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写 | 留得巧妙 白出精彩—— 向鲁迅学习留白的技巧
名著读写 | 留得巧妙 白出精彩—— 向鲁迅学习留白的技巧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种独特表现手法,它通过有意识地留下空白,给观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在文学创作中,留白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取得无声胜有声、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从而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明、内容更含蓄、主旨更突出。那么,怎样才能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留白呢?让我们一起向鲁迅先生学习,看他是如何巧妙运用留白技巧的。
语言留白,无声胜有声
我们在写作时,可以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情感,揭示文章主旨。然而,描写人物的语言并非越详细越好,恰当地运用留白技巧,以少胜多,以无胜有,可以使作品含蓄委婉,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掌柜与他的对话:“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作者在此处语言上留白,用省略号来代替语言,来超越语言,给读者更多思考的空间。前文提到孔乙己的腿明明是打断的,他为什么说是跌断的?……这一处留白引导我们去思考,从而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动作留白,无形胜有形
动作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生动具体的动作描写可以再现事件的全过程,对表现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至关重要。然而,适当的留白,藏而不露,不仅不影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反而使文章更深沉含蓄,更具厚重感,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更深刻地揭示文章的主旨。
最后一次看到孔乙己,鲁迅先生这样写道:“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这里作者巧妙地用了动作的留白。孔乙己的钱藏在哪里?他是如何掏出来的?作者单用了一个“摸”字,把这四文钱的来之不易、藏得严实刻画得淋漓尽致。孔乙己被打断了腿,他是怎样来酒店的?又是怎样回去的?作者也没具体描绘,只用了一个“走”字。孔乙己穷困潦倒、走投无路,腿已被打断,还用手“走”来喝酒,一个“走”字将孔乙己的可怜、可悲、可叹、可恨表现得一览无余。
情节留白,无情胜有情
情节是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恰当地安排情节,能达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效果。在写作过程中,有些情节,我们可采用留白的方法,通过侧面描写委婉含蓄地讲出来。
如《孔乙己》中写掌柜和酒客提到孔乙己时的对话:“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孔乙己偷了丁举人家的什么东西?他当时是怎样被打的?他被打断了腿,后来怎么样?……鲁迅先生没有直接去写,而是让这些情节留白,通过掌柜和酒客的对话巧妙地揭示了孔乙己的好吃懒做、丁举人的残暴无情和酒客的麻木冷漠,留有悬念,让读者去想象和感悟。
结尾留白,无意胜有意
优秀的文学作品,结尾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留白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结尾方法,不直接交代故事的结局,而是让读者去回味和思索,少了一分直白,多了几分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孔乙己》一文最后并没有明确交代孔乙己的结局,只是说:“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先生这样结尾,就是为了留下“空白”让读者想象、回味。孔乙己究竟怎样了?他有没有死?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等待孔乙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表面上,鲁迅先生没有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一个“大约”,一个“的确”,无情胜有情,无意胜有意,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人不禁思之弥深。
于无声处听惊雷,不多著一字,却意蕴无穷,这是留白的妙处。跟着鲁迅先生学习留白的技巧,在平时的写作中,语言简略一点,动作精练一点,情节含蓄一点,呈现在你眼前的,必将是柳暗花明、曲径通幽的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