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谈武侠创作:独孤九剑、九阳神功等武功招式是如何想出来的?
金庸谈武侠创作:独孤九剑、九阳神功等武功招式是如何想出来的?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功招式,如独孤九剑、九阳神功、一阳指、降龙十八掌等,总是让人津津乐道。这些神奇的武功招式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金庸在创作武功时的构思方法和创作理念。
对于金庸武侠迷来说,小说中的武功总是让人津津乐道,独孤九剑、九阳神功、一阳指、降龙十八掌等等,真是让人数也数不完,那么你是否想过,金庸老爷子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有什么秘诀吗?
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必须是有“武功”的。对于其小说中的武功如何描写,金庸有比较明确的考虑。
其一,侠义为先,武功次之。
金庸说:“我认为武侠小说应该正名,改为侠义小说。虽然有武功有打斗,其实我自己真正喜欢的武侠小说,最重要的不在武功,而在侠气,人物中的侠义之气,有侠有义。”
“我写的武侠只是一种精神。这种‘侠’指的是见义勇为,遇到不平的事能够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在金庸看来,“武功”虽然是武侠小说必不可少的,但相对于所要宣扬的人物的侠义精神,武功是次要的。所以,在人物与武功的关系上,人物是主要的,武功是辅助性的,并为人物塑造服务。这可视为金庸进行武功描写时所遵循的一个原则。
其二,武功主要产生于想象。
在接受采访,谈及其小说中武功描写的来源时,金庸说:“武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中国著名的武功都有书记载的,好像武当派、少林派的少林拳什么的。你到书店一看,许多派系的武功书都有的,这是一个来源;另一个来源就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对于前者,金庸的具体解释是,“关于武术的书籍,我是稍微看过一些。其中有图解,也有文字说明。譬如写到关于拳术的,我也会参考一些有关拳术的书,看看那些动作,自己发挥一下”。
对于完全不懂武术而又要进行武功描写的金庸来说,这当然是很重要的。
但是,“所有记载的武功都是平铺直叙很现实的,它教你怎么出手,怎么出拳”,而这样的武功并不能满足金庸武功描写的要求和需要,所以,据实而稍加发挥所描写的武功只是少数,“大多数又是神奇,又是做不到的都是自己想出来的”。那么,金庸是如何想的?
金庸说:“我的小说写武侠自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宣传伪科学,也反对神功。”
因追求神奇而想象的武功难免夸张,毫无现实依据,但不能荒诞而违反科学,这是金庸想象武功时自觉遵守的一个原则。具体而言,金庸有这样一些考虑:
第一,源于文化典籍及艺术。
“看看当时角色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就在成语里面,或者诗词与四书五经里面,找一个适合的句子来做那招式的名字”,而且所找的句子一般都是四字结构的,如果“有时找不到适合的,就自己作四个字配上去”。
第二,招式命名形象化。
武功招式肯定是有名字的,而无论给武功起什么名字,“总之那招式的名字,必须形象化,就可以了。……就是你根据那名字,可以大致把动作想象出来”。
第三,武功境界哲学化。
对于杨过由玄铁重剑而至最后不用剑、张无忌随张三丰练剑而忘剑招、令狐冲练“独孤九剑”而无招胜有招的最高武功境界,金庸说:“这大概是有一点受了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古代一般哲学家都认为,人生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淡忘,天人合一,人与物,融成一体。所谓‘无为而治’其实也是这种理想的境界之一。这是一种很可爱的境界,所以写武侠小说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希望主角的武功,也是如此了。”
第四,勤学苦练并集大成化。
小说男主人的武功并非都从一派而来,而往往是有几个师父或很多意外机缘,并通过苦练而融会贯通几种以上绝顶武功的描写。
金庸说:“这倒不是故意如此,大概只是潜意识地,自然而然就这样吧。又也许因为,一般写武侠小说,总习惯写得很长,而作者又假定读者对于男主角作为一个人的成长,会比较感觉兴趣。如果我们希望男主角的成长过程,多姿多彩,他的武功要是一学就学会,这就未免太简单了。而且,我又觉得,即使是在实际的生活之中,一个人的成长,那过程总是很长的。一个人能够做成功一个男主角,也绝不简单。”
对于“武功”这一武侠小说的核心构成要素,金庸虽然将其视为宣扬人物侠义精神的辅助,但也是非常重视的,否则,金庸不会视据实而写的武功是平铺直叙的,而要进行想象以追求神奇。金庸想象的“武功”及其在小说中的完美呈现是金庸小说吸引读者的极为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