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升高,皮肤先知?皮肤出现这5种变化,警惕高血糖找上门!
血糖升高,皮肤先知?皮肤出现这5种变化,警惕高血糖找上门!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然而,除了这些常见症状外,糖尿病还会在皮肤上表现出一些特征性变化。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糖尿病可能引发的5种皮肤表现,并澄清降血糖的一些常见误区,最后提供实用的预防建议。
皮肤出现这5种变化,警惕高血糖找上门
1. 皮肤感染
身处高糖环境的糖尿病患者,其皮肤对细菌和真菌的抵抗力较弱,因此更易受到感染侵袭。这些感染可能以手癣、足癣、甲癣等真菌性感染的形式出现,也可能表现为皮肤疖痈、毛囊炎等细菌性感染的症状。在治疗这类感染时,除了需使用相应的抗菌药物外,积极调控血糖水平也至关重要,这是降低感染风险和减轻感染严重程度的有效手段。
2. 胫前色素斑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皮肤病变中,胫前色素斑是其中之一。这种病变在小腿胫前部位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暗红色丘疹,有时还可能伴随水疱、紫斑等症状的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皮肤微血管病变和含铁血黄素沉着所导致的。在治疗方面,首要任务是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可以采用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封包的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3. 皮肤瘙痒
由高血糖所诱发的皮肤瘙痒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这种痒感常常异常剧烈,特别是在夜晚时分,它可能会大幅度地干扰患者的正常睡眠。与一般的皮肤疾病所引发的瘙痒相比较,高血糖所导致的痒感,其缓解方式主要依赖于对血糖的有效控制。因此,针对这类患者,在治疗方案中,不仅需要使用止痒药膏以缓解表面症状,更关键的是需配合控糖药物进行根本性的治疗。
4. 黑棘皮肤
黑棘皮肤属于一种较为罕见的皮肤病,其与高血糖状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若患者长时间维持高血糖状态,可能会诱发胰岛素抵抗,并使体内胰岛素水平相对上升。这种情形会进一步激发皮肤细胞的过度增殖和黑色素的增多,最终引发皮肤色泽变黑以及皮肤厚度的增加。对于这类病患而言,调控血糖水平至正常范围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5. 伤口愈合慢
患有高血糖的人往往会觉察到,他们的伤口比一般人愈合得更慢。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血糖环境为细菌提供了过度繁殖的温床,使得炎症难以消除。同时,高血糖还会对皮肤的微循环和营养输送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拖慢了伤口的愈合进程。针对这类患者,除了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之外,积极调控血糖水平也至关重要,因为这样可以为伤口的愈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关于降血糖常见的误区
1. 血糖控制的越低越好?
控制血糖并非追求越低越好,关键在于保持其平稳,并将其维持在一个较为理想的区间内。通常建议的血糖管理目标是: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至7.0mmol/L之间,非空腹血糖不超过10mmol/L,同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低于7.0%。
对于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确定血糖管理目标时需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他们的年龄、糖尿病病程、预期寿命,以及并发症或合并症的严重程度等。
2. 血糖高主食越少吃越好?
尽管过度摄入精制米面等主食会导致血糖上升,但减少或避免主食的摄入并不意味着能有效降低血糖。实际上,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获取日常所需能量的关键来源,人体每天约60%的热量需求都依赖于碳水化合物来满足。如果长期不摄入主食,将会加重肝脏的负荷,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还可能导致严重的“饥饿性酮症”。
3. 血糖高不能吃水果?
虽然某些水果的糖分含量偏高,但我们仍可以挑选那些低GI值的水果来食用。水果中富含的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在进入我们的肠胃后,能够有效地调节肠道菌群的均衡与活力。这些有益的营养素对我们的身体“糖脂代谢”过程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
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与那些从不食用水果的糖尿病患者相比,适量且合理地摄入水果的患者,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可降低20%。
怎么预防糖尿病
1. 别熬夜
长期缺乏足够的睡眠,不仅会使人精神萎靡,还会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衡,激素分泌出现紊乱,这种生活状态极大地增加了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为了有效预防糖尿病,务必避免熬夜行为,确保获得充足的休息时间。
2. 坚持运动
为了增强身体素质,进行体育锻炼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恰当的锻炼形式。对于老年人而言,应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可以选择如打太极、悠闲地散步或练习瑜伽等较为温和的活动。
3. 合理控制饮食
过度摄入高糖分、高热量的食物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如果持续保持高血糖状态,最终可能演变为糖尿病。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清淡的饮食,尽量减少糖分的摄入。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以粗粮替代精细粮食,这样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减少罹患糖尿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