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零售业务集体“失速”
银行零售业务集体“失速”
2024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零售业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居民收入波动、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因素影响,银行零售业务虽然规模和营收保持稳定,但利润集体"失速",不良率普遍上升。本文将通过详细数据分析,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探讨银行应对策略。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被视为银行穿越周期“压舱石”的零售业务开始承压。受居民收入波动及房地产下行、资产贬值、息差收窄、按揭规模缩水等影响,今年上半年银行零售业务虽规模、营收整体保持稳定,但利润集体“失速”,不良普遍提高。
零售AUM排名稳定,浦发银行业务收缩
零售AUM,被看作是最能反映银行零售业务规模与效益的指标。上半年,18家国有大行和股份行中,共有14家公布了零售AUM数据。其中,工行和农行依然稳居榜一、榜二,个人金融资产规模维持在20万亿关口以上,分别是21.77万亿元、21.18万亿元。
与2023年年度数据情况相同,零售AUM处于10万亿元-20万亿元的银行仍然是4家,且排名也未发生改变。具体看,分别是建行、邮储银行、中行、招行,对应的零售AUM规模分别为19.74万亿元、16.23万亿元、15万亿元、14.3万亿元。
增速方面,14家银行零售AUM较上年末增幅集中在“4%-7%”区间内。其中,建行增速最快,达6.7%。值得关注的是,增速6%以上的还有3家银行,分别是平安银行、招行、邮储银行,增速为6.64%、6.62%、6.57%。
14家银行中13家AUM实现正增长,这13家中兴业银行以1.88%的增速垫底,而浦发银行零售AUM增速出现下降,降幅为6.82%。
3家股份行上半年零售净利润为负
从各家银行财报看,零售业务主要包括个人客户与存款业务、财富管理业务、私人银行业务、零售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借记卡及支付结算业务等。因经营定位、客户基础的差异,每家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力点也有所不同。一直以来,零售金融被业界公认为是一门“好生意”,能赚利差,又可以增加中间收入。
这一点在零售业务营收上继续得到体现。今年上半年,有可比数据的14家银行中,9家零售业务营收贡献比超过40%,其中邮储银行、农行、招行、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营收贡献度超过50%,分别为71.56%、55.5%、55.48%、50.7%。
从零售营收规模看,有客户、网点数量优势的大行营收规模绝对值更高。农行、建行、工行、中行和邮储五家国有大行上半年零售业务营收均超过千亿元。
纵向对比来看,14家银行中有10家银行上半年零售营收贡献比下降。其中,渤海银行零售营收贡献度从去年同期的35.6%降至20.46%,同比下降15.14个百分点,降幅最高;平安银行次之,零售营收贡献度同比下降了8.7个百分点。
此前,零售金融被业界认为是一门“好生意”,除了能拉动营收,还在于利润丰厚。不过今年上半年,银行零售净利润集体失速。披露了相关数据的11家银行,上半年零售业务盈利情况集体下滑,有6家利润降幅超过50%,分别是中国银行(-54.11%)、中信银行(-76.2%)、平安银行(-79.53%)、光大银行(-121.87%)、浙商银行(-4286%)和渤海银行(-203.53%)。其中,光大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上半年零售净利润甚至为负。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零售业务非息净收入受限、零售业务收入成本比上升、零售风险上升、收益较高的信用卡和住房按揭贷款的占比下降等因素影响。
14家银行不良率均抬升,零售业务风险增加
零售信用减值损失也在冲击银行利润表现。例如,浙商银行上半年零售银行业务营收66.54亿元,信用减值损失 (计提)/转回其他业务成本达48.89亿元,利润亏损总额9.63亿元,同比下降了4286%。
平安银行上半年零售金融业务减值损失前营业利润为266.44亿元,占全行比重48.2%,但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达243.93亿元,占全行比重105.4%,意味着减值损失几乎抵消了零售金融业务的营业利润。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拨备方面成本大幅增加的背后,是平安银行在零售信贷资产质量控制上面临较大压力。
当前,零售风险也是各家银行普遍面临的挑战。有同比数据的14家银行中,除渤海银行和华夏银行外,其他银行零售业务不良率在2%以内,但是不良率同比全体表现为上升。
上半年,渤海银行零售业务(个人贷款)不良率3.3%,同比增长0.84个百分点,既是不良率最高,也是同比变动最大的银行。中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渤海银行个人贷款余额2247.65亿元,占比23.71%;不良贷款74.18亿元,不良率3.3%,较2023年年末的2.25%上升1.05个百分点。
华夏银行零售业务(个人贷款)不良率2.18%,同比下降0.6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上升 0.49 个百分点。中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华夏银行个人贷款余额 7181.14 亿元,比上年末减少 67.56 亿元,下降 0.93%;个人贷款不良余额 156.86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 34.22 亿元。
有5家银行零售业务不良率在1%以下,分别是农行、建行、招行、工行、交行,对应的不良率为0.79%、0.84%、0.9%、0.9%、0.98%,同比上升0.13个百分点、0.23个百分点、0.06个百分点、0.24个百分点、0.02个百分点。
交行在14家银行中零售不良率同比变动最小,为0.02个百分点。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个人贷款余额25557.9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26.98亿元,增幅3.34%。
2024年上半年,交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贷款、个人经营贷、个人消费贷的不良率分别为0.48%、2.32%、0.88%、1.46%;相比于2023年年末的0.37%、1.92%、0.79%、1.45%,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银行如何应对零售业务挑战?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多数银行仍然看好零售业务的长期发展前景。例如,“零售之王”招行的行长王良表示,当前必须保持以零售信贷为主体作为“压舱石”资产的投放力度,落实大力支持制造业贷款的要求。前提是需要管控好风险,确保风险管理能力相适配,从而完成资产各方面的组织和投放。
招行副行长王颖谈到,该行将采取以下策略:一是结合市场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管控策略,采取包括风险策略、量化模型审批策略和清收处置等多项风控措施;二是继续聚焦优质客群、优质区域、优质押品的“三优”策略;三是推进金融科技的运用,强化大数据量化风控能力,提升风险管理数字化的水平。
平安行长助理张朝晖表示,平安银行正在从考核体系、管护体系、财富管理体系,进行对零售业务板块的深度调整。他分析称,平安银行过去采取“三高”的零售增长策略,也即贷款端高定价、高风险,存款端通过高收益产品实现获客。而现在这个做法正在被颠覆,“从5月开始,平安银行的零售储蓄付息率快速下降。到7月,平安银行已经不是股份行中最高的了,至年底会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