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决心》:关于国产电影中新女性形象与社会期待的思考
《出走的决心》:关于国产电影中新女性形象与社会期待的思考
9月15日,由尹丽川导演、咏梅主演的电影《出走的决心》在国内院线上映。该片改编自50岁苏敏阿姨自驾游的真实故事,通过李红(咏梅饰)的视角,展现了一位女性在传统家庭角色中的挣扎与自我救赎。9月23日,该电影凭借2101.78万元人名币取得当日的单日票房冠军;截至9月25日,该电影票房已超过9000万。有网友表示:“虽然这个大盘票房没什么可骄傲的,但改变不就是从一点点开始的吗?”
上映以来,《出走的决心》以其真实的故事背景、精湛的演技和深刻的主题探讨,收获了高达8.6分的豆瓣评分。其间的舆论关注度高涨,不仅在女性群体中产生了强烈共鸣,也吸引了中老年观众群体的关注,特别是许多女性观众开始带着自己的母亲一同观看。然而,影片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尤其是部分男性观众感到不满,认为电影存在控诉男性、加剧男女对立的嫌疑。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思考:在国产电影中,新女性形象与社会期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未来,又该如何推动女性议题的银幕革命发展?
图片来自微博@电影出走的决心
银幕觉醒:从《出走的决心》看国产电影中的新女性形象塑造
21世纪以来,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经历了显著的嬗变。早年间国产电影中的女性人物更像是附属角色,她们或为男主角的爱情增色,或为剧情发展提供动力,但很少有机会成为故事的中心。这些角色往往缺乏深度和复杂性,成为男性角色的陪衬。如今,有不少电影呈现选择以女性为主要人物,她们不再只是故事的点缀,而是开始拥有自己的声音和故事,成为银幕上不可忽视的存在。女性形象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社会对性别角色认知的进步,也映射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图片来自微博@电影出走的决心
女性角色“功能性”的削弱与个体意识的崛起
早年间,女性角色往往被塑造成“功能性”角色,如“母亲”、“情人”或“反派”,她们的形象和故事线常常围绕着男性角色展开或解决某个情节的需要。例如,在早期的武侠电影中,女性角色常常是男主角的救赎者或是需要被救赎的对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女性角色开始展现出更加独立的个体意识,她们的决策和行动不再仅仅为了服务他人,而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出走的决心》中,李红这个角色便突破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塑造模式。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最终蜕变成一个有着自己梦想和追求的独立个体。该影片也围绕她的故事和行动发展,向观众展示了女性人物个体意识崛起的全过程。
图片来自微博@电影出走的决心
女性集体的缩影与个性化表达
学者韩君燕将新时期电影中“女性”形象呈现概括为:“一是表现出积极独立和刻苦上进,追求独立意识和精神自由的当代女性形象;二是在男性权力的束缚中仍然没有摆脱出来,呈现出男权主导下的当代形象”。电影《出走的决心》中的李红和她的女儿代表了不同代际的女性,同时也是这两种女性形象的生动呈现。
图片来自微博@电影出走的决心
但不同于家庭关系影视作品中刻板的女性长者形象的呈现,李红的形象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她既有着传统女性的忍耐和牺牲,又有着现代女性的觉醒和追求。她的女儿则更加现代化,她对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在母亲出走后的反应,展现了新一代女性对于自我价值和家庭责任的新理解。这两个角色的对比,不仅展现了女性集体的缩影,也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个性化表达的增强。
女性困境的洞察与反映
《出走的决心》通过李红这个角色,既展现了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价值和家庭责任之间的挣扎,又反映了许多中老年女性在传统角色和现代自我之间的冲突。她们在家庭中承担了繁重的责任,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和梦想。影片中,李红的出走不仅是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一种挑战。这部电影不仅为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提供了新的思考。
图片来自微博@电影出走的决心
社会影响:“共鸣”与“对立”同行
《出走的决心》自上映以来,便在互联网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这部电影以其真实而深刻的女性形象刻画,触及了社会神经的多个层面,引发了观众的共鸣,同时也暴露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对立。
集体的共鸣与自我救赎
影片中,李红的“出走”不仅是她个人对自由的渴望,也是对长期压抑的生活的一种自我救赎。许多中老年女性观众在李红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们在家庭中扮演着默默付出的角色,却鲜少有机会追求个人的梦想和价值。这种共鸣超越了年龄和地域的界限,成为了一种集体的情绪宣泄。它反映着女性对于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普遍渴望,以及对于改变现状的强烈需求。
图片来自微博@电影出走的决心
难以摆脱的传统框架
尽管影片中的李红最终选择了“出走”,但她的这一行为在现实中却遭遇了许多质疑和不理解。这反映了社会中仍然存在的传统观念,即女性应该以家庭为中心,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这种观念像一个无形的框架,限制了女性的选择和发展。部分观众,尤其是中老年女性观众,本身作为女性也依然受到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对于李红的“出走”感到不解甚至反对。这种传统框架的存在,使得女性的自我救赎之路充满了挑战和困难。
图片来自抖音截图
思想的碰撞、冲突、对立
除此之外,电影中李红的“出走”还挑战了在父权社会视角下男性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这使得一些男性观众感到不适。《出走的决心》上映后,也在男性观众中引发了不小的反响,部分男性观众认为电影在丑化男性,加剧了男女对立。然而,电影并不是要控诉所有男性,而是通过李红的故事来探讨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困境和自我救赎的可能性。电影中李红的反抗和最终的“出走”,是对自己人生主导权的重新把握,而非性别对抗。
图片来自视频号截图
可见,《出走的决心》的上映,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放映,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它将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角色问题摆在了公众面前,引发了关于性别平等、女性自主和家庭责任的广泛讨论。这些讨论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了冲突和对立,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之间,都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观点。这种对立和冲突,也表明社会正在经历着价值观念的重塑和更新。
国内女性议题银幕革命的多维审视
商业平衡:尺度的把握与议题的挖掘
在影视表达中,商业与艺术的平衡一直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议题。以2021年上映的女性题材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这部电影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票房超过51亿元,成为中国影史上票房第二的电影。它没有过分强调“女性视角”,但通过女性导演的执导和双女主的设置,讲述了母女亲情的故事,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多重角色。这种处理方式既满足了商业电影对大众吸引力的需求,又深入挖掘了女性议题,实现了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双赢。
图片来自微博@电影你好李焕英
然而,在平衡中对议题表达而言也存在着牺牲。一些电影为了迎合市场,可能会牺牲掉对女性议题更深层次的探讨,转而采用更加娱乐化、表面化的处理方式。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保持商业吸引力的同时,不失艺术性和深度,这需要电影制作方在剧本创作、导演视角、演员表现等方面进行更精细的打磨和共创。
精神共振:社会议题、生产者、观众的价值对齐
《出走的决心》之所以能够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议题、生产者和观众之间的精神共振。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果,更是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念更新的体现。它促使观众重新审视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思考性别平等和女性自主的重要性。这种精神上的共振,不仅推动了女性议题的公共讨论,也为电影的口碑和票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但在部分影视呈现中,因电影制作时长等成本而出现表达滞后的情况并不罕见。一些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电影,可能在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过程中,社会议题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电影上映时无法与观众的期待和当前的社会情绪完全对齐。因此,未来的电影制作在深入挖掘议题的同时,也应注重与社会环境和观众的价值对齐,需要更加敏捷地捕捉社会情绪的变化,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保持灵活性,以便及时调整电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女电影人:在期待与挑战中探索、成长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电影人进入这个行业,她们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以更加细腻的情感,对女性更丰盈的认知和共情,为观众呈现出更多元、鲜活、立体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内涵。女电影人在期待与挑战中不断探索,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就,也在商业上实现了突破,其中不乏来自中国的女性导演、编剧等。
图片来自微博@贾玲
参考资料
[1]张昕琦.女性题材电影中当代女性角色塑造的变迁[J].电影文学,2024,(15):72-76.
[2]韩君燕.新时代国产电影中树立的“女性”形象研究[J].电影文学, 2020(5):3.
[3]么之凡.崛起与发展:近年来国产电影的新女性塑造[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 37(5):58-62.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