生物(diphenylmethylpiperazine derivative)。
组胺(histamine)是引发过敏症状的主要物质。组胺和其受体结合后才会产生效应。组胺受体有四种类型:H1、H2、H3、H4。这里的H,取自histamine的首个字母。
(▲Histamine pharmacology: from Sir Henry Dale to the 21st century)
不同受体在身体的分布不同。其中H1型受体分布于血管内皮、呼吸道平滑肌、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当外周的组胺结合外周的H1受体后,会引发过敏症状,如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等反应,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瘙痒、皮疹等症状。
外周组胺不能穿透血脑屏障,不会和中枢的H1受体结合,不会对神经系统造成直接影响。抗组胺药的作用机制就是:抗组胺药结合H1受体,当H1受体被抗组胺药占据后,组胺就无法与H1受体结合,继而无法引起过敏症状。
第一代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扑尔敏等)通过其苯环结构结合H1受体。但一代抗组胺药分子量小,高脂溶性,所以容易穿透血脑屏障,会同时作用于中枢的H1受体,导致明显的神经系统副作用,如嗜睡和镇静。这些副作用对于低龄婴儿可能会引发危险,甚至有致死报道。
而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二代抗组胺药,通过结构改造,克服了上述缺陷。西替利嗪的抗过敏机制是通过其二苯基甲基结合H1受体,竞争性抑制组胺和与H1受体的结合。哌嗪环使药物结构更加稳定,能够在体内较长时间发挥抗过敏效果,所以每天可以服用一次。乙酸通过其羧酸基团(-COOH)提供更强的亲水性,使西替利嗪更难穿透血脑屏障(脂溶性高的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显著减少了中枢不良反应。
能吃多长时间?
尽管西替利嗪非常安全,但也不能随意服用。儿童服用西替利嗪的疗程基于疾病的类型。比如急性荨麻疹,或在过敏季节或特定触发因素导致过敏症状时,或蚊虫叮咬引起严重瘙痒时,短期服用就行。而慢性荨麻疹、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等,可能需要长期服用。
早有一些研究评估过儿童长期服用西替利嗪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比如有连续服用长达18个月的临床研究:
1998年发表的这篇ETAC (Early Treatment of the Atopic Child,特应性疾病儿童的早期治疗) 研究,报道了410名1-2岁儿童连续18个月服用西替利嗪,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并且可以有效控制过敏症状。
2001年发表的这篇论文中,有500多名儿童完成了整个研究。
还有连续服用长达3年的临床研究。
尽管西替利嗪在多数国家属于非处方药,尽管临床研究显示其可用于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短期和长期治疗,但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嗜睡、口干和胃肠不适,这些反应存在个体差异,而且总体轻微。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长期服用,其疗程和剂量应由专科医生权衡后决定。
总结
西替利嗪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过敏药物,经过近30年的临床使用,其安全性和疗效得到了充分验证。对于儿童使用时长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病情由医生决定。同时,虽然西替利嗪属于非处方药,但长期使用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号,作者儿科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