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寻访民中医】王智明:杏林春暖 古韵今风 医者仁心续华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寻访民中医】王智明:杏林春暖 古韵今风 医者仁心续华章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43808047_121123863

泉州,一座承载着千年中医药文化的城市。在这里,民间中医们凭借其独特的经验和对传统的执着坚守,不仅成为百姓健康的守护者,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人。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背景下,泉州医届特别开辟《寻访民中医》专栏,分享他们珍贵的诊疗经验和感人的医患故事,展现传统医学国粹在当代社会中的活力与价值。

杏林春暖 古韵今风
医者仁心续华章

在泉州这座历史悠久的海丝名城,有这样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中医专家,他就是王智明医生——一位出身于拥有300多百年传承的中医世家的第九代传人。在父辈悉心教导与言传身教之下,他从小对中医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在耳濡目染中掌握了中医的精髓与真谛。

岁月流转,王智明凭借着对中医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不仅继承了家族世代相传的医学秘籍与诊疗技艺,更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将这份承载着先辈智慧与心血的宝贵遗产发扬光大。

杏林世家
百年医道薪火传

王智明今年58岁,其家族的中医传承可追溯到清朝康熙时期,他是第九代传人。自幼年起,王智明在家族的影响下接触到了中医文化。四五岁时,他目睹祖父王毓秀在鲤城家中为人看病的情景,对治病救人产生了最初的记忆。

到了七八岁,王智明每天清晨五点半就被祖父唤醒,开始背诵中医经典如《汤头歌》《药性赋》等。尽管当时他还不识几个字,但可以通过歌诀的方式唱出来。随着识字量的增加,他又开始深入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脉诀》等中医典籍。祖父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会定期检查他的背诵情况。

在祖父的严格教导,天资聪颖的王智明逐渐掌握了丰富的中医知识。同时,他也从祖父口中听到了许多先辈悬壶济世的传奇故事,这更加坚定了他成为一名医生的志向。

从17岁开始,王智明便常常背着药箱,跟随祖父一同出诊。当时交通不便,他们常常是步行前往。他们常常是沿路走、沿路看病,同时还能顺便采集草药。王智明记得,以前有些人因家境贫穷付不起诊疗费,但祖父总是热心相助,等到秋天收获时,这些人家便会拿些米、肉等物品来回报。他们最远曾去过福州、三明等地出诊,为当地百姓带去健康与希望。

当时,一位省级重要领导不幸罹患毒性粉瘤,尽管在大型医院先后经历了3次手术,病情却仍旧反复无常。万般无奈之下,这位领导向王智明的祖父伸出了求助之手,特地派遣秘书从福州开车至泉州接他们上门为其诊疗。

王智明与祖父闻讯后,欣然应允,并在多名来自大型医院的专家们的见证下,展开了对这位领导的治疗工作。

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一段令王智明至今难以忘怀的小插曲。当见到王毓秀运用传统中医方式开展外科治疗时,在场的专家们不禁发出了质疑之声:“这样真的可以治愈患者吗?”面对专家的质疑,当时年轻气盛的王智明不假思索地反驳道:“不试一试怎知效果如何?再说,你们治好了患者吗?”回忆起那一刻,王智明依然记忆犹新。

正当双方争执不下之际,这位领导却以豁达的笑容化解了尴尬,并毅然决定按照王毓秀的方法进行治疗。令人欣喜的是,经过10多天家传丹药和拔毒药膏治疗,该领导身上黑臭腐烂的伤口得以痊愈,且毒性粉瘤至今都未再复发。这段经历不仅彰显了王毓秀医术的高超与独特,也让王智明深刻体会到了在面对质疑与挑战时,保持冷静与自信的重要性。

医术精湛
悬壶济世显奇功

拥有丰富的中医知识沉淀,外加5年的“随医出诊”经验,1989年,23岁的王智明在泉州西街开了家中医诊所。刚开始,因为他太年轻,又没名气,问诊的人并不多。凭借其在内科、外科、妇科及骨伤科等领域的扎实医术和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王智明逐渐赢得了患者的信任。通过口碑传播,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

有一天,一位患有背部疽疮(俗称“发背”)的青年男子找到了王智明。王智明在仔细检查了患者的背部状况后,当即建议他立即接受治疗。然而,这位男子却犹豫不决,认为自己的病情并不严重,于是选择回家。

数日之后,由于病情急剧恶化,发着高烧的男子再次前来求诊。王智明再次查看患处后,不禁大吃一惊。患者的背部溃烂面积已经扩大到了如同一张A4纸般大小,同时散发出难以忍受的恶臭。更为严重的是,透过溃烂的肌肤,甚至隐约可见男子心脏跳动的迹象。

面对如此严重的病情,王智明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对患者进行治疗。经过一周的精心治疗,幸运的是,该男子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逐渐痊愈。这样的案例在王智明的医疗生涯中并非罕见。

2005年,因为一些机缘,王智明去了福州,从事其他生意。虽然生意忙碌,但他却没有停下行医的步伐。在福州的那些年,他得以站到行业之外,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中医这个行业;也更有时间前往全国各地,与民间中医高手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的医术,并考取了中医执业医师证。

以医证心,融汇佛法悟真谛

在46岁那年,王智明为了追求心性上的彻悟与解脱,有幸得到了明师的悉心指点。他随后在福州进行了为期49天的修行。经过这段深入内心的个人修证之后,王智明运用佛法智慧,将中医知识融入其中,以医术作为证悟心性的途径,并将所学的中医知识巧妙地编织成一张紧密的网络,从而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中医思维体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智明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与志向,他不仅行医救人,还致力于授课传道、带徒授业,并积极参与义诊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和他人铺设了一条心性回归的康庄大道。

2012年,王智明重返故乡泉州,于丰泽街开设一家专注于养生的馆所。随后,他又在东岳山南少林寺的幽静山脚下,租赁了一幢别墅,并正式备案创立了毓秀堂中医诊所。谈及为何选用“毓秀”二字作为诊所的名称,王智明深情地解释道,这一命名背后蕴含着双重深意:一方面,是为了深切缅怀他的爷爷;另一方面,“毓秀”二字寓意着培育英才、涵养秀气,与诊所致力于传承与发展中医文化、培育健康人才的宗旨不谋而合。

行医救人,不忘医德初心

2023年12月,为了更好地满足发展需求,王智明将诊所迁至丰泽区千亿山庄御景园外前排6-7号。诊所新址不仅交通便利,而且宽敞明亮,为患者提供了更舒适的就诊环境。每天前来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他总是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位来访者。

“你的脉象急促,显示出有风寒侵袭的迹象。最近晚上是否有外出并受了风寒?”在细致入微的看诊过程中,王智明展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他不仅仔细观察患者的体征,还详细询问了患者的作息规律与生活起居,力求从这些日常细节中探寻疾病的根源。正如他常强调的:“一名优秀的中医师,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上通天文变化,中解人间百态,下识地理环境,同时精通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法,方能准确诊断,施治有方。”

有别于其他医生开处方时的龙飞凤舞,王智明在写处方时特别认真,字字工整。“祖父的教育非常严格,若是开药方时写字潦草,是要挨打的。”王智明说,许多药材尽管只是一字之差功效却是天差地别,但现在许多医生开药方时写的字常常让人不易辨认,这是对患者不负责的表现。

毓秀堂中医诊所秉持着独特的“六不收费”与“六不治”原则,特别为出家僧众、军烈属、孤寡老人、伤残军人、失学儿童及有特殊贡献者减免诊疗费用。他常说:“唯有舍弃私利,方能成就大业。”

薪火相传,培养后继扬国粹

此外,王智明医师还连续10多年坚持在泉州南少林寺开展义诊活动。他不仅在治病救人的同时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还曾远赴澳大利亚交流,为当地居民解除病痛;也曾为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授课,让外国学生深刻理解中医的奥秘。

王智明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因此,他不仅治愈疾病,更致力于培养中医药人才。其不仅悉心栽培儿子作为自己衣钵的传承人,还身体力行传承中医药文化,迄今为止,他已培养了50多名中医药领域的佼佼者。此外,他还计划免费教授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中医技能,期望他们在学习医术的同时,能够怀揣爱心,去帮助更多的人。“有一技之长,方可安身立命。”王智明说。

谈及中医的现状与发展,王智明医师表示:“当前中医西医化现象普遍,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趋势。中西医各有千秋,应相辅相成而非强行结合。中医应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他感慨地说:“中医的传承与发展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我们应让更多人了解中医、信赖中医。”

王智明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不懈的传承精神,续写着中医文化的辉煌篇章。他如同杏林中的一缕春风,温暖着每一个需要救治的心灵;他如同古韵中的一抹今风,将中医的智慧与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01
名医名片

王智明,中医全科医师,泉州毓秀堂中医诊所负责人,泉州市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泉州市民间名医名药研究分会副会长。

02
擅长

精通针灸、中医外科、正骨、方剂配制与点穴疗法,在中医全科诊疗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临床经验。

03
坐诊时间及地点

每周一、周二、周四、周五、周六、周日在泉州毓秀堂中医诊所坐诊。

04
名医寄语

“回首数十载行医路,我深感荣幸能继承先辈智慧,以中医之术服务大众。中医不仅是一门治疗疾病的艺术,更是一种倡导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它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对人体深刻的理解与尊重,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理。愿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理解并受益于这份古老智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