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进城,还能走出未来么
农村娃进城,还能走出未来么
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目睹了一幅宏大的人口迁徙画卷:农村人如候鸟般慢慢往城里迁移。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也带着故土的眷恋,踏上了这条或许充满希望却又布满荆棘的进城之路。 这一现象,引发了无数关于农村与城市、生存与未来的思考,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黄灯是一位有着深刻人文关怀的学者,因《我的二本学生》一书引发现象级关注,她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通过对自己出生、成长及出嫁的地方,亲人的描述,将一个时代下农村人的挣扎与奋进、困境与希望。 《大地上的亲人》不是一部高高在上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平民史诗。它以作者的三个村庄(丰三村、凤形村、隘口村)的亲人为主要描写对象,将镜头聚焦于他们在时代变迁中的日常生活、经济困境、家庭关系等各个方面。 书中有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却仍入不敷出的农民,有试图在城市中寻找立足之地却屡屡碰壁的打工者,还有那些被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 这让我也在思考:农村人进城还有未来么?
思维习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农村人长期在乡土社会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在进城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农村,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土地展开,人际关系基于血缘和地缘,是一种熟人社会的模式。 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农民亲戚,他们习惯了互帮互助、互通有无的生活方式。在农忙时节,大家会相互帮忙收割庄稼,这种协作不需要金钱的交易,靠的是人情和亲情。 然而,在城市中,一切都以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当他们进城打工,面对工作中的竞争关系时,往往会不知所措。就像作者老公,明明是名校博士出身,可生活中依旧被老家思维影响。 在城市的建筑工地上,有些农村来的工人,因为不懂得和包工头争取合理的报酬,或者不适应城市中复杂的劳务合同,导致自己的权益受损。他们仍然秉持着“吃亏是福”的传统思维,认为只要努力干活就能得到认可,却忽略了城市社会的游戏规则。 这种传统思维习惯与现代城市思维的冲突,成为了农村人在城里发展的一道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改变的可能,随着在城市生活时间的增长,一些人开始慢慢学习和适应,这是一个痛苦却又充满希望的过程。
消费习惯:节俭与现代消费的矛盾
农村人的消费习惯多是节俭为本,这是长期物质匮乏下形成的生存智慧。他们习惯了自给自足,对商品的价值判断更多地基于实用性。在农村,很多家庭自己种菜、养鸡,生活用品能修补就不会轻易更换。然而,城市是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地方,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观念也日新月异。 以住房为例,在农村,人们大多自己盖房子,面积宽敞但可能并不注重装修等附加价值。而在城市,租房或者买房都涉及到复杂的市场因素。一些农村人进城后,面对高额的房租或者房价,感到难以承受。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住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同时,城市中的各种消费诱惑,如商场的促销活动、分期付款购物等,对于习惯了节俭的农村人来说,既是诱惑也是陷阱。 有的农村打工者,为了购买一些看似高档实则并不实用的商品,陷入了债务困境,这对他们在城市的稳定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也有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合理消费,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开始适应城市的消费文化。
教育与职业发展:起点低与突破难
农村人在教育资源上长期处于劣势,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城市中的职业发展。在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早早辍学。这些孩子长大后进入城市,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比如在城市的工厂流水线上,大量的农村年轻工人从事着重复、单调且技术含量低的工作。 就像我所在的村庄,在我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现象特别严重。大年初一必须是男士第一个起床,烧完纸,放完鞭炮,女士才能起床。女孩拜年不允许走前面,甚至是水牛(被认为是母的)都不能迎面碰上,否则会被认为是晦气。 所以整体而言,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年轻人,缺乏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很难有向上晋升的机会。书中提到一些农村亲戚家的孩子,即使有想要改变命运的决心,却因为教育程度的限制,在城市中举步维艰。 然而,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积极的案例,部分农村人通过自学或者参加职业培训,掌握了新的技能,从而在城市中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实现了从蓝领到白领的跨越。但这样的例子只是少数,对于大多数农村进城者来说,教育和职业发展的瓶颈依然是他们面临的重大难题。
写在最后
《大地上的亲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农村人进城所面临的复杂问题。这不仅仅是个体的困境,更是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微观层面的体现。从思维习惯到消费观念,再到教育和职业发展,每一个环节都相互交织,影响着农村人在城市中的未来。 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农村人进城的未来持悲观或乐观的态度。一方面,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根基在城市的冲击下摇摇欲坠,而新的适应过程漫长且痛苦。但另一方面,他们身上有着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改变命运的渴望。 社会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更加公平,在职业培训上加大力度,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同时,农村人自身也需要在传承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融入城市文化。 只有这样,他们在城市中的未来才可能有更多的希望之光,大地之上,亲人们的足迹才能在城市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坚实道路。黄灯的这本书,不仅是对亲人的书写,更是对一个时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研读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