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探寻!高句丽古迹中的王城组合→
今日探寻!高句丽古迹中的王城组合→
高句丽,这个东北亚地区曾经煊赫一时的古代政权,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遗存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作为高句丽历史上的重要都城,集安的国内城与丸都山城不仅是考古学上的重要发现,更是了解这一古代文明的关键窗口。
作为历史上的一个称谓
高句(音“沟”)丽
既是一个东北边疆古代民族的名称
又是一个政权的名称
高句丽以集安为都的时间长达400余年
留下了大量以城址与墓葬为代表的文化遗产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高句丽的古迹
探寻平地城与山城的王城组合
国内城与丸都山城
永乐无疆——高句丽古迹探寻篇(上)
在战国秦汉时期的东北,高句丽作为一个边疆民族逐渐兴起。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该民族于公元前37年在西汉玄菟郡治下的高句丽县境内建立了政权。自汉至唐,高句丽政权在鸭绿江两侧的我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半部持续了700年之久。这是一个在东北亚地区曾经煊赫一时、存在感很强的政权。高句丽政权在存续期间,受历代中原政权的管辖、册封,属于中原政权的属国。
在这700年的历史中,高句丽以集安为都城的时间长达400余年,留下了以城址与墓葬为代表的大量灿烂文化遗产。其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这两个王城遗址,向我们揭示了这一政权的风云历史。
历时最长的平原王城——国内城
国内城位于今吉林省集安市市区内,是高句丽历史上的第二座王城,也是作为都城时间最久的一座王城。这里山清水秀,气候温和,有小塞外“江南”之称。城外北倚禹山,东有龙山,西有七星山,前临鸭绿江,地理环境依山临水,易守难攻,北行2.5公里即为丸都山城之所在,就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而言,是古人非常理想的聚居之地。
国内城地理位置图(出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国内城 2000~2003年集安国内城与民主遗址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高句丽的王城曾经历了“两迁三治”的发展进程。公元前9年,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明王率军攻打鲜卑,大获全胜。文献记载,公元2年琉璃明王在“纥升骨城”(即第一座王城)郊祭时,用于祭祀的野猪逃跑了,掌管祭祀事宜的人追野猪追到国内尉那岩,发现此地山险水深,物产丰富,于是建议王迁都于此。高句丽于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建造尉那岩城(即丸都山城)。北魏始光三年(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迁都平壤后,国内城仍作为高句丽的“别都”使用,被列为“三京之一”。
国内城是东亚地区古代地方政权中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墙体的平地王城遗址,城墙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城址平面略呈方形,东墙558米、西墙699米、南墙749米、北墙735米,周长超过2700米,内外两壁全部以长方形或方形石条垒砌,是一座坚固的石城。考古发现表明,国内城现存墙体的始建年代不早于公元4世纪,城门原有6处,民国十年曾重修3座,东门曰“辑文门”,西门曰“安武门”,而南门“襟江门”也是高句丽时期的主要城门。
国内城平面图(出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国内城2000~ 2003年集安国内城与民主遗址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高句丽灭亡后,唐代时期的国内城是安东都护府之哥勿州驻地,后为渤海国西京所辖桓州,辽代沿袭之。清光绪二十八年辑安县建治后,国内城依然是近现代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块。至今仍能看到经发掘后部分修复的城墙、瓮城、角楼、马面、排水涵洞等遗迹,两千年来城市中心一直植根于此,从未改变。
民国时期国内城东门辑文门(出自吉林省集安市文物局:《高句丽王城王陵 及贵族墓葬》,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
民国时期国内城安武门照片(出自三上次男:《高句麗と渤海》,吉川弘文馆, 1990年。)
因战争兴废的防御性都城——丸都山城
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最重要的山城,也是著名的王城之一。一般认为丸都山城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与国内城唇齿相依,共同构成了高句丽中期平地城与山城组合的王城模式。高句丽王平日居住于国内城内,战时可退避至丸都。其城址雄踞于集安市西北,属长白山系老岭山脉的丸都山上,距集安市区约2.5公里。
目前学界公认丸都山城即为文献记载的“尉那岩城”。东汉建安二年(197年),高句丽与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度发生过大规模战争,高句丽战败,国内城被毁。次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扩建并加固了尉那岩城,将其更名为丸都城,并在此修筑了大型宫殿。建安十四年(209年),山上王迁都于丸都。
丸都山城远景图(图源自网络)
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幽州刺史毌(音“贯”)丘俭率兵征讨高句丽,大败东川王(高句丽第十一代王),东川王偕妻子及部下躲进丸都山城。曹魏军队采用佯攻偷袭的战术,最终攻入城内,屠杀城内官员数千后退兵。此后,毌丘俭又对高句丽进行了多次进攻,丸都山城遭到了严重破坏,直至公元245年初战争才基本结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集安县县民在筑路时发现了毌丘俭纪功碑,上面明确记载了征讨高句丽的史实。
毌丘俭纪功碑,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图源自网络)
经此一战,高句丽元气大伤,但其觊觎辽东的野心并未消散。公元4世纪又与慕容鲜卑在辽东地区进行了激烈对抗。慕容鲜卑首领慕容廆于咸康八年(公元342年)率军出其不意地攻入高句丽王城,下令开掘美川王(高句丽第十五代王)的陵墓,将其尸体带回,同时掠走大量财富及5万余人,焚烧了城内的宫室,丸都城被彻底摧毁。
考古调查发现,丸都山城现存城垣墙面主要以修琢规整的楔形石垒砌,与国内城现存高句丽时期的主体城垣墙面砌石在用材、工艺及形态上呈现出一致的风格。山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墙长1716米、西墙长2440米、南墙长1786米、北墙长1009米,周长6951米。考古发现,丸都山城城墙始建年代可能不早于4世纪后叶,与文献记载还有一定的时间差,推测其可能经过后期修缮。
目前发现城门7处,以宫殿址为核心,7个城门构成了丸都山城的主要军事防御体系。宫殿址则位于山城南部的平缓台地上,其周边遗存分布密集,是丸都山城内遗迹最为集中的区域。考古发掘证明,宫殿址毁于战火,可能与高句丽同慕容鲜卑的战事有关。宫殿址依山势而建,整体东高西低,平面形状不规则,其建筑遗迹包括宫墙、排水系统、建筑台基、建筑址、宫门、中心广场及宫殿附属设施等。
丸都山城南城墙及1号门址(笔者拍摄)
山城西南部有瞭望台,当地俗称“点将台”。登台瞭望,通沟河谷尽收眼底。瞭望台所处位置地势较高,视野开阔,极适于察看丸都城和国内城的动静,可起到瞭望军情的作用。戍卒居住址位于瞭望台北侧,有学者推测其为守护瞭望台的兵卒居住地。
丸都山城内共发现高句丽时期的墓葬38座,多为积石墓和封土墓,这些墓葬应是山城废弃之后埋葬的。而在丸都山城南墙附近,可以俯瞰山城下壮观的高句丽贵族古墓区,内有墓葬百余座,此墓葬区可体现高句丽墓葬形制的大致变迁。著名大型积石墓兄墓、弟墓、折天井墓,壁画墓龟甲墓、美人墓均坐落于此。
丸都山城下高句丽贵族墓葬区(笔者拍摄)
作为高句丽早、中期王城,丸都山城曾发生过多次战事,也诞生了很多趣事。据文献记载,高句丽第三代王大武神王时期,汉辽东军攻伐高句丽,直逼王城,高句丽王公大臣退守丸都,粮草殆尽,形势危急。此时有人献计,以池中鲤鱼及美酒慰劳辽东军,并向辽东军将领谢罪。汉军因此以为,丸都城中水草粮食丰足,久围无用,于是退军。这就是高句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鲤鱼退兵”。
丸都山城环山为屏,防御坚固,因地制宜的建筑方式体现了高句丽人卓越的建筑理念和高超的筑城技法。历经多次战乱和千年沧桑,山城内部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断壁残垣仍保留着当年的雄伟壮观。山城四周景色盎然,每年初夏漫山遍野金鸡菊盛开,自然风景与山城相互点缀,构成了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的亮丽景观,游览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