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当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石敢当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泰山石敢当习俗是山东省泰安市的传统民俗活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习俗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灵石崇拜,主要通过在桥道要冲或房屋墙壁上设立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的小石碑或石人,以达到禁压不祥的目的。这一习俗不仅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还传播到了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
历史渊源
泰山石敢当习俗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最早关于石敢当的记载出现在西汉《急就章》中:“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唐代大历五年(770年)的石刻上则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礼乐张”的字样。明清至民国年间是石敢当信仰的鼎盛时期,其形式也从最初的埋石镇宅发展为立石于桥头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泰山石敢当作为石敢当的传承与发展,融合了东岳崇拜与灵石崇拜,功能也从最初的镇宅化煞扩展到治病、辟邪、防风等多个方面。
民俗内容
泰山石敢当的样式多样,有的在碑额上雕刻狮首、虎首,有的则仅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并用朱砂红色涂刷。其功效也从最初的压不祥、辟邪发展到祛风、防水、辟邪、止煞、消灾等多重功能。人们纷纷在泰山原石上雕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将其立于墙根、街巷等处。
文化特征
泰山石敢当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体现了人们以有形的器物表达无形观念的文化传统。它帮助人们承受各种实际的灾祸危险以及虚妄的神怪鬼祟带来的心理压力,克服各种莫名的困惑与恐惧。这一习俗逐步摒弃了迷信色彩,成为人们向往平安、和谐与吉祥的象征。其分布范围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扩散至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及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已被华人普遍认同为平安符和保护神。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泰山石敢当所体现的“吉祥平安文化”反映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力。这一信仰不仅在中国广大地区和众多民族中得到认同,还传播至海外,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性。泰山石敢当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石刻和造像,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同时,相关的神话故事、戏曲、曲艺等民间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民间文化艺术的创造力。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泰安市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泰山林场)获得“泰山石敢当习俗”保护单位资格。2023年10月31日,该保护单位评估合格,继续承担保护职责。
社会影响
泰山石敢当习俗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还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得以弘扬。例如,2019年9月5日,第九届海峡两岸泰山石敢当文化节在山东泰安成功举办,活动包括书画展览、文化集市和民俗非遗体验等,进一步促进了这一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