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探究小说标题的表征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探究小说标题的表征力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UD9I1RC0521LU6F.html

小说标题作为小说的显著性标志,能作为文本性的符号对由叙事与情节构成的小说主体进行表征。利用小说标题符号来解析小说,未尝不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分析手段。

“表征”,一是为了满足对被表征对象处于无知状态的人的需要,二是提高人了解信息的精准性。在文学小说标题符号对小说主体进行表征的过程中,“被表征对象”是由叙事与情节构成的小说文本主体,而需要进行信息了解的“人”便是读者;此外,作者的文体风格会反映在小说文本主体中,从而让文本主体成为一种“聚合的变异”,实现小说标题对作者个人的另一层面的表征,作者也在小说标题表征小说主体的过程中获得强调。

小说标题符号的意指作用表述

小说标题符号的表征意义与其他符号(服饰、画、海报、图片等)的表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相同,都是实用功能,都能帮助接收信息者预测被表征对象的类型与意义。在小说标题符号对文本主体的表征中,读者可以接收到被表征的文本在标题中所体现的主题甚至是蕴含的情感。如中国古典文学小说《西游记》,该标题便向读者传达了小说主体讲述的是主角“向西进行游历”的叙事这一信息,以此让读者产生心理预期,从而引发读者对小说文本主体将会展现主角“向西进行游历”的过程中所遇或奇妙或惊险的故事的预测;再如哥伦比亚小说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著小说《百年孤独》,其标题虽为了达成作家审美的创作构思而比较抽象且具有象征意义,但由标题中的“孤独”一词,读者仍可接收到此小说文本主体营造的情感氛围可能较沉重、悲伤,并对这一标题可能讲述的“跨越百年”这一时间线的较沉重的故事作出预测。

小说标题符号的辅助表述

文学小说标题多为“冷”代码,如《河边的错误》(余华著)、《愤怒的葡萄》(约翰·斯坦贝克著),让读者参与到对小说作品的思考中,以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但一些文学小说标题游离在“冷”代码与“热”代码之间,在传达较具体的信息的过程中又依托小说文本主体的创造,引入读者自身的经验,将小说标题的意义引向了社会场域与文化含义。如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读者由标题便会去思考自己在社会活动与人际交往中是否也存在男女主人公在小说文本前期呈现出来的“傲慢与偏见”的态度,甚至“傲慢与偏见”这一并列短语也成了社会语言的一部分,作为“习语”进入人们日常交往的话语中。

由文学小说标题的表征功能进一步推演,文学小说标题也可在描写、抽象对象的特性和功能的过程中具有“图像”功能,成为“专有名称/专名”。对于文学小说标题的“图像”意义,可在巴尔特的《神话修辞术》对资产阶级神话的破解的篇章中找到关联;巴尔特以“茶花女”为标题,论述了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所著的《茶花女》作为“图像”反映了等级社会呈现的爱之神话的特征。

文学小说标题作为“图像”,不仅呈现小说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还可囊括小说创作者的相关信息。由小说标题可联想出创作者本身具有的文体风格、思想情感等,可以概括该创作者的创作特质。由于文学小说标题本身是对小说文本的浓缩以及基于创作者审美风格的创造,小说标题就已经脱离了一般通行的语言层面,展现了创作者的写作风格。如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其标题是小句,而非完整的句子,以此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小说主体动作发生感,并展现作者特有的简洁、朴实的写作风格。

小说标题符号的隐喻和并列

作者通过艺术审美创造的小说标题,达到了巴尔特所言的“流行修辞的平衡”。小说标题渗透着“世事”(作者的“世事”与读者的“世事”),“世事”能被分解并以隐喻与并列结构构建修辞。因此,当我们阅读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小说《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时,对于这一标题,“橘子”与“水果”这一基准符码能引起作为读者的我们与“世事”(我们所吃的水果中的橘子)的联想,同时代入了“橘子”作为“水果”的特征——有酸有甜;但标题中还加入了“不是唯一”用动词与副词表达的“重复隐喻”,这就代替了我们一开始引起的“橘子”的意象的联想,转而联想起苹果、香蕉等其他“水果”。这就源于作者的文学描述,与小说文本的主体内容(情节、叙事、主题)相关:作者想通过讲述一个女孩探索或曲折或迷茫的人生道路的故事,传达人生有无数可能性,正如水果不只有橘子这一人生哲理。此时小说标题所采用的否定形式并列结构(橘子与其他水果)也营造出“气氛”,而“扩大了隐喻的力量”(巴尔特,1967)。

通过修辞的手段,小说标题符号“从结构转向了事件”(巴尔特,1967);甚至小说标题成为了小说的所指:作者通过小说标题涵盖小说主人公思想、性格与情感等特征,触及小说主题,既让读者阅读小说后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又在标题中提供了与小说情节和叙事相关的特征以供读者解读。在此层面上,小说标题符号就成为可以用来解构小说文本的“钥匙”,通过分析标题的特征,可以确定小说文本的整体氛围与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主题,从而明确作者通过小说文本表达的深层的哲理、哲思。

小说标题符号的表征不对称

小说标题符号对小说主体的“能指”与“所指”进行表征,但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小说传播范围扩大,“能指”也被触发、被切分为不同的维度,不断地增容,从而指向了新的“能指”,同时也引发了小说标题符号对这些能指的表征是否成立的讨论。比如中国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其标题的能指可以是《三体》小说本身,也可以是小说创造的“一个拥有三个太阳的星系”或是模拟该星系的互动体验游戏;而随着《三体》小说传播程度的提高,“三体”成了“热门IP”,它背后庞大的粉丝以及粉丝具备的消费能力催生了以小说故事线与人物为蓝本进行创作的、满足更多人的视听需求与情感需要的“二次创作”和相关改编,由此也进入了小说标题“三体”的能指中,如《三体》电视剧、漫画、广播剧、有声书等。但若是这些新切分出的能指与所表征对象即小说文本不匹配时,就会违背观众希望忠实再现小说情节与视听画面的情感需要,引发不满,造成对新产生的能指不信任,认为该能指不足以被纳入小说标题“三体”这一符号。

小说标题符号对由叙事与情节构成的小说主体的表征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反映小说的某些特征,如作品氛围、主要情节等,触发读者对小说的感知与理解;二是能被抽象出来作为代表小说主题思想与作者写作风格的“专有名词”;三是能通过修辞手段引发读者对更深层次的小说主题与意义的探寻。同时,小说标题是作者基于艺术创作而产生的符号,与人紧密相连,深刻反映了符号关联人群的思想内核。因此,小说标题符号的表征力还会随着与它发生联系的人的增多而继续外延,同时,受到某些小说文本影响的人还在继续创造新的具有符号性意义的标题;小说标题符号仍处于动态变化中,产生了表征是否成立这样关于“表征不对称性”的讨论。在进行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若是忽视了小说文本主体,想通过新颖别致的小说标题吸引读者,即只重视外在表现,而不关注内容,就使得小说标题符号的能指压迫了所指,使文学创作虚荣浮华,同时也造成小说标题符号与小说文本表征不对称的问题。

本文原文来自《社会科学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