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网络心理测试量表靠谱吗?
专家解读:网络心理测试量表靠谱吗?
近年来,“松弛感”“精神内耗”等心理热词流行,显示出了人们对心理精神健康的关注。与此同时,网络上各种类型的心理测评量表也层出不穷,不少人更是试图借助这些“量表”来了解自己与他人,这一方法确实有效吗?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答央广网记者(央广网记者 雷妍摄)
在2月13日召开的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就这一问题作出了解答。她指出,心理测量是一门专业的技术,科学的量表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制定方法,其目的是为专业心理健康就业人员提供了解服务对象心理状况、心理功能以及目前症状的一系列评估工具。
网上的心理测评工具绝大部分是“自评”工具,比如有性格测评、焦虑抑郁情绪的测评等。通过这些测评,可以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对自己当下的情绪有所了解。此外,网上的这些评估工具也可以用于一些广泛性的调研,比如在网上开展心理健康的普查,运用网络的评测工具,既便捷,覆盖面也很广,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快速了解某一些特定心理问题发生发展的状况。
然而,这些网络评测工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它缺乏专业性的评估流程。在专业机构里,从业人员会对来访者进行评估时,会向评测者介绍评测的目的、使用注意事项和评定条目的具体内容,但网络上的评测工具往往只提供一些非常简单的指导语,缺乏具有科学性、个性化的指导,导致使用评测的人可能对条目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测评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这些测评工具往往无法对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定。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重原因的,涉及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性因素的融合。专业人员会根据评测结果进行综合评判,而网络评测工具往往只是对一个维度或某几个特定维度进行单一化的评估,因此结果的价值性并不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有些网络量表带有娱乐化和商业化导向,它们并非按照科学方法制定,其主要目的是吸引流量或促进产品销售。这类量表非但不能准确评测心理状况,反而可能产生误导。
因此,乔颖建议,对网络上心理测评的量表,大家应该理性对待,科学甄别。如果发现存在某些心理问题倾向,应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