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源流:鲜卑为其根源,突厥为其强盛之源
蒙古族源流:鲜卑为其根源,突厥为其强盛之源
蒙古族在中国历史上曾以旋风般的速度崛起,又在短时间内收缩于蒙古高原。本文将探讨蒙古族的起源、崛起及其文化特征,揭示这个民族与鲜卑、突厥等其他游牧民族的关系,以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蒙古起源
公元843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人打击瓦解,大漠草原出现权力真空。此时草原上群雄争霸,契丹首先崛起,与室韦同源。室韦和契丹均源自东胡系鲜卑人。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人被突厥人击败后,一部分逃往欧洲成为阿尔瓦人的祖先,另一部分则在兴安岭蛰伏。
以兴安岭为界,“南者为契丹,北者为室韦”,以渔猎为生。唐朝时,室韦中的蒙兀室韦成为蒙古族的主要源头之一。东胡系民族有以山为号的传统,如鲜卑山的鲜卑人、乌桓山的乌桓人,蒙古部也是依蒙古山而得名。由于突厥曾被鲜卑柔然人作为锻奴欺负,风水轮流转,突厥人强大时,柔然人只能四散奔逃,漠北草原易主。
蒙古崛起
公元916年,蒙古的同源民族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政权,使漠北草原各部落臣服。公元1115年,东北女真人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后,无力对大漠控制,大漠各部趁机发展。在辽金时代,蒙古部和塔塔儿部是世仇。塔塔儿部在蒙古部以东,宋称为鞑靼,认为是靺鞨的别种,和女真同源。
草原其他部落,基本就是突厥语部落,如汪古部在南、克烈部居中、乃蛮部在西、斡亦剌部西北、蔑儿乞部在北,此时突厥和回鹘已无法区分,都已经突厥化了。
13世纪初,蒙古部在铁木真的带领下,于1206年统一漠北草原。金国对契丹的压迫,大量契丹人北迁漠北,无形之中加速了蒙古的崛起。蒙古帝国本部,就是由以上诸部,以蒙古部落为中心组成的。蒙古统一大漠之后,草原上所有部落都自称蒙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民族名称。也就是说,蒙古族以室韦为主体,融合靺鞨、回鹘、突厥、契丹等,是北方草原民族融合的集大成者。
蒙古文化和宗教
蒙古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文字是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可以把本民族共同记忆保留下来。漠北曾经出现的强大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周边民族的记载才能了解。
蒙古文化以藏传佛教为载体,信奉的佛教为大乘佛教的一支,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无文字记载,无文化传承,其他民族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在蒙古高原上,匈奴、突厥等民族并未完全消失,他们只是在历史演变中融入了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