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顾景舟看紫砂壶创新:汲古为用的艺术追求
从顾景舟看紫砂壶创新:汲古为用的艺术追求
去年十月份,华盛兄在宜兴市博物馆举办了"再造经史石瓢展",展出了当代紫砂艺人创制的六十九件石瓢作品。这些作品在保持石瓢基本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演变,造型各异,令人眼前一亮。其中大部分作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也有少数作品存在争议。
紫砂器的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它需要建立在对传统器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只有充分认识和消化传统器型,才能将那些平直或婉转的线条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不仅体现在工艺水平上,更体现了个人对紫砂器造型的经验、阅历和理解深度。
近代紫砂大家顾景舟在紫砂器型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许多创新作品已成为当代范本。顾景舟的作品之所以影响深远,是因为他独特的理解和审美,他的作品既保留了古意,又融入了现代元素。因此,对于想要创新紫砂器型的人来说,学习顾景舟的作品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此前已经讨论过顾景舟的两件创新作品:仿古如意和三足云肩如意。这两件作品分别以储铭制仿古如意和邵玉亭制诗文荷花为基础进行创新。储铭制仿古如意通过饱满的形体和云肩纹饰展现出秀雅端正的气质;邵玉亭制诗文荷花则通过去繁就简的设计,一洗冗饰之感。
储铭制仿古如意与景舟制仿古如意
邵玉亭制诗文荷花与景舟制三足云肩
除了上述作品,顾景舟还创新了许多其他器型,如秦权、三足乳鼎、高井栏、笑樱等,每一件都独具特色。
秦权
杨彭年制秦权
秦权这一器型最早见于清中期杨彭年的作品,壶身修长,壶流上撇,配以圈把。申锡所制的秦权则将壶身改宽,并在壶把处添加飞装饰。而顾景舟的创新在于使壶身造型更为饱满,表现出壶身线条的走势变化。同时,他将壶流改为弯流掇嘴,使整器显得敦庞厚重。
申锡制秦权
顾景舟制秦权
三足乳鼎
杨彭年制曼生匏瓜
三足乳鼎最早是曼生壶的经典款式,宽口截盖,壶身饱满,长弯流搭配圈把,上置乳鼎钮,壶身铭"饮之吉,匏瓜无匹"。顾景舟的创新不仅在于在底部加三钉足,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壶身的线条,特别是颈口至下腹的线条,使得壶身的饱满度更加凸显。同时,他通过加颈、口盖略收、盖面隆起饱满等设计,提升了整体的纵向空间感。
顾景舟制三足乳鼎
景舟高井栏
杨彭年制曼生井栏
井栏这一器型也是曼生壶的经典款式,曼生井栏采用圆身直壁设计,配以弯流胥出,嵌盖式,上缀柱形钮,搭配圈把,造型沉稳端正。顾景舟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特别是在盖面的处理上,通过线片叠起装饰,营造出井口波纹漾起的效果,极为生动。
顾景舟制景舟高井栏
笑樱
潘春芳、许成权制笑樱
笑樱这一器型由一厂潘春芳与许成权创制,壶身高挺饱满,颈口有一圈云肩线,压盖式,有盖线而无口线,弯流上胥出,搭配飞把。顾景舟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口线,并使壶身更为饱满,流把的搭配也更加舒展,整体比例恰到好处,观之疏朗大方。此外,他还创新性地将壶身改扁,流把承袭舒展之韵,更有线条变化在其中,称为"扁樱"。
顾景舟制笑樱
顾景舟制扁樱
除了上述作品,顾景舟还创新了高僧帽、汉铎、半月、桑扁、柱础、景舟虚扁等器型,这些作品都从传统中汲取灵感,自成一格,成为后世临摹学习的经典样式。
可以看出,顾景舟的创新作品都是在深刻理解传统器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不仅仅是做工的精巧,更重要的是对线条形体的深刻理解,形成了他独特的个人表达。这种"汲古为用"的创新方式值得当代紫砂艺人学习。
近年来,紫砂圈内摹明清式之风正盛,有人认为这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但这种摹古之风实际上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只有能够摹古,才能真正汲取古人的智慧,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再造经史石瓢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展示了紫砂壶创新的正确方向。
紫砂器的创新之路漫长,需要得到业内认可,更需要得到市场的检验和玩家的认可。希望紫砂艺人能够共同努力,推动紫砂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