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周易》:精神共鸣与文化传承
孔子与《周易》:精神共鸣与文化传承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与《周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孔子对《周易》的研究和理解,不仅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和教学,也为后世的儒家思想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根基和启示。
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在周易理论中,孔子的思想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与易经(周易)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孔子对周易的研究和理解,不仅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和教学,也为后世的儒家思想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根基和启示。
孔子对周易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统经典的钻研。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及“易”字,表明他对易经的关注和重视。他认为易经是天地间最久远的文献,包含了古代先贤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具有高深的道德和理论内涵。孔子认为通过研读易经,可以领悟天人之间的道理,修身养性,治国安邦。
此外,孔子对周易的研究也体现在他对“变易”的理解和运用上。孔子认为,变易是万物不断演化变化的规律,人们应该顺应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以顺应天道。他将“变易”运用到思想教育和人际关系中,主张“以德治国”,通过仁爱和智慧来感化人心,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
总而言之,孔子和周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和传承。孔子对易经的研究和理解不仅丰富了儒家思想,也为后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他将易经的哲学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和实践中,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孔子和周易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博大与深远。
《周易》的起源与演变
历史传说中,有伏羲画八卦,周文王作周易,孔子修易等。神话传说中又有连山易祖作易,九天玄女传易等。因其年代久远,道、儒、术三教理解有不足,至今关于易如何产生及发展说法不一。从继承较好的道教及术数派来看,基本有天书神授之意。综合一下,易经是远古众多圣人(或神人)根据大自然(或天道、生命)的发展变化规律经过很长的年代创作并不断修改而成的。其中,经上古圣人(或连山易祖、九天玄女)某一时期集大成,作成《连山古易》。圣人盘古之后世,因时又作《归象易》又经过很长年代。圣人大自然(天道、社会的发展)变化,重修易经,作成《归藏易》传于伏羲。归藏易偏重于个人修行及人类发展的问题。到周文王时,自然及社会环境又变。圣人修易传于文王,而名周易(周义为周朝、圆周、周转回归)。传至现世。到孔子时,其所增修易偏重于义理(哲学)。连山、归象、归藏无传。
“韦编三绝”的典故
“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三,指多次。绝,断。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论语·述而》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加与假意近。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宋欧阳修作《易童子问》,提出许多疑问,认为“十翼”、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以后,对十《易经》和《易传》的写作年代和作者的问题,成为学术界持久华沦的问题。许多人否定孔子与《易传》的关系,进而否定孔子与《周易》的关系。
一般学者认为《易经》作于殷末周初,而《易传》则成于战国时代。《十翼》虽非孔子一人手笔,《易经》、《易传》与孔子的密切关系却难以否定。
《左传》、《国语》记载,春秋时期的人引《易》占卜论事,就有二十余条,通《易》学的人分布于周、鲁、卫、郑、晋、齐、秦各国,说明当时流行《易》学,学习者甚多,可能还是一种时髦。在这种社会氛围中,作为周游列国的大学者孔子怎么会不学《易》、不谈《易》呢?《史记·儒林列传》还记载孔子的传《易》系统。孔子传《易》给鲁国商瞿,商瞿六世传到齐人田何。田何传东武人王子仲,王子仲传葘川人杨何,杨何又传给齐人即墨成、广川人孟但、鲁人周霸、莒人衡胡、临葘人主父偃。《汉书》把《史记》省略掉的中间四世补齐,他们分别是:东鲁桥庇子庸、江东{马干}臂子弓、燕周丑子家、东武孙虞子乘(又作淳于人光羽子乘)。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残卷附录《易传》六篇,分别是《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据廖名春考证,这些应为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不会晚于《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二三子问》中,记载孔子与子贡等学生讨论《周易》的对话。
从以上资料可见,孔子晚年确实喜读《周易》,而认真钻研《周易》,以致韦编三绝。还向学生传授过《周易》。传统说法,孔子作《十翼》,后人对《十翼》进行研究,发现与传统说法不一致之处,例如《十翼》中常有“子曰”,孔子自己著书,不可能写“子曰”。可以作这样的推测,开始,孔子口讲,经几代传授,到战国中期,传《易》者写于竹帛,才真正成书。传《易》者采纳了孔子以来历代传《易》者的说法,整理成系统的《易传》,称孔子所传,也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历代传《易》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有的提法、思想不是孔子所写,就认为《易传》孔子无关,是不妥当的;相反,如果认为它是孔子所传,其中每一句话必定是孔子所写,也未必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