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装甲掷弹兵排防御作战解析
二战德军装甲掷弹兵排防御作战解析
1944年中后期,德军在东线战场面临着苏军的猛烈进攻。本文通过解读一段历史视频,详细解析了德军装甲掷弹兵排在防御作战中的战术运用。
装甲掷弹兵的定义
在二战期间,德国的装甲掷弹兵(Panzergrenadier)并非仅仅指乘坐SD.KFZ.250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单位。事实上,大部分的德军装甲掷弹兵仍旧是乘坐帆布卡车进入战场的。普遍印象中的装甲掷弹兵,与后来的装甲步兵实际上如出一辙,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前辈。在德军中,一般以GP(Gepanzert)来表示此类单位。
战术背景
整个态势如图,德军某团F营位于Simonon以西,面朝西北建立防御。其目的在于阻止敌军由该侧突破,威胁到我军后方Zagorifsche的交通线安全。
根据营长判断,敌方对突破上述德军防线的方向主要为三个:
- 右路靠SIMO的河岸
- 中央7连所在沟渠(文中称F连,但可能是F营)
- 6连正面所在的荒山
团部集结了一个装甲掷弹兵排(4辆SD.KFZ装甲车)、一个坦歼排(3辆IV坦克猎手)和一个装备喷火SD.KFZ车辆的火焰喷射器分队(2辆SD.KFZ喷火、2辆常规)。
作战计划
行动之初,装掷排排长把部队丢给副官。他自己则和坦歼、喷火分队的指挥共同前往营部接受命令。
反击部队沿右翼隐蔽路线出发,后坦歼排在SIM以北,即375高地进行火力支援,而装掷排和喷火分队则从左翼隐蔽小道前进。
待装掷排到达突破之敌左翼后,指挥官以信号弹为命令,炮兵部队进行火力延伸,而坦歼部队和6连在林中隐蔽的机枪则逐一收割突破之敌。
与此同时,装掷排开始冲击并在突破口边缘卸载步兵。后,装掷排主力封闭突破口并阻敌后续援军,而喷火分队则负责歼灭残存之敌。
最终,残敌消灭后,喷火分队中带机枪的SdKFz装甲运兵车和坦歼排的突击炮,前出主防线协助装掷排稳定局势。并于局面控制后,交替掩护后撤至375高地重组。重组完成后,全队返回攻击出发阵地等待换防部队接防。
历史背景分析
从德军拼凑出来的这一丁点反击部队,倒是某种意义上也能看出来1944年德军的日薄西山。毕竟在这一期间,无论是苏联的T34钢铁洪流,又或是炮兵洗地。甚至于1944年各国单兵所装备的反装甲武器,都已是百家争鸣、数量质量与日俱增了。
而在这时候,对于装甲掷弹兵的反击,德军拿得出手的仅仅只有区区几辆转向不便的突击炮,以及皮薄肉脆的SdKFz喷火装甲车。实战里,我感觉这种反击多半是很难成功的。
另外这里面有个细节是,整个反击行动中。SdKFz装甲运兵车都是走在最前面,虽然说这个队形无论是在这个背景下,还是其视野情况,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实战中,老实说我怀疑这些车怕根本就到不了那么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