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目前看来,人工智能还比不上人类幽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目前看来,人工智能还比不上人类幽默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eeo.com.cn/2024/0705/670572.shtml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对人类社会潜在影响的讨论持续升温,多位领域专家甚至联合发布"AI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风险警告。近期,好莱坞因AI引发的大规模罢工更是凸显了人们对AI可能取代人类工作的担忧。然而,最新研究表明,在幽默感这一领域,AI似乎仍难以匹敌人类。

这一突破性研究论文被收录于第61届计算语言学协会年会(ACL 2023)的官方论文集(第一卷:长论文),并荣获年度最佳论文之一。论文标题为《机器人会笑话电子羊吗?基于《纽约客》漫画标题比赛的幽默“理解”基准》(Do Androids Laugh at Electric Sheep? Humor ‘Understanding’ Benchmarks from The New Yorker Caption Contest)。

尽管基于大型神经网络的AI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笑话,但本研究旨在探究AI是否真正理解其中的幽默。研究团队利用《纽约客》漫画标题比赛中的数百个参赛作品,设计了三项挑战任务:将笑话与漫画匹配(匹配任务)、识别获奖标题(质量评估任务)以及解释获奖标题为何有趣(解释任务)。

研究的主要作者、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I2)的研究科学家Jack Hessel博士指出,通过建立测试来评估AI的理解能力是必要的,无论是选择题测试还是其他精度评估方式。虽然某些模型在测试中可能超越人类得分,但"真正的理解"始终是人类的专属领域。Hessel博士补充道,尽管机器可能无法实现真正的理解,但它们在这些任务中的表现仍然令人印象深刻。

研究数据来源于《纽约客》14年间超过700场的漫画标题比赛,包括每场比赛的未配文漫画、参赛作品及由编辑评选出的三名候选作品。Hessel博士强调,《纽约客》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图片与标题之间存在间接、幽默的联系,并引用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规范,这使得"理解"这一研究任务更具挑战性。


漫画作者:David Sipress,标题:《太好了,你人还在——除非“死期”将至,否则我不会做完所有事情》

研究团队设计了三种不同难度的任务,关键在于测试AI能否理解图像与文本标题之间的复杂性,特别是那些基于人类经验和文化的间接且有趣的隐喻。研究人员采用了多模态和单一语言两种模式进行测试:前者基于像素(计算机视觉),直接对漫画图像发起挑战;后者则通过描述视觉场景,模拟人类水平的视觉理解。


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模型均需要完成三项任务(论文图片一);漫画作者:Drew Dernavich,得奖标题作者:Bennett Ellenbogen

研究结果显示,AI在所有三项任务中都面临较大挑战,与人类的表现存在显著差距。例如,在匹配任务中,最佳多模态模型的准确率仅为62%,远低于人类的94%。即使提供了视觉场景描述,基于GPT-4模型的AI在超过三分之二的任务中仍逊色于人类撰写的解释。这表明,尽管像ChatGPT这样的先进AI模型在不断进步,但在理解幽默方面,人类目前仍占据明显优势。


研究过程中,不同人工智能模型在处理匹配和质量评估任务时的结果之一(论文图表二);漫画作者:Joe Dator

面对这一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在论文中提出,虽然AI可能还不太能理解所谓的幽默,但它可以作为幽默家们集思广益的协作工具。事实上,AI浪潮已是大势所趋,无疑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些颠覆性的影响。尤其自去年底ChatGPT这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全民AI热",急速激发了各类创作者之间的争论:有人将其视为一种威胁,会将人类取而代之;但也有人认为是一种协作手段,以期增强创造力。

总部位于纽约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Type首席执行官Stew Fortier认为,人工智能确实存在两极化的本质,但他本人对内容创作中人工智能的看法非常明确,即人工智能是一种增强辅助工具而非"人类的替代品"。该公司主打人工智能文档编辑辅助工具Type.ai。

"一个常见的误解,特别是关于人工智能方面,是认为它是一种旨在取代人类的工具",Fortier强调道,但基于他的实践经验,人工智能是一种"半意识状态下的头脑风暴助手",是帮助创作者更有效地表达想法的第二个大脑。他希望人们在面对人工智能时,"将替代的恐惧转变为增强的兴奋"。

与此同时,一些大型创作平台也通过发布新条例,在肯定人类创作者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其无需完全抗拒人工智能。今年6月,美国录音学院(The Recording Academy)宣布对格兰美奖进行一系列规则修订,其中包括允许音乐作品中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但明确只有人工创作者部分才能得奖,例如若一首歌曲中人类负责编曲作词、人工智能负责主要演唱献声,则允许其在作曲类而非演唱类中参赛;同时还再三强调,"不包含人类创作者的作品不符合任何类别的参赛资格"。

对此,美国录音学院首席执行官及主席Harvey Mason Jr.表示,只要人类创作者献出了最低程度上的贡献,就都是有意义的行为,他们就会允许拥有提名或得奖的资格。"我们不希望看到技术取代人类的创造力。我们希望的是确保技术能够让人类的创造力得到增强、美化或增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接下来的)这次颁奖周期中采取了这一特殊立场(即允许涉及人工智能创作的歌曲拥有参赛资格)。"

"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的使用方式,更是因为这让人想起普罗米修斯将火作为礼物带给人类之前,人类在面对闪电时,那种对于未知的恐惧。"意大利奢侈品牌创始人Brunello Cucinelli在近日致公众的《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很难想象一个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系统能够感受到真正的情感或深刻的感受;机器人能够仰望天空,或者体会到情感,并从自己的眼中涌出真实的泪水吗?"感受人类真实的情感,充满幽默感,至少现在人工智能还远不似人类。

文章来源:财联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