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蚕蜕皮看母亲身份:一位新手妈妈的生育观
从蚕蜕皮看母亲身份:一位新手妈妈的生育观
从观察蚕的蜕皮过程,到反思母亲身份的转变,一位新手妈妈分享了她对生育、工作与自我实现之间平衡的深刻思考。
蜕皮开始于头部的倒三角。桑叶上的蚕昂着头一动不动,不再注意周围的桑叶,也不受周围任何声音、动作的影响,这样历时整整一天。然后在某一刻,它突然抽动起来,身体每一节之间的皱褶像被挤压的薄纸片层层叠叠,时而展开,又很快聚拢。头上深色的倒三角逐渐扩大,直到失去了棱角,变得厚重。
那似乎是蚕长大的头部。它圆圆地鼓起,原来的脸部仿佛变成了一张薄膜被头顶在前侧,显得有些滑稽。薄膜粘得很牢,无论蚕的身体如何扭曲,都不会脱落。
我们无法体会到蚕的感受,但蜕皮看上去极为痛苦。全新的身体被过小的外骨骼压着左右摆动,腹足和尾足抓紧桑叶,不断发力,寻找突破口。它好像随时都可能死去,任何一个生命这样剧烈地抽搐,都意味着它离死亡不远。要么死去,要么重生,这就是它所面临的挑战。
引人注意的不是头部之下出现的裂口,而是它身体两侧的气孔。一对,两对,三对……小小的黑点仿佛流动起来,拉长成一条、两条、三条黑线,很快连接在一起。这时,蜕皮只剩下最后一搏了。三对胸足已从外皮中挣脱出来,有力地支撑在桑叶上缓缓向前,新的气孔出现在它们后面,依然是干净的、不带一点拖拉的小黑点。
蚕从外皮中一节一节地脱了出来,被舍弃的旧皮粘在桑叶上,因失去了支撑而干瘪成一小片黄褐色,仿佛被火烤过,或者至少已死去多时。很难想象就在片刻之前,它还包裹着一条饱满的生命。最后一步:贴在头部的那张旧脸掉了下来,一个微不足道的圆形,坠落在残叶和蚕沙之间。
破皮而出的蚕看上去没有比先前大多少,也没有迫不及待地开始啃桑叶。但过不了半天,它的食欲就会大增,身体也会很快变粗变长。它没有低头去找遗失的旧脸,也没有回头与旧皮告别,好像无事发生一样继续徐徐爬去了。
蚕的一生,就是在四次惊心动魄的蜕皮中度过。再后面的故事就更熟悉了——有一天它会停止进食,排出液体,尽可能地向上爬行。如果找到合适的支撑物,它便会吐丝结茧,再过数日化为蚕蛹。如果没能成功结茧,它也将吐尽体内的蚕丝,然后死亡。
图片来自网络
可能是我从小与自然接触得太少,蚕的蜕皮过程让我看得入迷。死亡与生命仅仅一线之隔,如何挣脱长眠的诱惑去博取新生甚至成长,这精彩程度不输给任何文艺作品。每当我发现盒子里的蚕抬头不动、头部出现倒三角的时候,我总会时不时去看看,有任何一条蚕开始抖动,只要我有时间,我都会坐下等待。
无需寻找任何比喻,我在见证第一次蜕皮时就立刻意识到,这场面我太过熟悉。近三年以来,我每时每刻都身处其中。我的身体正从一具老旧的骨骼中挣扎出来,半截暴露在新鲜的凉风之中,半截则对拥挤但熟悉的环境恋恋不舍。我觉得自己好像在死去,但生命仍蓬勃地继续着,召唤我前进。
如果说从怀孕到生产、学习育儿的过程按部就班,忙碌得让人无暇多想,那么在一切进入正轨、适应母亲的角色之后,我才真切感受到了自己失去了什么。尽管我已算幸运,获得了许多人的帮助,但我的日常生活还是留不出一点多余时间——清早起床给孩子洗漱,早饭后横穿半个城市通勤上班,在一天繁忙工作、匆忙解决晚饭后,回家给孩子洗澡、哄睡,等孩子睡着,自己也剩不下多少体力和脑力去干别的,看看电视刷刷手机(养养蚕),一会儿就到了深夜。到了双休日,除了偶尔外出,还是不敢浪费难得的“高质量陪伴”时间,从早到晚陪着孩子,尽量让长辈多休息。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样,但在与幼儿玩耍讲话一整天后,我作为成年人的思维能力好像也有所下降,于是,双休日的夜晚照旧动不了什么脑筋,只是打发时间而已。
孩子日长夜大,我对未来的生活也有了更清晰的预想。下班回家不只要洗漱哄睡还要监督作业,双休日奔波于各种兴趣班、课外活动之间,无论是学业、爱好特长还是单纯的维持身心健康、见见世面,不想把孩子拱手让给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话,对孩子有多少期待,自己就要付出多少。我的父母不就是这样吗?他们奋力发展各自的事业,但归根结底,他们给予最多精力的还是对我的照顾和教育。父亲、母亲是他们引以为豪的身份。
作为独生女,曾经我把这种关切视为理所当然。而当我考虑要如何养育自己的独生女时,我却意识到,我不想这样。
尽管我无限喜爱我的女儿,但作为母亲的身份让我心生恨意。说起来毫不意外,但只有真正经历了才明白,过去的我已经消失了。独自探索陌生城市,漫无目的地散步,发掘各种活动,尝试新店新体验,结识各种各样的人,与好友促膝长谈,做白日梦……我现在再也做不了这些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恐怕也鲜有奢侈。我常常后悔自己在成为母亲之前浪费了太多时间,无数次因惰性而没来得及写某个故事、学好某个技能、去某个地方,而现在我连一个人呆一会儿的机会都很难找到。
我越来越难以理解,成为母亲有什么好处?如果将养育后代作为人生目标,把孩子的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当然没有比成为母亲更好的事了。但如果一个人想自己做点什么,那母亲的身份便是一道障碍。为什么要经历痛苦,从孕期被胎儿篡夺身体,到面临分娩时的死亡风险,以及生育后被孩子劫持了生活,只为了完成从“我”到“母亲”的蜕变?
Photo by David Clode on Unsplash
观蚕的时候,我不由同情那些显然并不享受蜕皮过程的小虫。它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不蜕皮,就是死掉。而生育并不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要过程——人完全可以选择不生育,这一点都不会影响寿命。在最宏观的层面,我们可以说只有不断生育才能延续人类文明,避免人类作为物种的灭绝,但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会有人会这样想问题。我们切身感受到的现实是,为人父母(尤其是母亲)就必须做出牺牲。当前越来越多女性不愿生育,从某种程度上即是对这种牺牲的反抗。
唯独已经成为母亲的人别无选择。不可能让时间倒流回到怀孕之前,不可能把孩子塞回肚子里,幻想没有孩子的“另一种可能”非但疯狂而且危险。就像那已经蜕了一半皮的蚕,再怎么难受,也只有咬牙完成这个过程,不然真的是死路一条。我敬佩这些蚕,又为它们悲伤,因为它们将我在这一阶段的内心挣扎相当具象地展现在了眼前。
我明白作为母亲的自己将重获新生。生养一个孩子,亲眼见到一个生命从无到有,从蒙昧到智慧,可以让我以最深刻的方式体会存在的意义。她的陪伴使我回归童年,用童趣照亮被社会打磨得越发现实的内心。我像导游一样带领她探索世界,在她好奇的眼神中获得了看待各种事件和现象的另一种视角。在思考如何养育她时,我得以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终于理解了父母当年的种种选择。她的笑容激励着我克服困难不断冲锋,提醒我在各方面都要做得更好,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为人处世,让她为我骄傲,让她看到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然后走得更远。她拥有一种触及永恒的魔法,将我与尚未出现的技术、潮流和思维方式连接起来,同时又将延续我和先祖们的生命——不是延续某条血脉或者某个姓氏,而是将我们的记忆、爱恨和经验带到遥远的未来。
我正在成为一个新人,但这些收获不能抵消我所遭遇的痛苦。我仍然身在一种无奈的处境中,只能考虑的是:事已至此,我要如何应对,过上一种尽可能令自己满意的生活?
关键在于排好优先级。工作、家庭、自我实现,有数不尽的事情要做,但哪些对我来说最为重要?哪些必须做到最好,哪些可以降低要求勉强完成,又有哪些可以暂时往后挪一挪?这需要搞清楚自己真正的目标,制定策略和计划并保持定力,也需要与他人沟通,及时求助,而非试图每件事都独自做到尽善尽美。
而当“必须做到最好”的事情也多到做不过来时,只能给自己多一点鞭策,接受需要吃苦的现实。成为母亲后,我尤其注意那些“平衡工作与家庭的成功女性”分享的经验:除了获得伴侣或者其他人的支持,她们大都高度自律,争分夺秒地完成每个任务,通常牺牲了休息时间。与悠闲生活相比,她们觉得手头的事情在当时更加重要。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她们不应该如此牺牲,但世界不完美,她们只得做出选择。
我曾看到其中一名女性说,职场妈妈想要两者兼顾就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而她得到的收获也是双倍的。这可以说是自我安慰,但也的确是现实。
Photo by guille pozzi on Unsplash
对蚕来说,蜕皮意味着成长,也意味着离死亡更近了一步。等它最终成为蚕蛾破茧而出,它将产下蚕卵,然后死去。养蚕人可以将蚕卵冷冻,待到来年气候适宜时孵化,开始下一轮生命周期。人类比蚕幸运的是,在死亡之前,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有充足时间去做一些与生存无关的事情,并通过思考给这些经历赋予意义。
我不会说“没有生育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认为这是个骗局,传播这种想法的人要么出于好心却缺乏对社会的理解,要么就是不怀好意。仅仅对我个人来说,既然已经做出了成为母亲的选择,那就只有拼尽全力地走下去。
但是,将来我不会劝我的女儿选择生育——她可以生,也可以不生,需要她自己考虑决定。在我看来,不是发多少钱、给多少福利,就能说服一个女性做出这一将会远远超出她预期的牺牲,除非可以真正减少那些牺牲,比如:
- 从产假结束即可便捷获得全民普及、受到规范监管的托育资源。
- 伴侣共同享有产假和育儿假。
- 灵活办公,或者上下班时间能够与学校接送时间衔接。
- 破除加班文化,制定合理的工作量和分工,无论性别都不以工作时长作为考核、晋升条件。
- 无法对应学校时间的工作岗位,进行合理的轮班安排,并提供职工子女托育、照护方面的支持。
- 上述正常工时下的工作薪资可以满足有孩家庭的生活需要,包括购房、教育、养老等。
- 学校课业、活动等不依赖家长参与。
- 消除“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男性不因希望照顾家庭而受到职场歧视,女性不被自动默认为孩子的首要养育者。
- 增加已育女性的的工作机会,为她们的职业发展、技能提升提供指导,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女性晋升、进入高层管理岗位。
- 大力宣传女性的职场成就,无论是巨大的成功,还是单纯做出自己的事业。
感觉像是痴人说梦?但那才是我眼中真正的生育友好型社会。哪怕无法实现,能够向这些方向一点一点改变,都是进步。
毕竟,快乐的母亲(和父亲)才更有可能培养出健全、向上的下一代。我们平时是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如何对待周围人,如何自处,我们的女儿们和儿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