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血栓弹力图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血栓弹力图(TEG)是反映血液凝固动态变化的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可以即时监测凝血,对于围手术期临床成分输血和相关抗凝药的使用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TEG的主要参数
- 凝血反应时间(R值):从开始检测至纤维蛋白凝块形成的时间,反映凝血因子的活性和功能,正常参考值范围5-10 min,低于5 min则提示机体处于高凝状态;
- 凝固时间(K值):从R值时间终点到描记幅度达到20 mm所用时间,表示血凝块形成的速度,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功能;
- 凝固角(α角):从血凝块形成点到最大曲线弧度所做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功能;
- 最大振幅(MA):曲线上图形两侧之间的最宽距离,主要受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血小板的作用约占80%,此指标用于评估因血小板功能异常造成的血栓或出血风险;
- 凝血综合指数(CI):根据R、K、Angle、MA计算所得,反映样本在各种条件下的凝血综合状态。
TEG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术前术后凝血异常筛查
传统的凝血指标仅能针对血栓形成过程中某个特定阶段或某些特定成分进行判断,无法动态监测血栓形成的全过程。TEG作为一种动态监测血液凝固过程的分析处理方法,能完整监测从凝血开始至血栓形成的全过程。多项研究已经证实,通过监测凝血功能,TEG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陷、血小板功能异常或纤溶亢进等问题,动态分析抗凝药物的疗效,减少患者的出血风险。
指导临床输血
血栓弹力图可以指导临床输血,评估输血的效果,特别对围手术期需大量输血的患者,及时输注适当的血制品是确保手术安全的关键,此时血栓弹力图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输血的种类和量。基于我国血制品非常紧缺的现状,如何精准地判断缺失的血液成分及输血时机尤其重要。传统多依据医师临床经验、Hb、Hct等指导输血方案,很多时候都对血液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而血栓弹力图(TEG)则能及时对患者凝血功能、出血量进行监测与评估,并实时反馈,在时效性上优势显著,其在指导输血,降低血液用量,减少因血液使用不当引起的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上的临床优势已然明确。总的来说,TEG可以监测凝血全貌,可以预测早期的输血需求,为临床医生的下一步操作提供帮助,这对日益紧张的临床血液资源具有现实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诊断高凝状态和评估血栓风险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目前外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具体指血液在静脉出现异常凝结表现,对正常血管形成阻塞或不完全阻塞。深静脉血栓不及时诊治可能会导致复发性静脉血栓、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静脉溃疡、静脉淤滞综合征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等,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血栓脱落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分析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因素,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干预,对于临床而言具有重要价值。动态监测TEG各指标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可作为早期预测血栓形成的一种方式,并可用于评估患者凝血状态、血栓风险,监测抗凝药物疗效,例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量肝素等抗凝药物,并根据指标的变化,来制定适合患者的抗凝治疗方案。
总结
血栓弹力图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包括术前筛查、指导输血、评估药物疗效和监测凝血功能紊乱等方面,TEG图形的改变可作为疾病诊断及病程发展的指标,指导、监测药物治疗和估计预后,且能简便、直观、快速地了解患者的凝血状况,从而对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辅助诊断依据,帮助医生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