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统治思想是如何总结而出的? 独尊儒术对社会有何影响?
西汉王朝统治思想是如何总结而出的? 独尊儒术对社会有何影响?
西汉王朝的统治思想是如何形成的?“独尊儒术”政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探讨儒家学说在西汉王朝的地位演变,以及这种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差异。
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日起,儒家学说至少在形式上已成为西汉王朝的统治思想,确立了自己在当时社会思潮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形式与内容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儒学在名义上虽然取得了至尊无上的地位,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贯彻却往往要打很大的折扣。
汉代统治者轰轰烈烈地尊孔崇儒之举,更多的是做表面文章,粉饰太平而已。
两汉时期,法令苛烦的程度令人惊讶,可以看到当时推崇儒学、奢谈仁义的背后,充满着法家政治的血腥气息。汉律是直接继承秦律而来的,它最大的特色是严酷细密,见血封喉。“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法律条令的苛烦,意味着受法面的普遍和执法上的残酷。这从大臣路温舒的揭露可以窥见一斑:“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殴,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用刑愈重、执法愈暴,对官吏本身好处愈大,机会愈多;反之,则会被扣上立场不坚定、态度不鲜明的“帽子”,葬送大好前程。
这样一来,各级官吏当然要争先恐后扮演凶神恶煞,与民为敌,“以刻为明”了。显而易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两汉社会思潮演变过程中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其本质属性无疑当为“霸王道杂之”。换句话说,外儒内法,法主儒从;儒法并用,法本儒末乃是汉代政治文化的根本特征。
儒家在汉以后虽长期居于尊贵的地位,然它并未成为国教,也没有对其他宗教、学术思想完全排斥。不过由于历代统治者对儒学大力倡导,故凡发动民变以推翻旧王朝者,往往采取反儒、批孔的态度,例如明李自成、清洪秀全等等。清朝灭亡之后,儒学在思想界之统治地位亦随帝制之结束而告终,不过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它仍具有颇大的生命力。