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渭南非遗在岁月长河里熠熠生辉
让渭南非遗在岁月长河里熠熠生辉
从“最古老的摇滚乐”华阴老腔到“一方幕布,演尽人生”的华州皮影,从承载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仓颉造字到燃烧了千年的“尧头黑瓷”……渭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诉说着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灿烂与辉煌,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见证了文明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让千百年来的艺术结晶超越时空浸润现代人的心灵?如何让口传心授的生活智慧焕发时代生机造福千家万户?
非遗活动在渭南大放异彩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近日,非遗活动在渭南大放异彩。非遗文化正在逐渐渗透到渭南人的日常生活中。
“大地欢歌 非遗同行”2024年陕西省关中五市联盟非遗展演展示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交流活动在渭南举办。
临渭区下邽首届“品饸饹麦香,赏特色非遗”——“南七饸饹”美食文化节完美落幕。
2024中国民族民间舞龙舞狮公开赛首站比赛在富平县中华郡文化旅游景区举行。
如今,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频频亮相,为百姓增添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践表明,文明的赓续,既需要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才能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创新继承非遗文化
作为中国戏曲之乡和民俗之乡,渭南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均居陕西省首位。近年来,渭南创新继承非遗文化,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加强非遗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在这片秦东大地上,传统民俗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众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震山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以其近乎原始、苍凉悲壮的艺术表现形式征服广大观众,被誉为黄土地上“最古老的摇滚乐”。近10年来,华阴老腔在国内外演出3000余场,登上央视春晚,亮相“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足迹跨越了三大洋和四大洲,唱出了陕西,唱红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华州皮影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其艺术特色既体现在细腻悠扬的唱腔中,也体现在独特的皮影制作技艺上。镂空与留实巧妙搭配、造型丰富优美、雕刻细腻多变、染彩绚丽厚重,是华州皮影的艺术特色。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中国—中亚峰会期间,易俗社展出的200多件华州皮影作品,通过直播镜头向海内外观众展示了这门古老民间艺术的非凡魅力。
目前,渭南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1项。近年来,渭南市在文艺精品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积极创建省级关中文化保护生态区,编制《关中文化保护生态区总体规划》,常态化组织开展非遗购物节活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常态化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进乡村活动,让非遗变得“活”“兴”“火”“潮”,推动非遗保护和传承事业健康发展。
保护与传承并重
坚守文化之根,赓续历史文脉。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形成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春节,结合与春节有关的16项国家级非遗、174项省市级非遗项目内容,渭南组织开展了澄城县社火巡游、合阳县面花主题展及“欢欢喜喜过大年 跟着非遗游渭南”等线上线下非遗文化活动23项60余场。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在渭南举办,也有效促使非遗文化融入现代、走进生活、走出国门,全面提升了非遗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创新传承手段,健全保护体系。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打造非遗旅游品牌,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举办非遗文化节庆活动等。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文物、文博、非遗保护与传承力度不断强化,2023年以来,渭南设立首批市级非遗工坊18家,新建博物馆3个、文博综合体1个,非遗进景区、进校园活动开展382场次。从各中小学校园到各研学基地,非遗授课与技艺传习吸引了众多研学者和游客,一问一答间,年轻一代被唤醒,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培育之路就此展开。
探索最优路径,实现合理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渭南加强非遗的运用与研究、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近年来,渭南创新继承非遗文化,开展非遗项目普查,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加强非遗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这片秦东大地上,传统民俗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不日新者必日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唯有求新求变与时俱进才能永葆发展动力。最好保护的保护之策,最优的发展之路,就是与时俱进。非遗传承与发展必须挖掘其时代价值,让渭南的非遗文化活起来,从而涵养更加深厚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让渭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