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阳明彻底杀死了我的内耗,容易焦虑的人一定要去读这本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阳明彻底杀死了我的内耗,容易焦虑的人一定要去读这本书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20224446_121976614

“欲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

当我们现代人还在不断寻找答案,如何让自己不要精神内耗,如何克服焦虑的时候,原来早在500年前的王阳明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直到今天,他的思想还在不断被人推崇和研究,他的心学思想,不愧是教科书般的人生指南。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年少时的才子,到仕途的坎坷,再到龙场悟道,他经历了从儒家学者到心学大师的蜕变。他的一生,是对“知行合一”的最好诠释。面对权贵的压迫,他坚守正义,不畏强权;在贬谪的困苦中,他静心思考,终于悟出了心学的真谛。

难怪董宇辉都说:“人生最难熬的日子里,就因为读了王阳明,才让自己在低谷中看到光明。”

最近读完度阴山的《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日课21天》,真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知行合一的秘密也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收获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王阳明曾两次进士落榜,当他前去看榜的时候,身边的人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嚎啕大哭,失魂落魄。只有王阳明在那里气定神闲地站在远方,于是有人上前询问,得到的结果是:落榜了!

对方很是恼火,落榜了还能这么淡定,是内心强大?还是毫无羞耻之心呢?对此,王阳明的回答却是人间清醒,他说:“落榜只是一件事情,对于你们来说这是失去了荣华富贵的机会,让你们感到失望不安的其实不是落榜这件事情,而是失去的荣华富贵。”

人的累有两种:一是身累,二是心累。

身累的人,容易感到疲累,但也容易修复,只要事情结束,好好休息就可以恢复。心累的人并非源于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事情带来的得失心。虽然事情过去了,但得失心带来的影响确是长期存在。

不管什么事情,说到底都是一场感觉和体验,关键是在于我们要学会如何处理好自己内心的情绪和念头。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他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是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力量。只有当我们内心的良知与外在的行为达到完全一致时,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很多人理解的知行合一,是知道的要做到,但这只是表面含义。知,代表良知、代表道心。行,代表在日常生活中把道心,把良知活出来,做出来。所以知行合一,是把你内心吾性自足的那种状态活出来、做出来。

首先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你做任何事时,其实你都能够知道,这事是该做还是不该做,而这个东西,在你的良知呈现的那一刻判断是最准确的。而良知就是我们的行为准则。

1915年,宁王朱宸濠造反,号称率领十万大军,看上去势不可挡。多数人都认为大局已定,所以别人明知道他造反,也不敢和他对抗。只有王阳明,本是奉旨去福建平定兵变的,半路听闻后,毫不犹豫地掉头回到吉安筹备军事,讨伐宁王。

内心阴暗的人认为他螳臂当车,虚张声势的时候,最后还是要向朱王投降;他的弟子也好心劝他改弦易辙或谨慎行事。只有王阳明内心坚定,他说:“我的良知不允许我退缩!纵然天下所有人都归降,我的良知也不允许。成败利钝,根本无暇考虑。”

这就是知行合一:听命于良知,不计利害得失地行动。知和行本为一体,不分先后,也分不出先后。知是行的念头,行是知的手段;行的开始是知,知的完成是行。

为什么有些人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无法过好一生?

就是因为这些人只是知道很多道理,并没有行动——“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而知行合一就是把行动的念头变成行动,从而得到知。行动本身是为了不再行动,行是为了“知”,是为了“不行”,一切有为都是为了不为。就像我们想做一件事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件事后不再做这件事,完成了就是“知”。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日课21天》这本书精选阳明心学 21 大核心思想,详实有理有据,还增加作者的解读,有太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习惯与经验,读起来简单易理解。21天,一天一课,用生动的案例和扎实的理论为你真正讲透如何“立志”,如何“致良知”,指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应用心学。

1.立志

这是书中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是所有的基础。立志如种树,切忌急功近利,更要念念不忘,专注于目标而不受他人干扰。

2.格物

关注当下,身在心在。不要身在一处,心却飘去另一处;不能身心合一,就会身累、心累。

3.心即理

心外的事物上没有理,事物上的理全是人赋予的。赋予的理如何,决定了人成就的高低。人赋予事物的意义高低,是由人心决定的。

阿德勒理论提出了个体心理学,强调人的现在与过去毫无关系,主张关注现在以及在现有情况下如何做出改变。读完才发现,原来在几百年前的王阳明心学中早已经有了这个概念。

通过学习王阳明的思想,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生活不仅仅是外在的追求,更是内心的修炼。每一次的行动,都是对自己认知的一次检验,每一次的实践,都是对自我的一次提升。这种思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挑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