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近现代滇南医学名医对仲景经方的传承创新研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近现代滇南医学名医对仲景经方的传承创新研究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fx361.cc/news/2024/1109/24619551.html

近现代滇南医学名医对仲景经方的传承创新研究,通过收集《云南中医名医名方录》所载名医、名方及学术思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名医92位,有46位医家临床擅长应用仲景经方;经方应用最多的前五位医家是:吴佩衡、饶忠明、戴丽三、黄开云、吴荣祖;经方应用次数排名前十的经方有:桂枝汤、四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经方合用最多的前五位医家是黄开云、戴丽三、饶忠明、吴佩衡、郑德勇。最后通过研究分析认为,近现代滇南医学名医临床重视应用仲景经方,临床常结合云南地域特点灵活加减应用并创制新方,是仲景学说地域性传承创新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滇南医学;张仲景;经方;中医流派;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10-0015-04

中医学历经几千年传承,经历代医家不断创新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颇具地域特色的医学流派。如新安医学、庆阳医学、荆楚医学、孟河医学、岭南医学等。云南地处华夏西南的云贵高原,经汉唐、宋元、明清三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后,中医学在云南地区得以广泛的传播,云南因其特殊的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生活于此的傣、彝、藏、苗、白、哈尼、纳西、拉祜族等先民深受中原医药文化的影响,逐渐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滇南医学体系和医药文化,并且名医辈出。滇南医学是以兰茂医学为主要代表,覆盖云南省全境的中医药学及其理论指导下的医疗经验和知识体系,与其他医学流派一样,是中医学地域性发展而形成的传统医学流派。自庄蹻入滇伊始,汉文化和传统医学在云南地区广泛传播,逐渐与各民族医药文化相互交融,促使云南中医药发展快速走向高峰,涌现出了以兰茂、孙光豫、彭子益、曲焕章、刘成琨、杨晫、刘本元、何应达等为代表的滇南医学名家,以及以《滇南本草》《医门擥要》等著作为代表的滇南医学典籍。2018年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专业委员会成立,正式将云南省地区中医学术流派统一命名为“滇南医学”流派,2022年云南中医药大学正式成立“滇南医学研究院”,以此聚焦滇南医学发展,加强云南省中医学术流派的挖掘、整理、研究,抢救濒临消亡的名家经验及特色技术,总结不同流派形成、发展规律及成就,培养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构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树立“滇南医学”品牌。这一系列发展举措为系统性研究滇南医学的学术脉络、传承发展特色搭建了良好的研究平台,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学术氛围。

仲景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该学说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基础,是一部系统论述外感热病和杂病辨治理论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千百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仲景学说与滇南医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各流派医家皆推崇仲景学说,并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与研究,在其临床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将仲景学说与云南本土地域环境、人文社会、体质特点等方面完美结合,进而形成了许多颇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新成果。

传承现状

为探讨分析近现代滇南医学名医对仲景经方的传承现状与创新成果。笔者以《云南中医名医名方录》第一卷、第二卷中记载的“自拟方”、“成方”、医案为基础,收集该书中“方解”、“按语”中明确记载,且自拟方的基础方、成方源于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以仲景原文规范方剂名称。经分析发现:92位医家中有46位医家临床擅长应用仲景经方,占比50%,见图1-A;总计应用经方81次,成方应用63次,自拟方18次,见图1-B;应用经方个数最多的前五位医家分别是吴佩衡、饶忠明、戴丽三、黄开云、吴荣祖,见图1-C;总计应用的经方共41首,其中被医家应用次数最多的排名前十的经方共11首,分别是:桂枝汤、四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温经汤、酸枣仁汤,见图1-D;经方合用最多的医家是黄开云,合用的经方有:四逆小青龙汤、附子当归四逆汤、乌头麻辛附子汤、麻辛附子小柴胡汤,此外还有:戴丽三的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饶忠明的陷胸清胃理脾汤、吴佩衡的加味四逆五苓散、郑德勇的柴胡桂枝汤。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近现代滇南医学名医临床重视应用仲景经方,临床常结合云南地域特点灵活加减应用并创制新方,是仲景学说地域性传承创新的典型范例。

创新发展

仲景学说历经近两千年传承,在各朝各代都有众多的医家对其学说进行传承和研究,并塑造了一大批中医名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成果,极大程度上了推动了整个中医学的进步发展。在云南,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兰茂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撰写《医门擥要》、清末大理名医余道善著《仲景大全书》补充和修改仲景经方等。近现代以来,滇南医学流派尤为重视发扬推崇仲景学说,将仲景学说与云南的地域、社会特点等方面广泛融合,形成了一批新的创新成果。如:扶阳流派代表性医家吴佩衡先生著《伤寒论条解》、《伤寒与瘟疫之分辨》、《伤寒论新注》、《伤寒论讲义》等,以此传承仲景学说;姚氏妇科流派尤为推崇仲景《金匮要略》妇人三篇的辨治理论,在临床中重视阴阳、气血、肝脾调和等学术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之生气,枢调人体气机,使清气升于上,浊气降于下,则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戴氏经方学派尤其尊崇仲景学术,擅长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辨证论治,第五代医家戴丽三撰写《中医学辨证原理》,并集中论述了《伤寒论》的辨证思想,还撰写了《伤寒论的科学性》等著作传承仲景学说;此外,如云南保山刘寅著《伤寒脉赋》,鹤庆人奚毓嵩著《伤寒逆证赋》,昆明医家李继昌编撰《伤寒衣钵》等,均是仲景学说在云南地区的传承创新成果。

近现代以来,云南中医药发展日新月异,中医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中医名家临床普遍应用仲景经方治疗各科病证。本次研究表明,92位研究对象中总计有46位医家在临床中应用仲景经方,占比达到50%。使用经方个数最多的前五位医家分别是吴佩衡、饶忠明、戴丽三、黄开云、吴荣祖。究其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近现代以来的中医学教育采用院校制传承,中医经典著作在院校制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晚清云南中医药学家、教育家陈子贞年少时便深受仲景学说影响,在执教“云南医学堂”时期所组织编撰教材《医学正旨择要》中就有大幅篇章论述仲景学说。陈氏一生为云南中医教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精力,培养了众多云南本土名医,在云南医届有“三迆名医,皆出其门”之称,这为近现代仲景学说在云南地区的广泛传播垫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建立以后,云南中医界再次掀起学习中医的热潮,云南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近代云南四大名中医之首的吴佩衡毕生崇尚仲景之学,先后著《伤寒论条解》、《伤寒与瘟疫之分辨》、《伤寒论新注》、《伤寒论讲义》等以传承仲景学说,在临床中尊崇仲景“扶阳”思想,立云南扶阳学术流派,堪称近代中医传承创新的典范,在海内外广受赞誉。吴佩衡嫡孙吴荣祖承继祖业,发扬扶阳学术思想,善用、广用、巧用附子力挽沉疴,得广大患者及同道的认可。戴丽三为云南戴氏经方学派代表性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任云南省卫生厅首任副厅长、云南中医协会主任,特别善于运用《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辨证论治,其临床思想源于《伤寒论》又广于《伤寒论》,所撰《中医辨证原理》一书集中论述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想,展示了毕生苦心钻研仲景之学的精深心得,此外还撰有《伤寒论的科学性》一书传承仲景精髓。饶忠明、黄开云为当代云南省昭通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均在临床中注重仲景经方的传承应用。饶忠明曾师从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善用《伤寒论》经方辨治疑难杂症,曾发表“《伤寒论》体质思想及其运用举隅”等论文;黄开云为云南中医药大学附属昭通中医院教授,喜用《伤寒论》经方治疗经络肢体病证与外感热病,并擅长经方合用,临床治疗各科病证,疗效颇为显著。

本次研究发现,近现代云南中医名医应用的经方总计出现81次,其中成方应用63次,自拟方18次。总计应用的经方共41首,其中被滇南医家应用次数最多的排名前十的经方共11首,分别是:桂枝汤、四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温经汤、酸枣仁汤。“经方合用”是近现代滇南医家传承仲景经方的创新发展之一,临床擅长经方合用的现代医家以黄开云为代表,其在自拟方中创附子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合附子汤)、乌头麻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合乌头汤)治疗寒湿痹,创麻辛附子小柴胡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小柴胡汤)治疗太少两感夹少阳证,制四逆小青龙汤(四逆汤合小青龙汤)疗肺胀之风寒内饮证。此外,饶忠明创陷胸清胃理脾汤(小陷胸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胃痛湿热痰阻证,郑德勇创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合桂枝汤)调和营卫、和解少阳。在已故的滇南医家中,吴佩衡、戴丽三是经方合用的典型代表,吴佩衡以四逆汤合五苓散为基础创加味四逆五苓散方,治疗胁痛、阴瘅证等肝胆病证以及以脾肾阳虚、寒湿内停、肝气郁结、肾气不化为基本病机的肾与膀胱的病证;戴丽三以桂枝汤合附子汤为基础创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治疗痹证。经方合用是仲景学说的特色,如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等,仲景经方合用主要基于临床病因病机的需要,往往以方证相合、病机相合、辨病与辨证相合、辨体合方等形式,两方直接相合、或两方加减后相合、或一方加减后与另一方合用、或三方以上加减合用为主。

小结

通过对滇南医家临床医案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临床应用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黄帝内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与五味”。云南较之中原地区海帕偏高,属于云贵高原的腹地,常年气候温暖如春,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跨温热二带,日照时间较长,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也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在云南特殊的地域气候的影响下,生活于此的人们深受其影响,形成“阳虚体质”或“阳虚证”者甚众,一旦感受邪气则容易导致机体阳气外越,损耗较重。所以,在云南地区常见外感病证的治疗中,滇南医家尤其注重“温阳”、“通阳”等治法,以补阳气之不足和调阳气之郁阻。仲景经方的本质即在于扶阳,具体而言又在于“益阳之源、促阳之运、救阳之竭、开阳之路、散阳之凝”,这与云南自然地理与气候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在“三因制宜”理论指导下,各流派医家更加重视地理自然环境、本区域患者体质特征等因素灵活辨治,用药特点也较之中原地区有所不同。滇南医家喜用仲景经方,尤其以桂枝汤、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经方的临床应用为典型代表。特别是以云南扶阳流派、戴氏经方学派为代表的滇南医学流派,推崇仲景扶阳思想,在经方治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了一批颇具云南地域色彩的新论、新方、新法等,为云南地区中医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近现代仲景学说传承创新的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1]郑进,张玲,李兆福,等.滇南医学源流与命名探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5):1-5.

[2]刘念,郑进,葛元靖,等.滇南医学流派沿革与传承建设之思考[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41(12):23-26.

[3]熊磊.云南中医名医名方录-第一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4]熊磊.云南中医名医名方录-第二卷[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5]王庆国.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6]范永升.金匮要略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7]楚更五,李平,张建英,等.《医学正旨择要》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2):52-53.

[8]李平,楚更五,杨俊斌,等.云南清代中医药学家教育家陈子贞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1):59-60.

[9]商竞宇,姜莉云.吴荣祖“温水燥土,引火归元”法辨治阴火证经验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1):5576-5578.

本文原文来自fx361.cc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