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道是盲人的生命线,它不是一个装饰品……”
“盲道是盲人的生命线,它不是一个装饰品……”
盲道是视障人士出行的重要辅助设施,被誉为他们的“静态之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盲道经常被占用、设计不合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视障人士的出行安全。今天是国际盲人节,让我们一起关注盲道问题,探讨如何构建无障碍的城市环境。
视障人士呼吁 关注盲道问题
张先生,一位曾经担任北京市朝阳区盲人协会主席的视障人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盲道的推广普及和维护。他告诉“问北京”记者,盲道被侵占的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盲人的日常通行。此外,由于维护不到位,导致盲道破损,标识不清,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张先生表示:“盲道破坏情况比较严重,比如说汽车它往上一压,整个的盲道全碎了,盲道那个导向砖和止步砖就全碎了,它承受不了那个汽车的压。”
记者实地调查 盲道问题重重
“问北京”记者随机挑选了市区内的几个地点进行实地体验。记者首先来到朝阳区朝阳北路附近,在现场看到,在青年路地铁站C口和D口附近停放了大量共享单车,其中部分车辆占用了盲道的位置,使得本来只能供一人通过的空间,大部分被堵死,正常行人只能侧身通过。就在现场,记者看到一名正在占用盲道停车的共享单车用户:
共享单车用户:“不好意思啊,我没看到这是盲道啊,我赶时间,我赶时间,不好意思。”
“问北京”记者在实地探访中发现,部分区域的盲道存在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在朝阳区的建华南路,盲道为了绕开行道树,沿着树坑外围铺设,在一百多米的路段上,绕了三四棵树;在海淀区羊坊店路,有盲道被井盖“截断”导致不连贯;在西城区香炉营头条国安府小区门口,一个保安亭直接建在了盲道上。
记者:“这个占盲道了。”
小区保安:“我们公司弄的,我这个我管不了。”
损坏盲道谁来负责?
“问北京”记者在多个点位看到,机动车停在人行便道上,包括盲道在内的人行便道根本无法通行。对此,反映问题的张先生建议说:
张先生:“关键就是执法力度。比如盲道被损坏了,谁负责呀?车一开过去,侵占盲道,一压过去以后,关键就是谁为压坏这个盲道买单,对吧?”
“问北京”记者将探访中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各处属地。截至发稿前,其中负责管辖朝阳区青年路地铁站附近的平房乡政府给出了回复,接诉即办工作人员表示:
平房乡:“这块也是我们重点的管理区域,这个共享单车企业来进行管理,我们这一块呢就是联系共享单车企业,让他们加强清运。”
盲道应该建在哪里?
除了盲道被占用和铺设不合理,张先生更关注盲道到底应该修在哪儿的问题,他认为,现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盲道,可是真正使用的盲人很少,多数盲人的活动范围集中在居住的社区附近,而这里恰恰缺少盲道。
张先生:“盲道修得不合理,该有盲道的地方没有。大街上你看见盲人很少,为什么少?他出门实在是不方便,他天天围着小区转啊对吧?那个小区买个酱油、买个醋、理个发、买点东西,他天天在社区里,社区里最应该有盲道。”
属地:增加盲道有难度
针对张先生反映的问题,“问北京”记者探访了几个居住小区,确如张先生所说,大部分住宅楼附近都没有铺设盲道。以西城区和平门外西里小区为例,这里紧邻宣武门东大街,距离住宅楼几百米就设有盲道,那么能否铺设盲道连接住宅楼和外部道路呢?记者将问题反馈给属地西城区椿树街道办事处,在了解相关情况后,接诉即办的工作人员回复了记者:
椿树街道办:“这个路如果汽车停上马路牙子,交管部门没有权力贴条,等于现在那有健身器材,然后那个便道过窄,如果装盲道的话就得把健身器材拆了。然后拆了以后等于这个路宽了,但汽车又会往上停。”
老城区没有预留盲道空间
和平门外西里小区建造年代久远,空间有限,增加盲道困难重重。对此,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副主任晏京表示:
晏京:“因为它可能历史原因啊或者设计上的、规划上的原因啊,造成可能没有给无障碍环境或者设施建设留下空间。这个像北京啊像上海啊,像那种老城历史比较悠久的老城区,这种欠账就非常多了,说白了真的是先天不足,你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残疾人朋友修的一些无障碍设施,它叠加不进去,没有空间。”
有法可依 细则仍需优化
盲道被占、铺设不合理、社区周边铺设难,诸如此类的问题限制了盲人的出行。202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就此,信息无障碍专家吴力权认为,虽然现在盲道的建设和维护已经有法可依,但在细则上还需要不断优化。
吴力权:“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它是从顶层设计的角度,会圈一些框架,比如盲道要建设好,路口的过街音响要有。但是没有细化到说一定是归属于这个部门,目前的状态是把它放在了和其他民生诉求是一样的一个状态。”
“问北京”记者查询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的多条内容明确了包括盲道在内的无障碍设施的责任主体,也标明了损害无障碍设施后的处罚方式。北京市惠诚律师事务所高级法律顾问郭非凡表示,由于部分无障碍设施有公共设施的属性,在具体的法律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细化。
郭非凡:“咱们法律已经有了明文的规定,它的顶层设计已经健全,而在具体落实当中,那还有待时间去做出进一步的观察。目前,我国这个无障碍设施法虽然规定了各级主体建设无障碍设施的责任,但是对于如何具体落实这种责任以及未能落实这种责任的情况下,可能面临哪些法律后果尚缺乏明确的标准或细则来加以规定。”
专家:需加强盲道科普力度
1991年,中国第一条盲道在北京建成,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但盲道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盲人使用率不高就是其中之一,信息无障碍专家吴力权表示:
吴力权:“盲人用户的学习程度也偏弱, 很多时候大家走在盲道上能感知到盲道,但是到了一个路口应该怎么转弯,是不是已经到路口了,其实盲道它都会有对应的这个标识和指引,而这个指引现在整体上科普的力度还是偏弱的,不仅仅限于公众对于盲道的认知是偏弱的,就连真正使用盲道的盲人朋友在这一块的认识度也普遍都不够完整,所以这一块也是我们需要去加强的部分。”
残联:盲人出行 科技赋能
那么,如何保障盲人出行?除了盲道还有哪些其他的方式呢?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中心副主任晏京,介绍了两种正在大力推广的视障人士出行方式:
晏京:“第一呢,高德地图现在也在北京做这个试点,上线了视障地图,纠错率还是比较高的,盲人朋友只要你戴上耳机带上手机,它就可以通过定位来避障,它也会有盲道的路给你推荐,这是科技赋能。”
图源网络
正在积极推广导盲犬
晏京表示,除了科技赋能,北京市残联正在积极推广导盲犬的使用,目前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成果。
晏京:“其实最好的,也是北京市人民政府现在正在推的,导盲犬。一个盲人朋友,如果比较熟练的配备了一条比较适合他的导盲犬, 这个盲道他根本就不需要。去年我们给10位盲人朋友配备了10条导盲犬,他们现在何止是不需要盲道,他们现在都可以满中国的去旅游去了,在不需要人陪伴的情况下,只要有一条犬陪伴。”
提高意识是对盲人的最大保护
不可否认,和10年、20年前的无障碍环境相比,北京在硬件设施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管理法规及公众意识等软件层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晏京:“我们其实盲道最大的问题不是铺设,最大的就是社会车辆的占用,自行车、电动车、汽车。我认为全民意识的提高是对盲人最大的保护,特别是包括在日常的生活中的小节上, 来维护来保护爱护这些无障碍设施这个很重要。执法的能力肯定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源头是全民意识的提高,他们要理解盲道是盲人的生命线,它不是一个装饰品,盲人朋友就靠这条盲道来实现日常生活。”
相关话题,“问北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