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清代女性居民缠足的危害?以山西洪洞西冯堡墓地足骨为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清代女性居民缠足的危害?以山西洪洞西冯堡墓地足骨为例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5099647_121142123

缠足作为改变女性足部大小和形状的一种陋习,在中国汉民族女性中持续了约1000年,直至20世纪40年代才被彻底废除。缠足始于幼年时期并逐渐改变脚部的自然形态,这不仅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也是造成女性终生不便和疾病的根源。尽管这一实践在废除之前被广大女性实施,但在考古遗址中很少发现缠足的骨骼遗存。

西冯堡墓地的发掘是山西省首次对晚期墓葬遗存开展的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也是首次大规模发现缠足女性足骨遗存。根据发现的随葬品和墓志,确定该墓地使用时代从清早期一直沿用至清代晚期。以期通过此批材料,了解西冯堡女性居民的缠足类型和骨骼特征,并大致分析缠足对女性肢骨功能、体质量的影响,由此窥探该女性群体的健康状况,并为探讨古代社会缠足与未缠足女性家庭身份和地位分层情况提供重要补充。

缠足行为概述

缠足的历史发展脉络

缠足是一种在中国古代妇女中长期流行、人为改变足部原始形态的社会实践。女子大多在6岁左右开始缠足,这时,女孩们被家长或其他擅长缠足者强制用布条缠裹双足;而此时个体骨骼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由此使双脚前端变尖并控制双脚的生长发育。裹脚布的束缚使得双足持续性地受到外部施加的压力,骨骼发育变形,最终形成典型的缠足畸形。


图1:缠足示意图

身体作为社会文化再现的载体,可以被改造、重塑;而女性身体自古以来就体现着权力关系对它的控制和干预。缠足行为不仅是一种改造女性身体的行为,也体现着古代的审美倾向和时代文化。其始于古代人民对女性阴柔、纤弱的审美追求,但此时的缠裹并非如后世一般具有残酷性。

而随着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将小脚作为审视女性美的标准,以及封建礼教的日益严格化,缠足的道德意义不断强化,而以足部大小为主的婚嫁标准以及一味追求小脚的畸形审美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萌生,缠足作为一种对女性身体的重塑,最终发展成为封建男权社会控制女性的工具。

关于缠足的起源,学术界提出了十一种说法,而目前更为认可的是五代十国起源说——缠足起源于南唐时期。尽管中国古代文献资料中记录有夏朝至唐代的描写“小脚”之美的记载,但这其中部分来自于神话传说,自然不足为信;并且部分文献本身的真伪性仍有待考量,诗赋文章多运用夸张手法,并不能充分证明文献中描绘的“小脚”是经过缠足所致。

此外,尽管五代十国的南唐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缠足的起始时期,但有学者认为故事的主人公窅娘缠脚只是一个孤立事件,作为社会地位很低的舞女,其行为很难引起当时人们的效仿;并且根据文献记载,窅娘只是在歌舞时偶尔将双足裹起,并非如后世女子一样自童年时期就将双脚永远缠起,缠足后并未穿鞋而是直接在莲花台上起舞,这并非真正缠足者所为。


图2:窅娘舞图

明清时期,中国的缠足习俗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在明代,缠足逐渐成为女子身份、地位的象征。明初曾有诏令“浙东丐户,男不许读书,女不许缠足”。上层统治阶级的妇女缠足习俗在明朝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山西大同和与其接壤的河北西北部地区成为明代有名的缠足圣地,缠足的小脚一时成为选美的标准。缠足在明代已经十分普遍,来自各个阶层的女性都已实施缠足。

缠足的相关研究回顾

目前中国考古遗址出土的比较明确地缠足足骨遗存十分有限,仅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天津有所发现。山西榆次高校园区明清时期平民墓葬中,侯侃等人在全部174例人骨标本中发现了18例足部存在特殊畸形的女性个体并对其进行了形态观察,发现跖骨、跟骨明显地纤弱化,部分关节面有严重的退行性改变。2018年,何柯欣对河南新乡君子村墓地发现的16例缠足女性足骨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与九原岗出土汉至明朝未缠足女性足骨进行了形态对比,总结归纳出缠足女性足部骨骼的主要特点。

赵永生等人对山东地区清代遗址出土的缠足女性骨骼进行了形态观察、线性测量以及CT扫描后发现:缠足使足部骨骼的整体尺寸和重量明显变小;跟骨的骨小梁大量缺失,足跟失去了承重和跖屈功能;缠足后足外侧弓承担了大部分体重,足部外侧的骨骼变形更加明显;下肢骨骼肌肉附着痕迹较弱。

西冯堡墓地缠足行为对足部骨骼形态影响研究

研究材料与方法

在对所有个体完成性别、年龄鉴定的基础上,对93例女性个体的足部骨骼进行直接的形态观察,首先区分足骨形态正常与异常个体;而后通过对较完整的足部骨骼的拼合与复原,以及此前学者对考古遗址出土缠足个体的骨骼研究,进一步明确缠足与未缠足女性个体的划分。


图3:西冯堡墓地发掘现场

西冯堡墓地所有个体的年龄鉴定结果均使用推断年龄范围的方式表达,但为便于后期的对比研究,我们按照分期的方式对所有年龄鉴定结果进行归纳。将个体的年龄鉴定结果按以下标准进行界定:对于鉴定结果为一取值范围的使用年龄上下限的平均值;结果带有“±”的取±前的数值;对无法鉴定准确年龄段的未成年和成年个体予以单独统计。

观察与测量结果

通过对西冯堡墓地中发掘的93例女性个体肢骨和足骨的二次鉴定,共发现有74例(79.5%)女性个体足部骨骼上发现非正常的变形现象,为缠足行为造成;另外19例女性个体足骨均为正常形态。就西冯堡墓地女性居民而言,缠足女性的的平均死亡年龄约为35.91岁,而未缠足女性为31.94岁。二者的死亡年龄结构较为相似:壮年期是缠足与缠足女性的死亡高峰期,其次为中年期和青年期;但未缠足女性在壮年期的死亡率远大于缠足女性,而在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则略低;未缠足女性中未发现有死于未成年时期的个体。

在发现有缠足现象的女性个体中,整体上,其足部骨骼较未缠足女性更小,足底长度更短,有高高隆起的足弓;个体骨骼的变形程度存在差异,远侧和外侧骨骼变形程度更大。

所有缠足个体的跗骨尺寸更小,但变形程度较轻。距骨整体形态上并未发现明显不同,仅体积有所减小。跟骨体中部纤细化相对明显,近端与远端则未发现明显的变形,使缠足跟骨呈现中间细、两端膨大的哑铃状;跟骨结节较正常跟骨更为粗糙。骰骨内长远小于骰骨外侧长,与第4、5跖骨连接的关节面变小,且受缠足影响,整体向足外侧扭曲。足舟骨整体变得纤细,且其内侧的足舟骨结节处出现明显的钩状突起。楔骨发现得不多,但通过对比,发现缠足者内侧、中间和外侧楔骨体积均变小,其近端与远端关节面因外力扭拗而变形,整体向外侧倾斜


图4:缠足足骨与正常足骨对比

缠足女性足部骨骼的各项测量值均小于未缠足女性的各项数据。足骨数据的差异性检验表明,跖骨、骰骨和跟骨受缠足影响最大。足舟骨和距骨的各项测量指标在缠足组与未缠足组之间并未显示出显著的差异。测量与统计结果证实了形态观察的结果。

具体来看,缠足个体的第1至第5跖骨的关节长、体宽和体高均明显区别于未缠足者,尤以跖骨宽和跖骨高差异性最为显著,且越外侧的跖骨受缠足影响越大;但第1跖骨的最大长在两组数据之间并未存在明显区别。骰骨内侧长与外侧长差异性十分显著,特别是内侧长,进而表明其与外侧楔骨相接触的关节面尺寸变化很大。缠足组跟骨的数据中,跟骨体高和跟骨载距突前长明显区别于未缠足组,其最大长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没有前面两项明显。从差异性检验的数据来看,距骨几乎没有因缠足而出现明显的变化。

中国的缠足畸形可以按不同的缠足方式分为两种——跟行足型和马蹄足型,两种缠足变形有不同的形态特点。跟行足型主要流行于山东、山西、山西和云南地区,该类女性的足部因第二至第五脚趾被拗在脚心导致前脚掌小,足跟大,中部有高高隆起的足弓;而马蹄足型多发现于福建地区,缠足女性的足部呈阶梯状,行走时前脚掌受力故前脚掌大而足跟小。两种不同的缠足畸形的足部长度和宽度与正常妇女相比,均明显变小。

西冯堡墓地缠足行为对下肢古病理影响研究

骨骼损伤

骨骼损伤是指在各种致伤因素的作用下,骨骼发生的组织破坏和功能障碍。在不利的负载或环境条件下,骨骼损伤涉及活骨或关节的变形、脱位、创伤、骨折等,致伤因素通常包括直接外力、间接外力、累积性劳损以及骨骼疾病。在个体死亡后,骨损伤的证据仍会留在骨骼中,这些证据可以反映个体生前的生活环境、行为习惯、人际互动乃至社会健康护理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古代人群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新的视角。


图5:骨骼损伤示意图

骨折是目前报道最多的骨骼损伤类型。骨折是指由急性创伤、持续性压力或其他疾病造成的骨骼部分或全部破碎,根据不同的损伤机制可以将骨折划为横断骨折、斜向骨折、螺旋骨折、粉碎性骨折、青枝骨折、嵌入骨折、撕脱骨折、压缩性骨折几种。将个体生前遭受的骨折作为累积病理进行观察,可用于评估个体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可变风险,并且解决群体中个体间的风险异质性。

关节疾病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最常见的关节疾病,它是软骨细胞失去维持和恢复关节软骨的能力的结果,可分为原发性(由于关节的日常磨损)和继发性(由于其他身体疾病、创伤等)两种。该疾病与年龄相关性很强,在老龄人口中患病率较高。骨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也会随着人群中肥胖症的增加而上升;此外,其他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种族,遗传,营养状况、吸烟、机械负荷、关节创伤。

某些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可能因关节的不同而不同。骨性关节炎最常发生在手、脚、膝关节和脊柱部位,这些部位承担着大部分的身体活动,但也可以发展在任何滑膜关节。该疾病会导致关节内典型的变化,包括关节软骨丢失、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硬化、软骨下囊肿以及骨赘的形成。患者会产生包括关节疼痛、行为活动受限、关节僵硬、压痛、骨擦音和关节增大的症状。

结语

西冯堡墓地清代女性缠足人骨标本是从人类骨骼遗骸的角度研究缠足畸形的重要人类学资料,对于探讨缠足骨骼形态变化、缠足对女性肢骨功能及体质量的影响、该女性群体的健康状况,以及窥探古代社会家庭地位分层情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缠足女性肢骨的整体形态和粗壮度与未缠足个体相比均较小,下肢骨骼肌肉系统不发达,在抗压、抗拉伸、抗扭转和抗弯曲能力方面均相对较弱,这极大地影响了她们的行动能力;同时,缠足改变了女性的步态特征,其步幅变小,步频变快,膝关节和踝关节移动范围减小,导致大腿肌肉比小腿肌肉发达。这些都表明西冯堡墓地女性与缠足行为相适应的体质特征已经形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